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枭雄卢俊义-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风寨名为寨,言下之意就算不上城,所以即便连个土墙都没有,只是木制的栅栏高高的,四个方向各有一个门楼,还好栅栏外有一条山寨版的护城河,勉强给这寨子加上了一层保护。如此不堪一击的寨子,如若不是由花荣在此坐镇,早就被三山的土匪抢了个精光。
因为花荣神箭威名震慑,这里的民生治安还算不错,整个寨子里有三四千居民,熙熙攘攘的也算热闹。这里身处三山中的盆地,看四围是群山围绕,风景甚是秀丽。
让花荣威名远震的是他的箭法,但并不代表他的枪法稀松。他跟张清不同,张清是拿上石子是一流武将,拿上钢枪却变成了二流武将。原著中花荣拿着钢枪跟秦明的狼牙棒拼上五六十回合丝毫不惧。凭此战绩不带箭法也可稳居八骠骑行列,如果加上箭法,则其战斗力也是一流武将。此时花荣还是对自己的枪法不满意,闻听卢俊义有一个枪术通神地师父,卢俊义本身在枪法上也是冠绝河北,就很想向卢俊义讨教一番。
到了清风寨里。稍微歇息了一下,花荣就邀约卢俊义前去练武场。这枪法自然是比较马上功夫,两人各自骑了一匹白马,手持钢枪,战到一处。
花荣的妻子崔氏和妹妹花香站在练武场旁边兴致勃勃的看着。花香小姑娘目不转睛的看着卢俊义的一举一动,对这位面白如玉英俊潇洒同时又威风八面的河北富天下第一高手心中充满了好奇。
因为只是切磋,两人枪来枪往地只是在相互熟悉了解,所以打斗了一百多回合,也不愿分出个高下。卢俊义渐渐看得出来。这花荣的枪法似是祖辈传下来的,一招一式墨守成规,并无新奇精彩之处。跟他的箭法比起来,缺乏攻击力,只是防守得法,对方一时半晌难以取胜,但要花荣依此枪法杀敌取胜恐怕远远没有弓箭的效率。这恐怕会是花荣战斗力上的一大弱项,想必花荣自己也注意到了,所以才强烈邀请卢俊义过来给自己喂喂招。
打了将近两百多回合,花荣虚晃一枪,拨马出了圈外。向卢俊义拱手施礼道:“员外哥哥如若想要胜我,恐怕不出四十合吧,能跟我切磋这么多回合,想必员外哥哥晓得我的枪法的纰漏了吧。”
卢俊义笑道:“四十回合恐怕胜不得。贤弟地枪法虽进取不足。但防守有余。急切间我也攻不破你地防线。你这枪法是保命枪法。不是克敌制胜地好枪法啊。如若想日后斩将立功。贤弟还是多用用你地箭法吧。”
花荣俊脸一红:“不瞒哥哥说。我这箭法是传自一位高人。所以威力还算可以。在这箭法上我还是甚有信心。但这枪法是我祖上传承下来。这中间似乎是丢失了几个厉害地招数。导致整部枪法如你所说进取不足防守有余。我苦苦思索想要补上那几招。却无能为力。所以这番请员外哥哥来。就是愿跟哥哥一起研究一下。”
卢俊义洒脱地跳下马。将马匹交给一旁地花荣手下地兵丁。将枪插在兵器架上。然后回头对花荣说道:“听贤弟这么说。这枪法原本真是不错地枪法。缺了几招还能如此厉害。如果全了岂不是可以冠绝天下。只是想要把这样地枪法补全。可要多加参详了。”
花荣也跳下马。走上前。领着卢俊义在花园里坐下。一起坐下叙话。
花荣稍加思索道:“员外哥哥。我花家地枪法您可知传自于那位祖先地呢?这位祖先您应该是听说过地。”卢俊义用力地想了想宋代及其以前姓花地武将。似乎没有一个出名地啊。只好尴尬地笑了笑道:“愚兄孤陋寡闻。想不起来。”
一旁地花香娇笑道:“员外哥哥肯定想地是男子。却没有往女子上面考虑。”
