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刻:记忆中的影像-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9年6月,毛泽东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毛泽东是伟人,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他对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参加革命后,一直未回过故乡。他这次回韶山,自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归来,使韶山冲沸腾了。
乡亲们盼来了亲人,韶山的山也乐、水也乐,人们像过节一样热闹。毛泽东到韶山的头一天天色已晚,第二天5点钟他就从住地出来,上了一个小山顶,拜谒了父母亲的坟。下山路上,就看到了故居前已经是人山人海。
毛泽东下山后先到老邻居家,他向这家主人问过好,递给男主人一支烟,谈起家常。他出门多年乡音未改,倍感亲切,屋内传出阵阵笑声。我站在门外,拍下了这欢乐的瞬间。后来又去了学校,这才有了这张照片。
1992年,蒋含宇利用在北京开会的时间找到了侯波、徐肖冰的家,事先他已经打听到了二老的单位了。一敲门,正是侯波开门。“啊,是小蒋。长大了,长大了!”接着就是问长问短,从韶山合影之后,整整33年,两个孩子与“媒人”才见面。双方自然很感慨。侯波说:你们太幸福了,感谢主席为你们牵了线,一定要好好珍惜呀!此后,夫妇俩和女儿还去过几次,互赠礼品,续上了这段情感之线。
时光荏苒,主席已经逝去。没有这张照片,就很可能没有日后这长久甜蜜的回忆,韶山人那样的灿烂笑脸也就无法传遍全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毛主席接见亚非拉青年朋友》
1959年5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朋友。那时候,西方世界极力封锁中国,而中国人却不怕这些,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转而向亚洲、非洲和中美洲、南美洲的国家展开了务实诚恳的外交工作,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好感,为最终经这些国家提案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作了良好的铺垫。提到这幅照片,就必须提到当时的背景。受英国殖民者的影响,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时,印度就曾经试图阻挡。后来印度与中国的关系一直紧张。直到1959年3月17日夜里,###等人逃往印度,中印关系越发紧张。同年8月,印度军队袭击中方哨所,挑起事端。世界上都知道了这些事。毛泽东对这些青年人说:“中国和印度的吵架不过是一件小事,我们这两个国家的友好关系史有1000多年了。朋友们知道,中国人民的敌人在哪个方向?在西南方的印度吗?不是。我们的敌人在东方,这个敌人的名字叫美帝国主义。”
应该说,毛泽东是外交高手。他不怕美国苏联这样的大国,也不怕西欧这样的中等国家。早在1946年,毛泽东就提出,美苏之间有着一个极其辽阔的地带,美苏就是要争这个中间地带。1957年,他又明确地提出关于“中间地带”的思想。以后他又把中间地带划分为“第一中间地带”和“第二中间地带”,第一就是指现在的“第三世界”,第二指的是第二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也就容易和他们走到一起。向第三世界国家寻求友谊就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巴西客人时说: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
万隆会议后,直到1965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46个,其中亚非国家占多数。周恩来在1963年的一次出访非洲国家,竟然长达近3个月。在拉美方面,古巴革命斗争胜利后受到美国威胁时,中国首先予以承认并给予援助。就在这幅照片产生的前后,中国军队开始对台湾当局占领的金门、马祖等岛屿进行炮击,大炮声打乱了美国的阵脚,搞不清中国是什么意思。另一方面,毛泽东也严正拒绝了苏联人要在中国建立联合潜艇舰队和长波电台的无理要求。搞得美国很头疼,苏联人也没脾气。
从1957年到1966年这10年间,中国顶住来自美国和苏联的压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努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支持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因为这些国家也是深受大国的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人不仅把这些国家的朋友请进来,还主动出访这些国家。如刘少奇率团去印尼、缅甸、柬埔寨和越南;周恩来出访亚非13国等。中国带去了友谊和援助,并且后来与法国建交,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欧洲也不是铁板一块”。这一段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二个建交高潮。这幅照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到的。
