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瑜的幼儿养育学-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的皮皮还不会爬动,更不会东奔西跑,因此当爸爸转身入内而不见身影时,他竟然情急地哭了。
“哭”应该是婴儿在这个时候最能表达的方式,幸好皮爸听到哭声后,警觉到自己的疏忽,于是赶紧走出来。有趣的是皮爸裸着上半身,还特别优先洗净左边的肩膀,说是要让儿子有个舒服干净的地方来依靠。哈!这时只见泪珠已滚到颊边的皮皮,温馨地躺在爸爸的怀抱里,脸也笑开了,他还用右手很有节奏地轻拍皮爸的后背,仿佛说:“爸爸,你做对了,这就是我需要的,来,给你一点鼓励!”
看到一位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也不知道大人会有什么反应的baby如此真实地索取关心,身旁的我忍不住赞叹、也自我提醒——情绪的满足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从小我们很自然地向周边的人索取关注和疼爱,而大人适时适量地回应正好衔接了baby的害怕和无助,哪怕是刚进门的动作。为人父母是先和子女打个爱的招呼,还是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都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呢!
他正在表达怒气
有些人生气时习惯跺脚,这是从何时养成的呢?最早一次又是为什么而跺?又为什么有人会持续到进入社会,还会对员工、对客户、对子女跺脚呢?
二○○三年八月二十二日,皮皮正好满一岁四个月,由于暑假大热天,皮皮想进浴室玩大澡盆的水,皮妈认为刚才已玩过一次而不答应,结果我见识到皮皮第一次发脾气。
皮皮站在房门口走来走去,又甩转身子又跺脚的,他正在表达怒气呢!这时皮妈坐在客厅的椅子上,两个人相距约五步远,皮妈用坚定但温和的语调说:“对,我们现在不玩水了!”
皮皮这时还听不懂大人说话的意思,但是光看妈妈摇头,又不靠过去开门,他大约知道没有玩水的机会了,因此前后发了约一分钟脾气,后来知道再吵也没有用,于是跑向妈妈,寻求抱抱。皮妈这时仍坚定如山地坐在原位,不过她已笑开脸、张着双臂迎接儿子了。
接下来,皮妈没有继续教训儿子,也没有啰唆地解释为什么不能再玩水,当皮皮坐到皮妈腿上玩起唱儿歌的游戏时,他好像已经忘掉刚才的怒气了。
建设性愤怒的沟通模式
许多小朋友在画不出自己喜欢的图样或做不到满意的劳作时,往往会把笔摔在地上,或把纸捏成一团,然后嚎啕大哭,这时有的爸妈直接责骂子女没耐心,有的则是为了哄孩子而接手完成作品。
小朋友多少都要经过眼高手低的重新调整过程,一岁半左右的皮皮也曾经想把玩具车放入小盒子,结果因为装不下,气得哭了。这时候我拿起另外两三辆小玩具车重新示范,一边解释这个盒子只能装小车子,大车子需要更大的盒子,就这样来回重复地把小车子放入小盒子、大车子放入大盒子,皮皮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不同的容器,并且试着自己放看看,他的挫折感减少了。
一般而言,小朋友最明显看得到的情绪就是“生气”,父母在这个时刻千万不要立刻贴上标签,说他:“你就是没耐心”“你的脾气很坏”“你不乖,你很吵”。在孩子稚嫩心灵里渴望亲手达成一些目标时,最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和引导。这时,父母只需要花个五分钟左右来聆听和模拟示范,小朋友明白了,情绪就自然安定了。
针对小朋友的生气行为,我建议大家用一套“建设性愤怒”的沟通模式。有话大家敞开而说,针对小朋友则是顺着三个流程来走:
一、容许有生气、不满、愤怒的表情;
二、容许有情绪发泄表达的机会;
三、容许有自我反省、自我调适的学习。
其中,第三项,需要大人引导“下一次该怎么做会更好?”的成长。
“想办法试试看!”我常听到皮妈如此对皮皮说,似懂非懂的皮皮在玩玩具或玩游戏时,似乎多了一份耐心。
大人的EQ省思
大人的情绪不知不觉都会影响到宝宝的身心发展,而通常超过一定时间的单独照顾会令人感到疲累或紧张,所以其他家人的主动支持非常重要,让主要照顾者喘口气、喝口水、听点音乐,或是小睡片刻都好,当有了至少十五分钟的真正放松,这时回头照顾宝宝,才可能情绪愉悦!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宝宝发脾气时,大人3“要”
?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当宝宝吵闹不休时,代表了他有被误解或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大人需要先自我调整情绪,或者暂时离开那个情境,等情绪调整好了再重新处理孩子的需求,这时,你会看到孩子也学到了你的冷静和客观。
? 要尊重另一位家人的处理方法
当一位大人正在处理宝宝的问题时,另一位大人不要立刻插手,否则宝宝看到大人之间的争执对立,他会无所适从,甚至误以为“吵吵闹闹”才是表达情绪的正确方法。
? 要协助家人控制情绪
如果我们不赞成爱人或长辈处理宝宝的情绪问题,不妨在私下先请教对方为什么会如此处理?(注意,不是“质问”,是“请教”,这样才可以避免对方又动怒了)
聆听之余,再以正面引导方式进一步请教:“下次有更好的教导方式吗?”这样可以让当事人学习自我情绪管理,也减少对宝宝有不当的情绪伤害。
孩子的饮食
