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逍遥王爷-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早朝,讨论不可谓不激烈。由于昨晚被耽搁,李泰没能直闯皇宫面圣,自扬州经运河北上的各地水军都已到了洛阳。而洛阳本就是天下舟船所集,常达万余艘,填满河路,而李泰等人的一场闹剧,给洛阳水域的航运带来了极大的捆扰,这倒是李泰史料未及的。
而那些战舰到了洛阳以后,被禁令不可妄动,停泊后,李恪那吴王出事的消息不径而走。原先是李泰吓唬人给他开拔,后来倒成了扬州水军的借口,说是要围剿叛逆救吴王。但当你问他吴王出了啥事,他却不知,洛阳当地的官员都一个头两个大了,只得连夜奏请朝廷,到底该怎么处理。其他水军则停在洛阳之地看戏,看看那魏王与扬州水军到底唱的是哪出。
朝堂之上,各官员吵得厉害,有的要治李泰无视朝廷律令,擅自出动水军之罪。有的则奏请治李泰扰民的,但绝大多数都是围着该怎么对待李恪那事来的。救还是不救?出兵还是派遣使者去白衣大食要求放人?出兵了应该如何?以李世民那天可汗的名义出兵,那么应和的部族将会有无数,但这也是私事。而若是要出兵,那该派多少军队才好,如今和高昌都准备马上打仗,那还要经过西突厥,能成功么,就算过了西突厥,到这波斯都得大半年,那时,李恪的安全都成问题了。还有些各种各样的想法和问题,总之一帮老儒生不赞同出兵,而军方武将却是同意远征,更是大言不惭,请朝廷放心,此事乃是营救吴王不必害怕民心不稳。
正当吵得不可开交之时,一位户部的官员站出来声音不大不小地问了句,“若是出兵,那么,此刻正是秋收时节,这粮食谁去收,难道荒芜在田地中?”一句话就把军方的大佬给咽住了。
李泰亦愕然,忽然发觉,怎么自己这么冲霉头,老是遇到春耕与秋收出事的。
朝堂一片寂静,是啊,此时正是那秋收时节,何谈出兵之事?由于李泰的穿越,已经到了贞观十三年秋,大唐尚未西征高昌?李泰不禁纳闷了,难道说,这与高昌是在冬天打仗的?而秋收时节,正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大唐务农国家收成之时,若贸然出兵,民心不愿啊,若是军心不稳,嘿嘿,你还是别打了,打也是必败啊!且不说东突厥那些部落是否南下侵扰,光西突厥那帮强盗,就不会眼睁睁看着你大唐大军安然过境,那该如何呢?自己等人潜去波斯,这是秒计,但若没有在军事上震慑对方的实力,去了也十分难办,想要从白衣大食手上救出李恪,且安全出逃,没有自己的军队进攻转移目标,那可是真难啊,靠波斯进攻?李泰直接摇头,那帮家伙怕是被打怕了,也没胆了吧。
站了出来;恭声道,“但请陛下给臣机会;臣定亲自救出吴王!先请朝廷按兵不动,若儿臣失败,再请陛下发兵救援。若儿臣成功,也请陛下发兵波斯,以援其抗击白衣大食”
群臣哗然,那些文臣都认为,这魏王也太不自量力了吧,竟敢说亲自营救吴王,那可不是光说就行的,吴王被白衣大食扣押,且不说原先大唐对白衣大食并不了解。而之前,这魏王还曾提出出兵援助波斯。可是,从传递而来的信息上,阿拉伯族为何等人,其风俗,其信仰,其首领之品格,皆甚详尽。他们的人民如此之忠信,首领如此之才能,焉有不胜之理。波斯被灭是理所应当,而此次吴王被扣,能救是最好的,可是,这魏王居然要自行营救,且不管成败,一定要出兵。
武将则大多持不同意见,如今我大唐何等强盛,东突厥尚且将之击败,又何惧什么白衣大食,大可领兵攻之,营救吴王即可,何必要另一王爷前去呢?
李世民紧皱眉头,思索了一会,挥挥手,淡淡扫了眼李泰,“你自己看着办吧,朕明侯君集将军令兵击高昌,然后军队就驻扎在那,你出了西域之后,若是需要,传回消息,他立即会起程西去。至于援救波斯么?哼,敢劫持我大唐王爷,不管他是什么人,朕,我大唐,都会让他见识见识厉害!”
