梦想三国志-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套武功命名为擒敌拳、破阵刀、冲锋剑。这三套武功,都偏重于普通步兵在战阵上冲锋陷阵,既可以单兵作战,又可以多名步兵联手攻防,还可以用于步兵方阵的联合作战。这三套武功,王琦准备用来训练未来的百战雄师。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琦和赵云习文练武,为未来的连年征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琦考虑到自己在文韬武略上修行不够,即使招兵买马,也暂时无力训练,于是把招兵计划推后。目前,王琦和赵云只是在自己练武时让赵家的家丁旁观学习,偶尔指点一二。
王琦还经常独自沉思,整理自己的思路,规划未来大计。静室里、田野上、池塘边、小山顶,到处都有王琦独自一人的身影。
王琦深深知道,要想成就霸业,自己不一定要文武全才,但必须要有远大的政治全局观,要有识人之明和用人之量。全局,早已尽在王琦掌握,他能“夜观天象”啊!至于识人之明,对于自己这个来自22世纪的未卜先知的神人,哪个是人才,历史书上早就写得明明白白,只要按图索骥就好。这些人才如果招揽到手下,如何使用他们,实际上也早有先例,那用人之量吗,简直就是海样的胸怀。
如何驰骋天下,所向无敌呢?王琦通过深思熟虑,总结了几个要点。
一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战场上,实力决定了一切。没有经济实力,军队的后勤补给得不到有力保障,仗真是没个打。没有经济实力作为坚强的后盾,即使偶有小胜,能坚持多久?
二是要有一支强悍、忠诚、指挥流畅、结构健全、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这是成功的基础。在军队的建设上,王琦准备参照20世纪的军队结构,建立一支职业化的部队。
三是要有人才,包括出谋划策的谋士、冲锋陷阵的大将和治国的文臣。不管在什么时代,没有人才,再多的人马也是一团乱兵,根本形不成攻击力。没有日常管理的人才,内政混乱,也是竹篮打水。
四是要有一大批基层干部。战斗减员后,必须补充兵员,但往往新兵的训练程度差距太大。这就需要一批了解军旅制度,能把领导层的意图正确贯彻落实,能率领士兵冲杀获胜。此外,这些基层干部还要有一定的临战决策的应变能力。
五是要有精良的装备。王琦既然来自22世纪,也就是说他可以尽其所能把对于三国时代来说是超级先进的未来科技引进过来。这样一来,时代造就的巨大差异当可铸就辉煌。
六是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至理名言在这个时代恐怕无人理解,但王琦比这个时代所有的能人都多两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对王琦来说,那就是别人吃一堑,王琦长一智。
距离十常侍之乱,还有三年时间。王琦决心,在这三年里,要按照这六个基本点积蓄力量,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在经济方面,王琦从22世纪带来了279公斤高纯度黄金,这些黄金折合汉朝斤大约1268斤,20290多两。一般来说,一两黄金可以兑换50贯铜钱,不过,按这些黄金的纯度来说,钱庄开出了1:75的比率,还觉得大占便宜。这么一算,这批黄金换成制钱,能换1521750贯铜钱。
这笔钱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虽然用来统一天下还远远不够,可是当作启动资金还是绰绰有余。
至于军队的组建,在这个乱世中,只要有钱,谁都可以拉起一股私人武装。至于能坚持多久,就要看各人的道行了。
东汉末年,国力衰竭。地方大员贪污腐化,刮尽民脂民膏。普通百姓只有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度日,过着朝不保夕的苦日子。即使如此,各地土豪劣绅因为财大气粗,和官吏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共存共荣,成了具有特殊身份的喂饱了“猫”的“耗子”。出于共同的利益,不管“黑猫白猫”,都不再抓这些特殊“耗子”,反而为“耗子”们提供保护。
大户们虽然和官方过从甚密,但当时天下不宁,盗贼蜂起,大户的财产需要有力的保护。在官府的默许下,大户纷纷组建自己的私人卫队,建设高墙大院,既可夸耀财富,又可在关键时刻自卫。当时,一般小门小户拥有十几个到几十个家丁很正常,稍大点儿的富户有家丁上百,大户的家丁过千,那些真正的大户甚至有几千人乃至上万的私人武装。
东汉末期,一个壮年劳力劳作一年,纯收入大约只能折合2贯铜钱左右。可是,按东汉的按人头收税的法令,一个成人一年要交税1贯铜钱,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地税”,还能剩下点什么?
不过,按照当时的法令,大户人家的家丁、私人卫队、仆从等人可以免税,这也是很多青壮加入私人武装的原因。但是,这么一来,也造成了大量壮劳力不再务农,大批农田荒芜。
在汉朝,军人没有社会地位,甚至相当多的士兵实际就是奴隶。一般来说,从军是老百姓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成为士兵,实际上只是希望吃饱肚子而已。
现在,王琦手中有了充足的启动资金,最难的问题已经得以解决。他需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个诱人的计划,无论人数多少,先把自己的私人武装建立起来,开始训练他们。
只要迈出这一步,也必须要迈出这一步,才能继续发展。离开这最关键的第一步,所有远大理想、一切伟大抱负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作者按:古代的制钱用绳子穿在一起,每1000个为1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