自己做菜的母亲,比较了解孩子的饮食,比较重视营养的均衡;营养均衡,自然比较健康;比较健康,自然各方面会表现得比较优异。同时,因为母亲自己做菜,自然而然地大家一起坐着吃,亲子之间也有较多交流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需要均衡的营养,小孩也一样。
总是还有些小孩有着偏食的习惯。有的小孩不吃青菜,有的小孩不吃肉,有的小孩不喝牛奶,有的小孩对蛋类没有胃口。
不吃不喝某样食物,有的是体质过敏,如有的小孩喝某种厂牌的牛奶会过敏,有的小孩喝所有的乳制品都过敏;有的是某些食物不容易消化,如纤维质较高的蔬菜;有的是小孩不喜欢那个食物的味道,如有九层塔、芫荽、咖喱等调味料的食物;有些小孩不吃某种食物,是因为受家族的影响,如某些务农的人,不吃牛肉,因为牛在很早以前,曾替他们家辛苦地耕田;有些小孩偏食,是因为父母亲也偏食……
自己偏食不要影响小孩
父母亲偏食,又对某些食物露出厌恶的表情,很自然就会影响小孩对某种食物的喜恶;有的家长对某种食物不喜欢,就不去买,这样孩子自然吃不到,形同变相的偏食。
我们家皮爷也有不吃的东西,那是我最近才知道的事。原来他家原先务农,家里养猪,猪吃人的剩菜剩饭,也吃甘薯叶、胡萝卜……皮爷认为甘薯叶、胡萝卜两样菜是猪食,因此他不吃。
但他为了怕影响小孩,每次碰到家里有这两道菜,他都会很认真地吃,并且鼓励孩子多吃,附和我多吃有益健康的话。
皮妈也有不少东西不吃,但她从不对不喜欢的食物表态,皮皮、皮弟因此不受影响,榴莲、苦瓜、纳豆都不排斥。
找类似的营养取代
我建议,有偏食的小孩,大人尽可能找类似营养的食物取代,例如:不吃青菜的小孩,可以用水果、萝卜、海苔等替代;不吃鱼肉的小孩,可以用猪肉、牛肉、鸡肉取代;什么肉都不吃的小孩,可以用植物性蛋白质取代……
国际知名的日本棒球选手铃木一朗的偏食是非常有名的,他从小就接受棒球训练,且训练量极大,需要很多的营养,但他讨厌青菜、水果。幸好他喜欢寿司、萝卜,于是,寿司外层的海苔、内层的芥末,或差可弥补他蔬菜的不足吧。(参考“球魂网站”:《铃木一朗小传》)
还有,有些小孩不喜欢蔬菜水果,但如果把它们打成蔬果汁,他又喜欢喝;有些小孩不喜欢煮熟的蔬菜,但可以接受生菜色拉,大人可以变通一下,不必勉强他一定要怎样。当然,生菜一定要卫生安全。
菜单要多变
小孩的饮食习惯,常常变来变去,大人在设计菜单上,最好也要跟着变,不可以小孩喜欢咖喱饭,就每天供应,这样过不了多久,他就不再吃咖喱的食物了。
不得不常外食的小朋友,父母也要注意他外食的质量和种类,最好不要完全投其所好,因为小朋友经常吃一样的快餐,以换取玩具。这样一来油脂淀粉太多,营养也不够均衡。
我不喜欢以孩子的成绩,当成孩子学习成果的唯一指标,但以下的统计却可提供家长参考:根据日本文化学习研究所十宝岛社在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十二月二十七日所作的网络调查显示,成绩越好的孩子,母亲越喜欢做菜;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商店的食物。(转引自三浦展著、萧云菁译《阶级是会遗传的》,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台湾三采文化公司)
三浦展的解释,认为做菜与工作很像,都需要事先搜集情报、预订计划,并在预定的时间里执行完这项任务。因此喜欢做菜、很会做菜的母亲,当然比较容易养育出在自己所决定的时间内,依序念完该念的书的孩子。
我则认为,自己做菜的母亲,比较了解孩子的饮食,比较重视营养的均衡;营养均衡,自然比较健康;比较健康,自然各方面会表现得比较优异。
同时,因为母亲自己做菜,自然而然地大家一起坐着吃,亲子之间也有较多交流的机会。而亲子沟通顺畅的孩子,显然表现就好多了。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3—6岁孩子,每周该吃40种以上的食物
台湾林口长庚儿童营养门诊于二○○七年,进行了3—6岁偏食儿童的饮食种类、摄取热量与营养指标研究,结果发现长期偏食的儿童比没有偏食的儿童容易出现体重过轻、营养素缺乏的现象。医师指出,3—6岁孩子,一周应该摄取40种以上的食物,如果低于20种,就算是重度偏食了。
此外,根据148位偏食儿童完成的研究分析与导正教育的结果发现,偏食来自于家长不当的饮食现象与行为、经济能力不足、缺乏对儿童正确的营养信息、家长对儿童不当的饮食态度(如强迫喂食、过度奖赏或责骂、常喂零食等),或孩童本身因素(不喜欢咀嚼、厌奶或对食物恐惧等)。医师和营养师建议,爸妈应先建立对饮食内容与饮食行为的正确观念,并改善在饮食时与孩子的互动行为,以鼓励方式代替过度奖赏或责骂,饮食过程尽量心平气和,并减少接触电视、玩具、计算机等,方可改善孩子的偏食行为。
[资料来源/林口长庚医院(取材自《学前月刊》二○○八年八月)]
孩子的健康
小孩虽然很可爱,但也很脆弱,会考验他们的疾病很多,需要大人全神贯注地照顾,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一时的疏忽,有时会造成无可弥补的遗憾。这是要谨记在心、预防在先的。
如何让小宝宝健康快乐地长大?如何拿捏每一个小宝宝不同的照顾需求?
在健儿门诊的候诊室、在森林公园的游乐场、在幼儿园的校门口,常可见到年轻爸爸妈妈焦急的表情、开心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每个宝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