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李敖档案 >

第1部分

李敖档案-第1部分

小说: 李敖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敖身世履历
祖籍山东,远籍云南,或为蚩尤之后。
  祖父李凤亭早年生活无着,遂闯关东,生平强悍、精明。
  父亲李鼎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受业于胡适,与冯友兰之妹冯沅君同学,曾任东北大学讲师,哈尔滨吉林六中校长。
  母亲张桂贞,毕业于吉林女子师范学校,曾为篮球健将,是校园风头人物。
  1935年4月25日出生于哈尔滨,时值日本侵占东三省,遂自嘲为“遗民”。
  1937年2岁全家迁到北平。
  1940年5岁随父亲去太原,间返北京。
  1942年7岁入北京新鲜胡同小学。
  1946年11岁新鲜胡同小学改为一区九保国民学校。七月初小毕业。
  1948 年13岁小学毕业,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
  1949 年14岁考入上海市立缉规中学。
  1949年4月12日到台湾,考入台湾省立台中第一中学初中二年级。
  1953 年18岁高中三年级,念了一个多星期,即自愿休学在家。
  1954 年 19岁考入台湾大学法律专修科。
  1955 年20岁4月27日,父亲去世。
  1956 年21岁转入历史系二年级。
  1959年24岁7月毕业,9月入伍。
  1961年 26岁在澎湖退伍。发表《老年人和棒子》。
  1963年 28岁9月出版第一本书 ─《传统下的独白》。
  1971年36岁入狱。1976 年 41岁出狱。
  1980年45岁出版《李敖全集》,5月6日与胡茵梦结婚,8月28日离婚。
  1981年46岁再度入狱。1982年47岁出狱。
  1985年50岁“最高法院”平反4年前冤狱。
  1989年 54岁出版《蒋介石研究六集》。
  1991 年56岁出版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
  1992 年57岁与王小屯结婚。
  1995年60岁播出“李敖笑傲江湖”节目,出版《李敖大全集》20册。
  1997年62岁出版《李敖回忆录》。
  2000年65岁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引言:56载寻根梦(1)
李敖的“相看两不厌之旅”
  台北阳明山。作家李敖伫立在大宅的阳台上。
  他眼前万壑松风,鸟语如歌。在这所宅子里,李敖常常喜欢一人独处独思。他那睿智深沉的目光凝视着远方,透过葱茏蓊郁的绿树屏障,李敖似乎看到了一个梦中的世界,那里就是他56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地方—祖国北京!
  2005年的春天,对于台湾作家李敖而言,他那颗喜欢激动,也喜欢遐想的心忽然变得更加兴奋冲动起来。在他身后那偌大的书斋里,在那些状如山积的书墙之上,有着许多李敖刻意收藏的大陆出版物,其中有一些是大陆出版的李敖文集简体本及大陆作家们撰写的李敖传记。他发现在大陆作家的眼里,自己的作品与评论始终都处于受到推崇的地位。有人甚至在撰写与李敖相关的著作封面上,还为他冠以如此引人注目的称谓: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华裔作家
  海内外最有争议的人物
  文化的基督山
  社会的罗宾汉……
  然而,半生著作等身的李敖,他眼里所看重的早已不是这些光彩炫目的头衔,也并非美誉与褒奖。这是因为,自从步入人生的暮年以后,李敖所关注的早已是超越荣耀与金钱之外的希翼。那就是他何时才能真正实现多年来始终在心中萌动却又无法实现的归根之梦!因为看惯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与浮华荣辱之后,年已七旬的作家李敖,早把身边一切看得太轻太淡,在李敖看来,没有什么比今生能回祖国内地去看一看更为重要的了。
  然而,如果真要实现这一归乡之旅,又谈何容易?
  李敖依稀记得就在一年前,当《新周报》的记者出现在这幢山顶豪宅的书房里,向他提出回内地旅行这一敏感的话题时,李敖仍然还保持着他固有的谨慎和执拗。记者问他:“对于未来生涯你有什么规划?你55年没有离开过台湾一天,有没有考虑到外面看看?女儿在大陆,有没有考虑到大陆定居?”
  可是,当时的李敖居然这样作答:“我14岁来台湾,55年来,没离开台湾一天。我认为,台湾是我工作的地方,知识的追求有很多方法,探索人类文明,也并非一定要靠到处东奔西跑。法国的伏尔泰80岁以后才回到巴黎,我到大陆定居或观光,套句常用的话:‘将来也不排除’。未来的生涯规划,就是尽量的‘废物利用’……”
  从这段简短的对话中不难发现,即便在一年之前,李敖尚未对大陆之旅下最后的决心。然而,这对于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少年时期在北京读过小学的李敖而言,并不等于说在他心里就没有总有一日回去看看的念头。如果李敖心里不思念祖国内地,如果他不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两年前他就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李文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前往首都北京定居的主张了。如果李敖对古都北京没有好感,那么,他在这一年的春天,就不会把香港凤凰卫视支付给他的35万元人民币悉数捐赠给一所大学,建议该校为他崇敬的胡适先生立一座铜像了。
  当电视屏幕上播映出国民党和亲民党的两位领导人在南京、上海、西安、长沙等地参观访问,并在北京受到###等中共领导人亲切接见的镜头时,李敖的心里也感同身受。作为台湾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李敖并不否认,在他的胸臆间正在酝酿着一次尚未实现的大陆之旅,当然他的大陆之旅,与上述两位台湾政治人物的访问没有任何关系。在李敖的意志中甚至不希望把自己的大陆之行与连宋两人的访问安排在一起,因为李敖一生都信奉“特立独行”的为人原则。他喜欢标新立异,从不希望步别人的后尘。李敖如果在当年秋天也有一次大陆之行,那必然也是完全不同于连宋的大陆行。
  站在万木葱笼的阳明山巅,李敖常常极目远望北方。在已经过去的56年间,他本来有许多机会离开台湾,到世界各国去旅行或讲学。他从大学毕业并在台湾服兵役结束以后,就有一位最好的朋友要求李敖与她牵手共赴美国发展,可是,李敖竟然谢绝了友人的邀请。他认为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地方,都不会比台湾更美,更好,更适合他的生存与写作;还有一年,一位美国友人甚至已经把邀请李敖前往讲学的函件和护照都寄了过来,然而,这么好的一次可以外出观光的机会居然也被李敖毫不犹豫地谢绝了!李敖放弃和拒绝的理由,在别人眼里也许是不可思议的,有人甚至认为这是非常可笑的。他说:“我是因为不敢坐飞机,所以哪里也去不得,只能在台湾这个地方生活。”外面的世界纵然十分精彩,然而对于李敖而言竟没有任何吸引力。
  其实,真正强烈震撼着李敖内心世界的当然还是那片他一生永未忘怀的神奇土地!巍峨的紫禁城角楼仍常在他的眼前浮现,当年在他北京东城灯市口附近那条名叫内务部街的狭窄胡同里奔奔跑跑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喜欢一个人来到那雕梁画角的高耸角楼下面,仰首翘望着那古老的明代建筑与起伏蜿蜒的城碟。北海的白塔、颐和园的万寿山、香山那暂息过千古伟人孙中山灵柩的碧云寺,一条条在冬天夜晚间或响起叫卖火烧声的幽深小胡同,京城的所有一切都在少年李敖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浮云游子意,56年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岁月蹉跎,世事沉浮,一切俨然如烟云旧梦。毕竟来台湾的时间太久了,毕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有时他甚至感到往事依稀,遥不可追。
  

