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只对皇上说-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表李纲。钦宗被迫恢复了李纲的职务。金兵北撤后,钦宗又罢免李纲。高宗即位后,李纲为相仅七十五天即遭罢斥。陈东为此连上三书论李纲不可罢,黄潜善、汪伯彦不可用,请高宗亲征,迎回二帝,语意直切,触怒高宗,竟被判罪斩首。
。 想看书来
上高宗第一书(1)
臣闻中兴之主,必有中兴佐命之臣,龙虎变化,风云感会,然后能旋乾转坤,经纬天地,再造王室,以成中兴之大业:与创业无异,而尤难焉。然所谓中兴之主者,非中材守成之君也;是必聪明睿智,英特果断,足以用天下,而天下之所归向者也,—— 陛下是也。所谓中兴之臣,非退缩谨畏之人也;是必忠义慷慨,刚明果敢,足以任天下,而天下愿以为辅相者也, —— 李纲是也。
伏自二圣北狩,伪楚僭窃,天下皇皇,不知所措;虽愚夫愚妇,朝夕祈向陛下立而李纲用。未几,果闻陛下即位,首召李纲而相之。天下之人,悉举手加额,以庆圣君贤相之出;有志之士,莫不愿捐糜顶踵,以赴功名之会。如臣之不才,尚亦奔走赴命之不暇:臣七月十五日,于本贯镇江府丹阳县祗受五月十日圣旨,令臣发来赴阙;续准尚书省箚子令疾速发赴行在;臣于七月二十日起发,八月十五日到行在,入门讫。仰惟陛下即位才十日,辄下明诏,呼一布衣韦带之士,其意岂苟然哉!臣窃以陛下必欲闻天下之言。臣谨斋戒裁书,以述天下之言,欲择日投进,仰报陛下知遇之万一;而其书未及缮写,于十六日晚,忽闻宰相李纲乞出,寻闻陛下差人押出,而纲即复出省;人情恟恟,相顾失色,咸谓李纲一出,即陛下孤立,天下事去矣。
窃惟陛下大用李纲,出自独断,必知天下之人愿纲为辅相,以佐命中兴,是陛下为天下用纲也;纲所以奋然起为陛下用,亦必知天下咸戴陛下为中兴主也:君臣相遇如此,真所谓千载一时。宜乎圣贤相投,人不得而间言。陛下必推赤心于纲腹中,信任之而不疑;纲必披露肝胆以报陛下,而不肯曲从苟合为容悦计也。“元首明,股肱良”,运天下于一堂之上,而中兴之业可指日以就矣。今纲遽然求退,臣不知所谓。
窃闻道路之言曰:“纲所坐,止以荐举张所、傅亮往河北措置边事,而所、亮逗留不进,朝廷大臣有力请陛下罢此二人者;而纲力争此二人不可罢,颇贻陛下之怒,以故求去甚力。”臣窃谓君臣之间,正当可否相济,期于事成。都、俞、吁、,是乃为和。今乃便为进退,何至是耶?伏自陛下即位,李纲为相,亦既有日矣,曾不闻有大设施;乃始知方事形迹之嫌如此,天下失望。岂非有先入之言离间陛下之君臣乎?