那天我在中南海里等着拍照,合影的位置都站好了,但是突然间这些外国青年们进来直奔毛主席,大家都簇拥着毛主席,互相挤作一团,气氛热烈。完全打乱了原来的位置安排,周总理只好站在他们前面临时当指挥,但是大家也顾不上了,翻译一个劲儿劝大家站好,谁也不听。周总理就站在我旁边,拍合影的相机也准备好了,当时去的新华社还有两位记者,但他们站得稍远些,我因为就在中南海,比较熟一些,所以就靠得很近。这些外国青年特别喜欢毛主席,尽管语言不通,但还有翻译,大家都往主席身边靠,总理见状也就主动往后退,我刚要拍,突然发现有人在伸出手做V字形手势,正好在主席的头上,我就赶快把相机避开。主席头上要“长角”可不得了。这样拍了以后才正式拍了合影。最后给了他们每人一张合影,这张气氛热烈的照片就没给到他们手里。后来发表之后,流传得比较广,有拍电影的人去古巴时看到这幅照片被放成很大在街头展览,他们回来告诉了我。后来凡是中国和非洲、拉丁美洲有关的展览或一些政治、商务活动时也经常用这张照片。
当时气氛那样热烈,应该是说了不少好听又好玩的话,但我忙于拍照,也不知他们说了些什么。
侯波是善于抓拍人物情绪的高手。那张《毛主席和韶山少年在一起》的充满快乐的照片也是侯波这一年在韶山拍摄的。也许别人更注意到集体合影时的情绪,而忽略了在合影之前或之后的人物情绪的放松和兴奋状态。
摄影家陈正青评论道,“这幅照片是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人物关系融洽,亲密,情绪饱满,又是高角度,显示了中国人民大力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的态度。”
直到现在,这幅照片仍然是有关毛主席的和有关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关系的一个标志性照片,凡是提到毛主席、提到中国外交史都要展示一下这张照片。而拍合影的照片似乎也很难超过这幅照片的气氛了。
绝版的“四巨人”合影(1)
四位巨人聚在一起,大概只有在开会时才能出现,通常是在大会堂里。而这幅作品上四位领导人满面春风,气氛祥和,所处的环境也比较独特。摄影师抓拍得也恰到好处,不仅四人的表情雍容自然,而且构图庄重而不呆板、饱满而不拥塞,是一幅各方面都非常恰到好处的伟人合影。看着这幅照片,人们很难想象,此后的不长时间里,这几位领导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两年后,刘少奇就被打成“叛徒、工贼、内奸……”根本没机会出现在公众面前,最后竟然饱受折磨、死无葬身之地。直到刘少奇去世,他也没有看到这幅照片。另一位朱老总,虽然在世在位,却也在照片这个说明问题的“待遇”中忽上忽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被删掉,直到“文革”后期,这三位领导人才集体亮相,而打倒“四人帮”之后,这幅照片中的四位巨人才完整地亮相。政治风雨吹打着这幅照片,让这幅经典之作又多了一个朦胧而悲壮的故事。
这是新华社记者安康在1964年11月拍摄的,是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专程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活动归来,毛、刘、朱亲自到机场迎接。此次赴苏,虽然与苏共中央新任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进行了会谈,但早在赫鲁晓夫时代就已十分紧张的苏中关系并未得到缓和,而且分歧越来越大,直到后来兵戎相见。当时毛泽东为了显示自己的强硬外交原则,才组织了这次“超级规模”的迎接,仪式后面向全世界暗示的潜台词是:中国决不看任何人的脸色!
如此重要的仪式,其他人自然不敢怠慢。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竟派了###、吕厚民、郑小箴和安康四位“摄影大将”,到场的其他国内外记者也不少。按惯例,总理下飞机后有人献花,然后毛主席等人才走上去握手寒暄,记者们忙于拍摄,几分钟后就都走了,整个仪式也就结束了。这期间你能拍上就拍了,没有也就过去了,绝不可能再有机会补拍。
好在记者们都有训练,像这种活动早早就目测好距离,胶卷、相机、闪光灯之类早已准备妥当,绝不敢有丝毫懈怠。平时他们就练习对焦之类的基本功,但在巨人面前,仍然会紧张的。据安康回忆,当时的老记者齐观山就常说:“闪光灯一亮,我的头发就会白了一根!”安康用的是莱卡M3,装的广角头,还有一台禄莱相机。他站的位置正好在四人的中间,握手,献花,问候,一切似乎是按部就班,例行公事。马上就要走了,其他记者也都离开了,不知为什么,安康仍然在等着,突然,整个仪式的高潮出现了:不知道谁说了句什么话,四位巨人一起笑了起来,安康的快门也同时按了下去!
那时候我只顾拍照,哪里知道他们说什么啊,每次拍下来都是满头大汗,紧张得要命。而且我们连说明都不用管,早有新华社文字记者去了,报纸的照片位置早都留着呢,我的任务就是赶快去发稿。那次我是机动记者,本应是###发稿,因为他是专职跟总理的。我冲了胶卷后就放了起来,结果吕厚民(那时他是驻中南海的专职摄影记者)说,老安不是也去了吗?拿来看看。我拿出来一看,他们就认为这张好,快快,赶快发稿!交给编辑后就没我的事了。至于怎么发,怎么裁都不是我们操心的事。第二天一见报,原本是四个人的横画面,成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两人在交谈的竖画面。那时“文革”还没开始,为什么不把四个人的用完整呢?我也不知道。
从此,这张照片的见报频率越来越高,但是画面经常不一样:有时是两个人的,有时是三个人的,还有时是一个人的,直到“四人帮”倒台后,这张照片的完整画面才出现,后来印了大量的印刷品,我知道的许多家庭里都有这幅照片的印刷品。当时拍的是黑白的,印刷品上是彩色的,新华社的图片社还大量地复制放大,各地来买照片的人在图片社外面排成长队,一直排到马路上,好不热闹。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病,大夫叫号时喊“安康”,这时有的人听见了,大夫就介绍说这是拍飞机场领袖像的作者,结果一大帮人围过来问这问那,我不好意思,也很感动。
安康走在最后,就拍到了这幅绝版珍品。
照片上的人物命运也是亿万人民所关心的。此后不久,刘少奇被打倒,照片再发表时自然不能出现,剩下的三位巨人也在1976年同一年内逝世,造成了中国政坛的地震,这幅作品也就成为四位领袖在一起的稀世之作。四位领袖在一起的其他照片也有,但都没有这么感人,这么经典,这样有时代特征。有意思的是,这幅照片中,四人的位置很松散,情绪却很集中,这使得通过暗房特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