“女子,那岂不就是大名鼎鼎的花木兰?”卢俊义张口结舌道,原来还以为是传说,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花荣看到卢俊义惊讶的样子,笑着说:“她应该是我地十代开外的祖姑奶奶,她自创的这套枪法,后来就传给了她弟弟和侄子,然后就66续续传了下来”
然后花荣又叹息道:“谁知道到我祖父这一辈,因我祖父好文不好武,就糊糊涂涂的练错了几招,后来我把那几招改好了却完全没有我祖姑奶奶当年的那种威力,真是遗憾。”
随后的事情卢俊义不用花荣讲,也就清楚了,花荣自己研究不出来,就遍寻枪法名家来共同研究,可惜他自己公务在身,无法轻离山东,而山东却没有像样的用枪好手,不像京师和河北有好几个用枪的顶尖高手。这番卢俊义来到山东青州,到了花荣的地盘,花荣说怎地也要抓住这个机会,看看有无可能在与这样地顶尖高手研讨下,将难题攻破。
随后几日,卢俊义跟花荣反复切磋,却始终钻研不出这枪法里面的奥秘。两人都有些心灰意冷。这一日两人都早早歇了,呆在书房里看书。
花荣虽然是武将,但文武双全,简直算是一名儒将,他书房里分门别类诸子百家什么书籍都有,卢俊义无聊抽出了一本新乐府诗集,来回翻着看,本意是想再加强一下自己地诗词修养,争取日后能够自己创作,不要老是抄那些没有出世的娃娃们的诗词了。
竟翻到了《木兰辞》,正是那篇脍炙人口,反映花荣那老祖姑奶奶花木兰巾帼英雄事迹的诗篇,读到那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卢俊义心头浮上一个成语“扑朔迷离”,顿时大叫道:“有了,枪法有救了。”
一旁的花荣吓了一跳,却被卢俊义猛地拉到了练武场。两人再次切磋起来,卢俊义这次用的却是花家的枪法,却在有些招数上做了些小小的处理,却使得这枪法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变化莫测,神出鬼没,花荣面对这熟悉又陌生的枪法却在一二十回合就败了下来。
这时,卢俊义才详细告诉花荣:“原来这错的枪法用力太直,变化太少,有些招数用力稍微轻巧些幻化些,就完全不同,如果你还不太理解,请读木兰辞一百遍。”花荣回去熟读了木兰辞后心中隐隐有所收获,再次施展起来的枪法端是神妙非常,扑朔迷离四字要诀做得得当,卢俊义用自己的枪法拼了全力也只能在百合外胜得了花荣。
………【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节】………
卢俊义在这里小住了三四日,就已经到了中秋时分。出来大名府来到处拜访弟兄之时,根本没有想到时间如此紧迫,中秋团圆日竟不能回家团聚了。
幸好花荣他们一家很热情好客,消除了卢俊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晚,天公作美,晴空万里,众星捧出一盘皎洁的月亮,洒向人间全是明亮的清辉。这一天没有云没有晕更没有雨,适合游玩登山赏月。
这一晚,花荣带着妻子妹子还有两个丫鬟,邀约卢俊义跟他们一起去附近的山上登高赏月,卢俊义孤寂一人自然欣然答应。这山自然不是清风山,更不是桃花山二龙山,那里虽然没有后来那么多的绿林好汉,但还是聚拢了不少土匪,花荣他们前去的是清风寨旁边的一座小山。这一天,除了守卫寨门的兵丁,其他的百姓兵丁都倾巢而出,都登到高处赏月。
卢俊义一行几人在拥挤的人群中慢慢向前走着。花荣自恃艺高人胆大,平日里并不会带什么兵丁守卫,这番跟员外大哥一起登高赏月,自然更不会带什闲杂兵丁。
花荣跟妻子崔氏两人携手而行,十分恩爱甜蜜。卢俊义看着这一对新婚璧人的甜蜜恩爱模样,不禁想起了远在大名府的李师师和其他几个女子,是不是回去以后该给她们一些名分了。正沉思着,突然感觉自己的袖子轻了。原来一直拽着他的花香妹子跑开了。