天下共知黄潜善、汪伯彦二人者,自谓于艰难之际尝有恩于陛下,皆以宰相自待,甚不乐陛下之相李纲,亦共知陛下艰难中得二人之力,故用为大臣以报之。若以潜善、伯彦真可任天下之重,陛下今既相潜善矣,如或复相伯彦,皆以为天下贺。陛下自谓二人者与纲孰贤?孰可以任天下之重?而二人者自料果如何?陛下必不肯欺天下,而二人者亦不敢自欺。臣窃以为方太平无事,治不忘乱,安不忘危,人主亦不可以私意用人,大臣亦不当偷合备位;况在今日,正当持危扶颠,兴衰拨乱,必欲再造王室,以成中兴之大业?君臣之际,岂当事形迹之嫌,容易进退,而大臣亦岂当私意偷合于其间哉!陛下若必许纲去,必是不以天下之心为心也;纲若必去,是不忠于陛下而负天下之望也;黄潜善、汪伯彦之徒,若必欲挤排李纲以为自进之计,是不以君父宗社为念,而不畏天下公议者也。
若谓李纲用人,时有过举,此亦天下之所共知者,臣方欲为陛下言之。然纲大抵足以系天下之心。使纲不去朝廷,岂复有前日之变!访闻金贼粘罕尝有言曰:“种师道已死,李纲已逐,可必取也。”纲在今日,岂可一日而去朝廷乎?考纲举用张所、傅亮,最合天下公论。闻张所勇于有为,敢任难事;傅亮知兵有智略,而纪律严明:二者不可失。若其逗留,督过之可也;如遽欲罢斥,是其事复中废矣。前日之祸,正坐朝廷主议不定,用人不专,狐疑犹豫,遂致大变;今岂可更蹈覆辙?况阃外之事,将军主之,将帅之任,尤当专一,自古帝王任将,不闻从中御也;况宰相大臣,岂可怀私以害国乎?愿陛下坐照其衷谨,勿许纲必解机职。愿且督张所、傅亮前进,仍多方应副,责其成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上高宗第一书(2)
黄潜善、汪伯彦者,陛下若知其可以大用,即用之以成中兴之大业;若谓艰难之中尝得其力,而二人者是于陛下有私恩耳!臣窃意当时不过劝陛下不进兵为自全之策:正陛下之罪人也,非有恩者也。纵曰有恩,陛下但当以高爵厚禄处之于闲逸之地,全保富贵而已;岂可以宰相大臣之职报私恩乎?天下之论,咸谓纲一旦罢相,陛下必以黄潜善为左相,汪伯彦为右相矣;而二人者,又不过劝陛下幸金陵而已,必无长策也。陛下若一旦南渡,则中原之地,明日便属他人矣!臣所裁书,详当今之急务,天下之大事,而金陵之利害亦在焉,容臣缮写,续即进呈。方今天下之事;可言者甚众,李纲为相,而论者亦不—。陛下如留纲在相位,臣当一一为陛下论纲之得失;纲既去,臣复何言!臣与纲与潜善、伯彦及所、亮,皆昧平生;曾无半面。臣所言非臣之言也,天下之言也。臣但闻天下之言:谓纲可任为相,谓所、亮可任为将;谓伯彦、潜善若在朝廷;必害中兴之业;谓潜善在前朝事王黼、梁师成;致身显要;号称健吏,—— 若非陛下聪明,必为此人所惑—— 今后何面目立朝称大臣乎?夫人主之职,进退大臣而已,愿陛下谨重。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臣以一介草茅之贱,荷陛下记录姓名,首赐追召,臣不敢不以天下之言报陛下。想大臣必有怒臣之言者,然但知不敢欺君父耳,死生以之!干冒天威,不胜战汗。
译文
臣听说使国家中兴的君主,一定有辅佐他成就中兴事业的大臣,就像龙在天上出现,必然有云去追随,虎在地上出动,必然有风去助威那样。这样,君主才能够扭转过去的混乱不利局面,筹划挽救国家危难的计策,重新恢复过去的一统江山,以此成就国家兴旺的大功业。这与创业没有什么两样;但却比创业更艰难。然而人们所说的中兴的君主,并不是一般才能只会保守前人的既成事业不使它丢失的君主,一定是聪明过人,能够洞察精通各种事务,英明、杰出、果断,足以领导全国,而全国人民也都归心向往的人,陛下就是这样的君主啊!人们所说的中兴在大臣,并不是退缩、谨慎怕事的人,一定是忠心恳恳、奉行正义、胸怀大志,刚强、明智、坚决、勇敢,足以承担国家大事,而全国人民也都愿意让他担任辅佐大臣的人,李纲就是这样的人。
自从徽、钦二帝北上巡狩,张邦昌伪楚政权窃据国家,全国人心惶惶,不知道该怎么办,即使是愚昧的普通夫妻,也朝夕祈求盼望陛下能做皇帝,李纲得到重用。不久,果然听到陛下做了皇帝,首先就将李纲召回用为宰相。全国的人民,都把手举在额头上,以庆祝圣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宰相的出现。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士,没有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趁此机会建立功业取得名声的。像我这样没有才能的人,尚且也去接受任务四处奔波没有空闲:我七月十五日,在家乡镇江府丹阳县恭敬地接受了皇上五月十日发出的圣旨,皇上命令我动身前来京城,接着皇上又批准了尚书省的意见命令我赶快出发前往皇上行营所在地。我于七月二十日出发,八月十五日到行营所在地,办好了报到手续。陛下即位才十天,就颁下英明的诏令,召唤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我想陛下怎么会轻易这样做呢?我私下认为陛下定是想听听全国普通人民的意见。我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剪裁文字撰写奏章,来陈述全国人民的意见,想选择日期进呈给陛下,部分报答陛下对我的知遇之恩。然而我的上书还没有抄写,在十六日晚上,忽然听说宰相李纲请求辞职,不久又听说陛下派人将李纲押出来,而且李纲当即就被罢免了宰相职位。人们互相议论喧哗,相看时都惊惶不安,都说李纲一离开朝廷,陛下就孤立无助,收复国土,重建国家统一大业的事情算是完了!
