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第二部) >

第11部分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第二部)-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对我学到的这一切进行反思,我决定设法把环境背景结合起来让杰伊加深对工作意义的体验。我每周都花一些时间向他解释我们从事的实验,为什么做这些实验,从实验中可以了解些什么。我发现杰伊听了实验介绍很兴奋,也乐于谈论实验问题,不过几个月以后,他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去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因此我不知道我作出的努力最终成功与否。放下杰伊不说,我一直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现在我身边的同事,包括我目前的助手梅根·霍格蒂,她真了不起,真是我的得力助手。
  到头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意义很小也足以使我们努力向前。说到底,经理人员(也包括配偶,老师和家长)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加重工作的意义,而是要注意不要破坏工作的过程和环节。或许就像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所说的,“要养成两种习惯—治病救人,起码不能害人”,他的教导在医学上和工作中同等重要。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宜家家具?
每当我走进宜家,脑子里就会涌现出改善住房条件的想法。这个自己动手组装家具的超大型低价商店就好像成年人的巨大玩具城堡。我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各种展示间,想象着如果把这些新颖的书桌、灯具或者书橱放到我的家中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非常喜欢仔细观赏卧室展示区里价格适中、时髦雅致的梳妆台,亲密接触一尘不染的厨房设备展区内的各种厨具和摆满盘子的橱柜,这些橱柜都可以自己动手组装。我觉得一股冲动涌上心头,真想把满满一卡车的家具拉回去将房子填满—小到价格便宜、色彩鲜艳的浇水桶,大到几乎顶到天花板的雕花大衣橱。
  我并不经常光顾宜家,确有需要才会去。有一次,我在那里买了个超现代瑞典式分类储物柜用来存放家中到处乱扔的小孩玩具—需要自己安装的玩具柜。我把它带回家,打开包装箱,把安装说明书看了一遍,然后动手用各种安装螺栓把它组装到一起。(我现在有了自知之明,承认自己的装配手艺不敢恭维,但还是从组装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或许是出于对童年时代乐高玩具的回忆。)遗憾的是,部件的标注不如我原来想的那么清楚,而安装说明又过于简略,尤其到了那些关键的步骤。就像生活中很多经历,安装过程鬼使神差,就像墨菲定律说的一样:只要我硬着头皮估摸着安上块木板或者拧上个螺栓,结果肯定是错的。有时候我立即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但大多数时候要过了三四步才知道,不得不拆掉重新再来。
  不管怎样,我喜欢解决猜谜一类的问题,把组装宜家家具权当是大型的七巧板游戏。不过把螺栓从一个孔里反复拧进拧出打乱了我的计划,有时还让人有点儿窝火,耗费的时间也比我预计的长得多。到头来,我终于看到了我亲手装好的玩具柜。我把孩子的玩具收拾起来,仔细地放进去。我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甚至过了好几个星期,我只要从它旁边经过,就不禁露出得意的笑容。客观地看,我很清楚它在我买的家具中绝非上乘,而且我一没有参与设计,二没有测量尺寸,三没有拉锯操刨,甚至连个钉子也没敲进去。但是,我觉得仅仅因为花费了几个小时的工夫和力气,就把我和玩具柜的距离拉近了,我对它的感情比对家中其他家具的感情都深。我想如果它有感觉,也会比其他家具更喜欢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烤炉里的诀窍和70/30烹饪法则(1)
对自己制作和拥有的物品感到骄傲,人类拥有的这种感情根深蒂固。我们亲手做了一顿饭,打了一个书橱,会春风得意地自言自语,“这是我做的,真值得骄傲!”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把东西看做自己的,有时候却不这样认为?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要投入到什么程度才能心安理得地为它感到自豪?
  如果把创造过程用标尺衡量,其中一端是制作即食芝士通心面,我个人认为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花费不了多少力气:认准包装,从货架上取下来,付钱给收银员,拿回家,打开盒子,把水烧开,把面煮熟滤掉水,加上奶油、牛奶和橘黄色的调料,搅拌均匀,上桌。因此,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很难让人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并且为它自豪。标尺的另一端,是从头到尾自己动手做饭,例如,慈祥的老祖母满怀深情地精心烹调的鸡汤面,从自家后院里采摘的柿子椒和苹果做的馅饼。在这种(少有的)情况下,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自己的作品,并为此感到骄傲。
  不过,更有意思的例子是什么呢?比如做饭,如果在上面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选择会怎样?如果我们“照方配药”,用买来的现成调料加上花园里的新鲜香草碎末和帕马森干酪薄片又会怎样?再添上点烤甜椒呢?商店买的甜椒与自家园子里种的有区别吗?简而言之,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要有多大的投入,才会把它视为己出而感到骄傲?
  为了了解所有权和自豪感的基本成分,我们回顾一下半成品的历史。自20世纪40年代后期,各种“即食”烘烤配料(馅饼脆皮,饼干粉,等等)一上市,就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从流动点心车、食品店,到家常餐桌。不过,并非所有的配料制品都受到同样欢迎。家庭主妇们尤其对蛋糕配制粉持有保留态度,虽然它只需要加水调和就可以入炉烤制。有的市场研究人员怀疑这些配制蛋糕粉是否太甜或者为人工添加色素太明显,但是谁也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些馅饼脆皮和饼干粉—其实与蛋糕粉的配方基本相同—卖得很火,而蛋糕粉却少人问津。为什么那些家务繁重的主妇们做馅饼时并不在意脆皮用的是不是配制粉?为什么她们对蛋糕就这样敏感呢?
  一种理论是蛋糕粉问题恰巧说明在蛋糕制作过程中有个分界点,到了这一点,女人们会感觉蛋糕不是她们“亲手做的”了。正像美食作家劳拉·夏皮罗在她的《烤炉里的诀窍》一书中指出的,饼干和馅饼脆皮虽然重要,但它们本身毕竟不是一道独立菜品。一位家庭主妇可以很高兴地面对别人的称赞受之无愧,尽管她的菜品里包含某些采购来的成分。不过蛋糕却经常作为一道独立的点心端上桌子。更重要的是,蛋糕还含有某种感情意义,它通常象征“特别纪念”。①用“只不过是”买来的预制混合粉制作生日蛋糕—我们的家庭“面点师”绝不会(或者当众承认)做出这样的事来。不但她本人会觉得丢脸和愧疚,她的客人也会感到失望,认为桌上的东西并不是特意为他们准备和制作的。
  那时,有位叫欧内斯特·迪希特的研究人员猜测把蛋糕粉的部分配料去掉,让主妇们根据各自的喜好添加配料,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②这一主张被人们称做“鸡蛋理论”。一点儿不错,品食乐公司一旦把配方里的蛋黄去掉,让主妇们自己加入鲜鸡蛋、牛奶、食用油,蛋糕粉的销量立即大增。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主妇们,在蛋糕粉里加入鸡蛋和其他一两种配料就足以把蛋糕从“柜台货”提升为拿得上台面的家制点心,即使蛋糕的配方只不过进行了小小的改动。在餐饮方面,人们本能地希望食物是自己做的,又希望操作简便省力,你们看,美食作家贝蒂·克罗克提出“贝蒂教你给家人烹调幸福”,这个口号是多么聪明!活儿还是你干的,只不过由食品服务企业帮你节约了点儿时间和劳动而已。这没有什么可丢脸的,是吧?