引言:56载寻根梦(2)
历史,对他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李敖很想重温北京的历史,有时他还想去看一看东北的黑土地—当年他出生不久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的地方!
  李敖清楚地记得,就在他降生的那一年—1935年4月,东北的春天干冷干冷,有股“倒春寒”的味道。李敖长大以后,没有想到他的生日居然会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他出生在4月25日,农历的三月二十三;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来自于他的二姐,称李敖的生日为4月5日,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因为二姐在李敖随父母去了台湾以后,数十年来在大陆的她心里始终铭记着这位幼时就才华过人的弟弟,她记得他是出生在阴历的三月初三,也就是阳历的清明节!
  李敖的祖父叫李凤亭,他的名号纵然文雅,然而老人却是早年就从山东下关东的第一批“苦力”。目不识丁的老人在东北当过车夫和更夫,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谁知到了李敖父亲那辈上,李氏家族居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李敖的父亲李鼎彝,竟然一改李氏家族几辈没有文化人的历史,出人意料地考取了北京大学并成为国文系的优等生。也正是由于父亲的供职关系,童年李敖先后到过吉林、太原等地,因为这时的父亲已先后出任吉林女子师范教职与太原禁烟局的局长。李敖真正来到古都北京,大约是在1943年的夏天。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北京内务部街甲44号的老宅房屋破旧,老鼠甚多。他喜欢看邻居家偶尔放飞的一群群雪白的鸽子。他在新鲜胡同小学读书的时候,学习成绩就已经相当突出了,少年时的李敖文才已有所展露。直到现在李敖还不会忘记他站在老北平春天呼啸的狂风里,对窗吟诵韩愈的旧体诗《晚春》的情景: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少年李敖就是在北京一条小胡同里,听到了老百姓欢呼抗战胜利的热烈掌声与震耳的鞭炮声的。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李敖从初小进入了高小。读六年级的时候,在一般人眼里的李敖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可是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文学天才的禀赋已经随着战火兵燹的洗礼,越臻成熟了。这时,就在他笔下不时涌现出一些华美的文字,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块垒,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李敖文学道路上的起步文稿。他在小学时写就的《人类的冷藏》和《妄心》等文已从那小胡同里一篇篇寄往当时北平颇有影响的杂志《好国民》,并且意想不到地发表出来了!到了中学以后,李敖的从文野心忽然变得更加强烈起来。那时他甚至想着手搜集一些资料和素材,准备有朝一日要执笔大部头的文稿了。这样的文学冲动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发生,即便今天的读者也会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以上记述的,确为李敖成才初期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李敖如今站在台北郊区阳明山上追思这些少年趣事,他的唇边肯定会浮现出会心的微笑。
  李敖记得非常清楚,1948年冬天,一个天空中彤云密布的日子,他随他的三姐、四姐作为父亲南迁计划中的一支小分队,由他五叔亲自带领着经天津前往上海。在黄浦江边父亲已经派人预先在虹口附近购买了一幢房子,作为李敖等家人到来后的栖身之用。1949年春天,李敖就是在这里继续他一度中辍的学业,并考进了华童公学的。不过,在战争烽烟下中学生涯毕竟是非常短暂的。李敖和父母及其家人终于当年5月中旬,从黄浦江边登上了一艘名叫“中兴”的客轮,在飘着霏霏细雨的清早仓促地离开了上海。那一年李敖刚好14岁,至今一别大陆56载。
  岁月悠悠,风云变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