李泰淡定自若地令命而去,也不管朝堂上吵得如何,他要先部署一翻。
长孙无忌略微着急,怎么说都是他的亲外甥,站出来请求道,“还请陛下撤回此令,魏王可是您的亲骨肉啊,一个吴王落入异族之手,若是魏王再出事,那就”
李世民颇为深意一笑,淡淡道,“此事就到这里,长孙大人,您大可放心,若无完全把握,朕亦不会冒险。况且,若无冒险精神,朕与尔等,岂会有今天,朕的儿女们,也该历练一翻,不该只懂得享福啊”
长孙无忌一愣,随即明白李世民说的是他一生的功绩,同样也包括玄武门之变,他们若没有冒险的胆量,很可能现在在朝廷的不是他们,而是另外一批人,更可能的是,已经下地狱去了
终于,准备好了之后,李泰搭上一支去往波斯的商队,这是黛丽雅找到的。其中的商家与她的母族相识,曾经帮助过她躲避宫廷争斗,当她茫然无助之时,那位商人提出了让她去大唐的想法。所以,当李泰手下那帮打着唐朝皇家旗号选马之时,她毛遂自荐足以胜任最棒的驯马师,因此才有了后来与李泰等人的相遇。
对于那位对李恪十分关心的李漱,李泰是无语了。她想是让李世民妥协,最后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终于也混到了李泰的队伍,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她都拿自己去跟平阳公主比了,这李世民素来不希望自己儿女不和睦,对于如此兄妹友爱之事,还是赞同的。他也明白李泰早就有人盯着波斯了,在西域等地也不是没有人,所以并未派什么特别的侍卫等,那也是徒劳,只是叮嘱李泰照料好合蒲就成了。还有则是,当救援李恪有望之时,先别着急,让使者先进行交涉,再以处于西域的军队做为压力,若是白衣大食不愿交出人,他们也别勉强等等。
最后,各种方案都被李泰否决了,等大唐的使节团与自己分两路前去,若是使节团成功,白衣大食要求大唐不干涉其攻打波斯,那自己还救援什么?到时波斯都没了,所以,他力主靠自己想办法,决不希望朝廷插手。
………【第一章 历史的转折】………
一路西行,遍览大唐西部山河风光。出玉门关,李泰等人在敦煌城停留了数天,四处观赏,尤其是玉门关与阳关。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此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耸立在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的一个沙石岗上。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玉门关与阳关同时设置。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后不久,丝路中断,此关封闭。但自东汉建武至延光一百余年中,丝绸之路又三通三绝。东汉时,玉门关已改为玉门都尉所辖。两晋南北朝以来战争频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兴盛,丝绸之路呈现出衰颓迹象。到隋唐之际,晋昌(安西县)到伊吾(哈密市)的大道畅通,又是捷径,玉门关迁至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从此,旧玉门关就逐渐衰败了。关口湮没,长城坍塌,路无人迹,终于沦为废墟。昔日车水马龙、驼铃叮呼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再现,成了“春风不度”的荒漠寂野。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看着那在自己梦中多次出现的场景,李泰不禁痴迷,这就是玉门关啊,真想不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来到这里。是啊,这里就是传统意思上的敦煌玉门关啊。
李漱因为不适应这环境,故而没有跟来,黛丽雅也被李泰叫去照顾李漱,自己可以尽情地沉醉于历史母亲的怀抱。在玉门关,李泰整整呆了一天,直到深夜,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三哥,是否面对这历史名城,你也有向西,一探丝绸之路真面目的想法,你是否想看看,这丝绸之路的魅力到底是何等的强大。可以令着如此多人来争夺,可以令西方那么多人向往,你也否也如我一般,想要看看,有多少人的愿望是,有剩之年,可以到达东圣神州——大唐。
当面对玉门关时,李泰有种疯狂呐喊的冲动,他想骄傲地对全世界说,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要点,是通往西域的起点,是沟通西域与中原的转折点。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先辈们,将来自东方的文化、物品等带到了西方,是他们传播了华夏文明,是他们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是他们令全世界都知道,在那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繁华、强盛的民族——华夏!有最强大的帝国,曾经的汉朝与现在的唐朝!
看过玉门关,李泰来到历史的另一见证地——阳关。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广为流传。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阳关,自王维笔下,便成了凄凉委婉的代名词啊!
李泰心中坚信,凭借自己的努力,不管是玉门关也好,阳关也罢。这些将都不会再成为历史,被历史所掩埋。凭着打通与中亚的联系,对中亚的掌控之后,阳关、玉门,这将会是见证华夏民族,见证大唐成为世上最辉煌的帝国,最强大的民族的要塞。它们将会见到新的多元化文明的大唐出现,会见证到,大唐真正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历史的脚步,将会随着大唐转动,大唐会成为对历史进步与否的决定人
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其后,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