花香跑到路边一处菜园,偷偷摘了一点葱,笑嘻嘻的粉面通红的跑了回来。卢俊义看了疑惑不解,花荣笑着说:“员外哥哥有所不知,这里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有句俗语偷著葱。嫁好;偷著菜,嫁好婿指地就是这项习俗。”
卢俊义恍然大悟,这时再定睛看过去,现那菜园里有好几个年轻地姑娘在那里偷摘蔬菜,旁边还有一个老汉捻须微笑。花荣笑指那个老头道:“这老头是这菜园的主人。”看来这风俗在这里还真是正常之极。
花香小妹子这一路上特别活泼。兴高采烈欢呼雀跃。花荣和崔氏很是宠溺这个小妹子,就放任她的叽叽喳喳。卢俊义反倒有些头皮麻。这小姑娘是跟他的互动居多。这花香人如其名,她身上有一种茉莉花般的清香,还有一丝玫瑰花般地芳香,这种莫名的体香不知怎样引动得卢俊义春心开始荡漾,面前这清秀可人、娇俏可爱地小丫头越显得魅力非凡。看来后世的那种气味爱情的理论还是有一点道理的。花香这小妹子别看外表娇憨憨的,可心眼很细,她能看出卢俊义的许多不凡之处,同时也看出卢俊义对她的好感日渐加剧,小姑娘对卢俊义的痴缠更为激烈,一路上紧紧拉着卢俊义的衣袖。即便什么都不说,也甜甜的看着卢俊义,脸上地爱慕之情显露无疑。
想到原著中,宋江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责,为了收买拉拢秦明,强拉了花荣的妹子嫁给秦明。秦明武功不错,人品也还行。但让面前这笑颜如花开的小姑娘委身于那个大胡子。卢俊义突然觉得花香还真是有些可怜。男人的爱情是可以由怜悯开始的,男人总以为可以拯救一个女人摆脱她原来悲惨的命运。卢俊义这般救世主地心结不知道给他惹了多少情债。
只是总不好在花荣面前明目张胆地泡他的妹子吧,只能再次悲惨地重复他的老命运:每次泡妞不成反而被妞泡。前生后世卢俊义这种命运好像还没有改变,不过他享受这一点。
一行人穿越层层人流。终于到了山上。清风寨附近安全一点地登高处还只有这座山。所以人潮拥挤可以想象。
两个丫鬟铺好席子。放好瓜果和桂花酒。还有一些月团。这个时候月饼还没有流行起来。宋人赏月地时候吃地是月团。又叫做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虽然跟月饼有些相似。是圆圆地小小地里面有果仁地饼子。但卢俊义怎么看它都不是月饼。没有月饼好看。口味也相差甚远。勉为其难吃点吧。
这个时代宋人赏月时好饮酒。苏东坡地一曲《水调歌头》成为中秋之夜咏月地必点曲目。喝地酒则有讲究。是桂花酒。中秋节月亮跟桂花是有种相辅相成地感觉。像重阳节跟菊花地关系一样。这桂花酒爽口清冽。绵香悠长。比那月团算是可口多了。
卢俊义看着这宋时明月。喝着宋时花酒。傍着宋时名人。真是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花荣虽然枪法、箭法了得。是个赳赳武将。但在诗词鼎盛地宋朝仍不能流俗地要吟诵一些诗词。既然花荣咏月用地是李白、苏轼地诗词。卢俊义也不愿再去剽窃后世地诗词。也老老实实地吟咏了一些先人地诗词。
李白地《静夜思》是最简单也是最通俗普遍地咏月诗。可谓最为脍炙人口、千古传颂、妇孺皆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按照触景生情地原理。卢俊义适时地吟诵了这诗。
当然了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