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申物流穿越者援助服务-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楚大公知说,天启帝在看到左冷禅和楚流香的奏折后,沉默良久,叹了口气,不但没有按照朝中东林党的意见马上抓他回京审问,而是下密旨加派锦衣卫协助左冷禅的“剿匪”工作。
而且天启帝朱由校自左冷禅任五省总督“剿匪”后就宅在宫中不管事了,朝中大小事务全部甩给楚大公知,这个态度很明确,我是支持左冷禅的,但黑锅要老太监来背。
“我靠!杀贪官污吏杀的人头滚滚啊,有的地方连换了三任县官!”
“牛逼啊!西安城里一共杀了几十个囤积粮食的粮商,财产全部抄没,罪名还是通匪。”
“这个更绝,呵呵,锦衣卫在福王的府邸里搜出了金刀玉玺,敲了这死胖子上百万两银子还有不计其数的粮食。”
“各地在他麾下的部队也都捞足了好处,比如贺人龙,在打土围子的战斗中最卖力,光银两就拉走好几十箱。”
“士林想杀他,商人想杀他,宗室想杀他,这到底是作死呢,作死呢,还是作死呢。现在弹劾他的奏折都有几大箱了,什么十大罪,二十可杀,简直是群情激奋啊。”
众人面面相觑,既感到哭笑不得,又是佩服。
“左冷禅早就上书了,他说不介意皇帝杀他,但恳请天启皇帝能让他把事情做完再杀,这样他死而无憾。据说他连棺材都买好了。”
“明末的流寇之乱就这样平息掉,这真是彪悍的做法,但是没有这剂猛药确实不行。”
左冷禅杀了几万人,其中不乏无辜者,这样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他们说不清楚,但是正是有了他,才不至于饿死几百万人。
结果正义,还是过程正义,大多数人的正义,还是少数人的正义。
其实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屁股问题。
“我真想看看这个革命前辈长什么样子。”政委索尼娅满是憧憬。
“想见他容易,五省的流寇已经剿得差不多了,皇上已经召左冷禅回京,大约下个月初就能到。”楚流香说。
没错,这个作死的左冷禅要回京了,还带着600万两“通匪”地主富商的逆产回来。
 ;。。。 ; ;
第二十一章 正史记载的木匠皇帝。。。
“总的来说,这是一场由并且由政府官员主导的,政府暴力机关发起的,以饥民为主体,有组织,有计划,非常成功的农民起义。”
李笑梅对左冷禅的五省剿匪行动做了以上的定义。
其他人都跟着点头,只是农民起义让官员来领导,这也太违和了吧。
“楚大公知,既然农民起义的危机已经解除,那么我们应该可以讨论明末的其他问题了。”常弓作为凯申物流的老大,觉得应该把整个讨论的范围拉到有意义的地方来。
“这个……虽然看上去我魂穿的魏忠贤是权倾朝野,其实我一个人是做不了主的,我也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们的服务是要收钱的,不过要怎么付账不是我说了算reads;。”楚流香说。
“你可是九千岁啊,怎么做不了主?”汤爱民觉得奇怪。
“我还要请示当今皇上天启帝朱由校啊,没他的批准,魏忠贤的阉党是没办法做事的。”楚流香很认真的说。
“这朱由校不是明朝有名的昏君吗?怎么你还要听他的?”白小龙听到这个回答感觉有些不对劲。
“朱由校是昏君?昏君你妹啊!他的智商可比我高多了!我都不知道到底我是穿越者,还是这个朱由校是穿越者,他才是阉党的幕后大老板,我他妈就医背黑锅的!”楚大公知非常激动。一脸的委屈。
“等等,朱由校不是昏君,这和我们读过的历史不一样啊。”陈修明显被楚大公知的话给震惊了。
“你确信你看过真正史书吗?你看到的只是传说,不是正史。真正记录在史书上的天启帝可是一个有为的君王,人们常说他做木匠不务正业,可是拥有这么强动手能力的人会是傻子吗?工科的优秀人才智力低下,这不科学。明显是有人在黑他,这也难怪,得罪谁都不能得罪那些拿笔杆子的人啊。”
李笑梅看的书最多,所以最有发言权。
主流历史舆论一直给我们的灌输印象就是,天启大概是一个只会做木匠的白痴皇帝,还是个文盲,喜好的除了做木匠,就是吃喝玩乐。
但看《明熹宗实录》发现不是这样,实录中记载天启皇帝御文华殿讲读的记载比比皆是,对军国大事亲自发表议论更是史不绝书。从真正严肃的史料来判断,天启皇帝文化水平是高的,头脑也是聪敏的,他对军事、对用人的许多意见往往比他的臣下更高明。
考察那些抹黑朱由校史料的源头,都是些私人笔记里道听途说,辗转传闻,或者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添油加醋的臆测。
大部分人印象里天启皇帝因为做木匠而不理朝政的说法得自于清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谈》:“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院章奏进,帝辄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而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记载的源头又当是出自明太监刘若愚在崇祯年间写成的《酌中志》一书。
《酌中志》的原文是:“……或有紧切本章,体乾等奏文书,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所以太阿之柄下移”