我私下认为陛下重用李纲,出自陛下一个人的决断,陛下一定知道全国的人民希望让李纲当宰相,以辅佐陛下使国家中兴,这是陛下为了全国人民而重用李纲啊。李纲之所以能够振奋精神出来为陛下用命,也是因为他一定知道全国人民都拥护推举陛下为国家中兴的君主。君臣之间像这样的遇合,真是人们所说的千载难逢。应该说是圣君贤臣相互投机,人们不可能用坏话离间得了。陛下一定会将自己的一颗真诚之心掏出来交给李纲,相信他重用他而不疑惑他。李纲也一定会披露自己的赤胆忠心以报答陛下,一定不愿意听从陛下的错误意见,不会马虎了事地同意陛下不正确的做法,而仅从陛下一时的欢心去考虑国家大政方针。“最高领导者英明,手下的辅助大臣优秀杰出”,将国家大事运筹规划在一个殿堂上,中兴的大业就可以在预定的日期得以成就了。现在李纲突然辞职,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上高宗第一书(3)
我私下里听到民间议论说:“李纲之所以被罢免,只是因为推荐保举张所、傅亮前往河北主持部署边防事务。而张所、傅亮逗留不进兵,朝廷大臣中有人坚决请求陛下罢免这两个人,而李纲却极力争辩说这两个人不能罢免,让陛下很为恼怒,所以坚决请求辞职。”我私下里认为,君主和大臣之间,应当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促进,齐心协力成就事业。尧、舜与他们的大臣讨论政事,朝堂上有叹美的声音,有允许的声音,有不同意的声音,还有很不以为然的声音,这被称为和谐。现在却为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而提升罢免大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自从陛下即位,李纲为宰相,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曾听说有什么大的方针政策颁布实施。这才知道就是用这种方法来避免无所事事的嫌疑,全国人民都感到失望了。难道没有人用先入为主的谗言来离间陛下和李纲之间的关系吗?
全国人都了解黄潜善、汪伯彦两个人;他们自己说在艰难时节曾经对陛下有恩,都把自己看成是宰相。很不喜欢陛下任用李纲为宰相。全国人民也都知道陛下在艰难困苦中得到了这两人的帮助,所以任用他们当宰相以报答他们的恩情。如果认为黄潜善、汪伯彦真的可以担当天下重任,陛下今天已经任用黄潜善为右相了,假如再任用汪伯彦为左相,都是可以让全国人民庆贺的事。陛下自己认为这两人与李纲相比,哪个更贤能呢?哪个更可以担负天下重任呢?而他们两人自己估计的结果又是怎样呢?陛下一定不愿意欺骗全国人民,而他们两人也不敢自己欺骗自己。我个人认为国家处在太平无事的时候,也要治不忘乱,安不忘危,君主也不应当凭个人的私心去用人,大臣也不应当苟合君主的私心而取得官位。何况在今天这种情况下,正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