烤炉里的诀窍和70/30烹饪法则(2)
一方面,希望事情是自己做的而为此自豪,另一方面又想尽量减少厨房劳作,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微妙平衡?我认为,有一个人了解得最清楚—此人就是以“半成品烹饪”闻名的桑德拉·李,她已经发现了准确计算平衡点的公式并申请了专利:半成品烹饪“70/30黄金分割原理”。李认为,疲于奔命的厨师为了节约时间在烹调过程中用了70%的半成品(蛋糕粉,瓶装蒜茸,罐装海员式沙司)和30%自己独出心裁的加工(蛋糕粉里加点蜂蜜和香草末,海员式沙司里加点鲜罗勒),就能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普通人看到这一原理兴奋不已,而美食家和食客们却感到沮丧,因为她一语道破了商场采购品与个性化处理之间的准确量化关系。
  我们拿桑德拉·李的“香甜巧克力松露球”食谱来举例。
  用时:15分钟
  难度:易
  成品数量:36 枚 松露球
  用料:
  1大杯(16盎司)巧克力霜
  3/4 杯 绵白糖
  1 茶匙 香草精
  1/2 杯 无糖可可粉
  制作方法:
  取两张点心板,上面垫羊皮纸。把巧克力霜,白糖和香草精放入大碗,用手动搅拌器搅匀,之后用餐匙挖成松果大小的圆球,摆放到点心板上,再均匀撒上一层可可粉,用纸盖好,放入冰箱,过一阵即可食用。
  桑德拉·李对“鸡蛋理论”进行了完善,向“黄金分割原理”的信奉者们展示了如何投入最少的劳动把没有个人痕迹的点心做成 “自己的”。她的电视节目、杂志撰文,以及不计其数的食谱书籍都提供了明证,在烹饪这一活动的心理过程中,厨师是否加上“专属”自己的一勺,就是成品归属的关键。
  对所有权的自豪当然绝不仅限于女人和厨房。当地的汽车公司—一家比较男性化的公司—对鸡蛋理论作了进一步延展。这家小公司可以让你亲自设计,并用大约4天时间造出自己的汽车。你可以先选择基本配置,按自己的品位设计定做其他配件,还可以考虑到当地的地域和气候特点。当然你无须亲自动手,有一群专家会帮助你完成。当地汽车公司这一高招背后的真谛是让客户亲身经历自己汽车的“诞生”,与某种宝贵的切身体验紧密相连。(想一想多少男人把汽车称做“我的宝贝儿”?)这真是了不起的创新策略!你在制造汽车的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让你把汽车当成你的孩子,像心肝宝贝一样去关爱呵护。
  当然,有时我们觉得珍贵的东西把我们从愉悦的依恋转化为完全不能自拔的痴迷,就像托尔金的作品《指环王》三部曲里咕噜姆的魔戒。不管是一枚魔戒、一辆倾心制造的汽车,还是一块新地毯,宝贵的物品可能把某些人的心完全抓住。如果你沉湎于对物品的过度迷恋,请跟我说:这不过是(自己填空:一辆车、一块地毯、一本书、一个玩具盒……)。一般而论,认识到珍贵物品对我们的影响是件好事,无论是愉悦的依恋,还是不能自拔的痴迷。
  

自己折的千纸鹤看上去更漂亮(1)
投入劳动会产生依恋,这种看法当然不是今天才有的。过去几十年里,很多研究表明各种领域里劳动的增加都会导致价值的提高。①例如,人们为了加入某一团体所作的努力,诸如,加入联谊会或者获得终身教授资格,这种努力越艰难、越痛苦、越屈辱,成员们对该团体就越珍视。另一个例子就是当地汽车公司的顾客,他们花费50 000美元,用了好几天的时间设计并制造出自己的汽车,他们可能会对自己说:“我为了这辆车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它可真是我的无价之宝。我一定要好好地爱护它,一辈子守着它。”
  我把家里那个漂亮玩具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