熹宗心灵手巧,善于机械设计,精于建筑家具的制造,具有这方面的天才是事实。但说天启皇帝为了做木匠就不理朝政,这不过是辗转传闻之后,对事实的歪曲。《酌中志》里也说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所谓太阿之柄下移不过是刘若愚自己的揣测。
天启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东林党的处境惨了一点,也就难怪天启被丑化成极度无能不堪。刘若愚在写《酌中志》的时候,正是崇祯时期被关入狱中,本身为了急于脱罪,撇清和魏忠贤等的关系,也就难免顺着当时的主流舆论说天启喜欢做木匠,而让魏忠贤窃权了。
从更严肃一点的历史资料来看,天启也绝不是那些文人口中昏聩无能只会做木匠的皇帝。
就以清修《明史》说好了,尽管在本纪里对天启极尽丑诋能事,所谓“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但在有些地方也是不得不透露了点真实情形的。比如在明史孙承宗传里提到“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给皇帝讲课不是能随心所欲的,内容都是有规定的。不象现在说书先生一样,光捡那些好玩的有趣的,哄小孩子开心的故事讲就行了,其基本内容还是要局限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上。孙承宗课讲的好,固然是一方面。但天启皇帝能听这种课程,听的很开心,那也绝对是一有灵性的,头脑聪敏的好学生。
同样是《孙承宗传》里还有一处记载,也表明天启皇帝除了对做木匠感兴趣之外,还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
这件事情是什么呢?看看下面的记载:
“帝好察边情,时令东厂遣人诣关门,具事状奏报,名曰‘较事’”。
一般来说,皇帝对于边情,听官员的奏报也就可以了。' ;'但天启皇帝显然对军事边防的兴趣并不仅仅限于例行公事的听奏报,而有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才会另外专门派遣东厂人员去探听边防情报。而这种积极主动的情报意识可能是大部分明朝文官都不具备的,看看后来袁崇焕、王洽等人在情报工作上的麻木无能就可见一斑了。那时候的天启皇帝也不过十六岁而已,换现在也就是一个高中生差不多,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当然《明史》的记载毕竟是只鳞片爪的,要想对天启有更全面的了解,还是要看熹宗实录。这里聊且摘录几则内容,说一下。
天启元年十二月的时候,内阁首辅叶向高曾经给天启皇帝上疏说:“我皇上聪明天纵,朝讲时临,真可谓勤政好学之主矣。但今之尝朝,既是套数具文,无关于政事。而日讲开陈,时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于义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
也就是承认天启很勤奋,经常上朝,也经常听讲。接下来他又担心皇帝退处深宫,会荒废时间。但看见天启批阅奏疏的时候,会经常传谕,说明天启即便在宫内都是非常留神关心国事政务:“尝见皇上发拟本章,每多传谕,以此仰窥圣心留神庶政”。
但就是传谕内容过于琐细,要一一回复,对大臣来说也过于繁琐了,感觉有些吃不消:“臣等欲一一言之,则不胜其烦,欲默而不言,则又失辅弼之职”。
对此叶向高提出批评,希望皇帝以后注意改进。另外还提醒皇帝,在平时休闲的时候也要注意学习,不要浪费时间:“皇上尤于燕闲游豫之时,览观经史,深戒怠荒,此宗社苍生之大幸也。”
天启皇帝是如何回答的呢?他的回复是,我在宫里,每天都在批阅文件,都在阅读经史著作,再加上操心时事,并没有太多空闲的时间。但尽管如此,还是很感谢叶向高能够提出批评建议。
在天启六年十一月的时候,袁崇焕曾经上奏疏吹牛,依靠在关外修城屯田,就能够让后金投降。还对魏忠贤大拍马屁:“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reads;。况厂臣魏忠贤与阁部诸臣,俱一时稷契夔龙之选,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而天启皇帝对袁崇焕这份奏疏的批复详细摘录如下:
“得旨: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这本内说,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这里天启皇帝对袁崇焕的大话以及给魏忠贤拍马言辞没有丝毫顺应,相反针对他的大话吹牛,接连发出了六个排比质问。
这一连串极为具体的质问,而且最后更是明确告诫袁说:“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
意思就是多做事,少吹牛。
这份批复只能是出自于天启皇帝自己的手笔,那些阁臣谁敢在一份对魏忠贤谄谀献媚,又怎么会如此不解风情的浇冷水,言辞训斥?
只有天启皇帝自己,才会给出这样的批复!而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天启也不过才21岁而已。而他的冷静却已经远在中年人的袁崇焕之上了。
还有一件事情能够说明问题。天启四年的时候,毛文龙的一份塘报里提醒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