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炒作学"开山之作:炒作 >

第31部分

"炒作学"开山之作:炒作-第31部分

小说: "炒作学"开山之作:炒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石激起千层浪,遭到大多数网友的一致炮轰。
  网友:作家们应该多多务实
  网友“E无是处”表示:“我国现有中国作协会员8000多人,省市作协会员5万多人,其余地级市、县、区的作协会员更是多达50多万人,但是每年能呈现给人们的真正好的作品又有多少?作家们应该多多务实、多用一些好的作品说话,而不是整天在这个什么奖或是那个什么节上一味瞎折腾。”
  网友“笑对春风”则一针见血地表示:“作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但农民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作家怎么有力气写东西,写出来东西又有谁看?既然农民都没有自己的行业性节日,作家凭什么要有?”“笑对春风”这一“作家还不如农民”的看法,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一致拥护。
  张一一:正在争取其他作家支持
  对于网友“作家不如农民作用大”的责难,张一一表示并不会气馁。“我们当然不能否定农民的巨大贡献,但作家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是都在为社会做贡献就好。”张一一表示,设立“作家节”的初衷之一,也是为了唤醒社会各界给当代作家更多一些理解和关注,以后少一些“乞讨作家”、“包养作家”、“裸奔作家”和“下跪作家”之类。“我现在正积极联系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步非烟等80后作家集体签名呼吁设立‘作家节’,也在努力取得铁凝、二月河、贾平凹、余秋雨、易中天、唐浩明等前辈作家的支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作家节’完全有可能成为教师节、记者节、护士节之后我国第4个行业性节日。”
  对此,也有网友表示:“设立‘作家节’的出发点很好,但归根结蒂,推动文学和社会进步的重任,最终还是要由作品来完成。问题是面对市场诱惑和生存压力的时候,作家们要能耐住寂寞,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这并非是设立一个‘作家节’就能解决的问题。”
  又如:作家张一一恶搞孙中山名句遭网友驳斥
  (相关链接:)
  “孙中山临终前隆重推荐的一本小说是什么?”近日来,这样一篇帖子在各大论坛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好奇心,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答案居然是《努力》,而且貌似还很有些歪理。作为来势汹汹要打败《奋斗》的《努力》一书作者,80后作家张一一振振有辞地解释说,孙中山临终前脍炙人口的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便是“铁证”,而张一一这番曲解历史名人名句的歪理,无疑也遭到了不少有识网友的严厉驳斥。

论坛(2)
孔子屈原苏轼名句均被曲解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和当代年轻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方式越来越多,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名句惨遭恶搞的情形时有发生,张一一歪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一例,而像孔子,屈原,杜牧,苏轼等这样一些曾在我国历史上名噪一时的文化名人,他们的名句也都有被“整蛊”的无良经历。
  在一些以“八卦”著称的知名论坛上,这一些涉嫌恶搞的帖子通常都十分火爆:譬如说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被歪解成“孔子有个唯一的女弟子叫敏,非常好学,经常向老师请教些女孩子一般都难以启齿的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被解释成“屈原因嗜好酒借了高利贷未还,被债主手持棍棒一路穷追猛打至山谷底下,正当万念俱灰深感绝望时,突然一条绳索从山上垂了下来,屈原一边拼命地往上爬,一边坏坏地回头朝债主们吟诗”;而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更是被无情篡改成“停车*枫林晚”,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被个别“颇有创意”的网友言之凿凿说成是对宋朝美女“第二性征”的生动描述。
  历史名人名句屡遭恶搞现状堪忧
  对于历史文化名人名句屡遭恶搞的这种现状,不少的专家学者都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忧,“文化本身应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领域,孔子、屈原等人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曲解名人名句既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也不利于优秀文明成果的传承,这种风气绝不应该得到提倡和滋长”。
  网友“看不明白”表示,身为所谓作家,应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而不应该和普通网友一样哗众取宠,张一一恶搞历史伟人名句的行径总难逃炒作新书的嫌疑,实在不配“作家”的称呼;而网友“公民凯恩”则表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如果一味沉醉在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追捧里,那么文化就很难有突破,社会也不会有发展,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善意地歪解名人名句并没什么大不了的,既可以娱乐大众,还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压力本来就很大,很多人生活得都很压抑,得轻松时且轻松,整天板着脸岂不是很没有意思,张一一们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
  人民网:“明星委员”韩红朱军的提案被网友指为“水货”
  (相关链接:)
  从论坛切入炒作一般要注意四个方面的步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必须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慎重对待,掉一环则有可能前功尽弃:
  要保证所发帖子的质量,要有卖点或者说噱头,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
  要使所发帖子能达到一定的点击率,最好能在该论坛的突出位置推荐;
  帖子发完后如果还没有媒体主动跟进,那就需要你主动去找媒体跟进;
  最后一步比较关键,执行的媒体,最好是媒体间合作比较成功的为佳。
  

炒作的心酸与浪漫(跋)
(一)
  一位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女明星向我倾诉衷肠:一一啊,我也想出身名门,仪态万千,高贵典雅,前呼后拥,骄傲得就像孔雀一般,也希望压根儿就没有一丝半点的“负面新闻”缠身,也打心眼里不愿意让人说我“炒作”,但你知道的,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
  我说:你的心声,何尝又不是绝大多数奋斗中年轻人的心声?谁不想像《红楼梦》中的宝二爷那般含玉而生?谁又不想像“小超人”李泽楷那般坐拥数百亿的身家?但这些毕竟都只能意淫意淫,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我们,都还得老老实实从最底层开始奋斗和探索,前进路上,充满着太多的曲折与艰辛……
  (二)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最后能取得成功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和使用一些适当的策略和方法,虽然这些策略和方法乍一听上去并不是那么的“光明磊落”——譬如说“炒作”。
  “炒作”的强大传播力量,大伙儿都有目共睹。然而,“炒作”难道就只是“瞎起哄”和“穷吆喝”、就真意味着“浮躁”和“肤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下,人们显然对“炒作”普遍还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认识,许多人想当然就把一些弄虚作假的、缺乏智慧含量的“劣质炒作”和“恶意炒作”以偏概全成了“炒作”的全部内涵,从而将“炒作”片面化、庸俗化,甚至可以说是妖魔化了。事实上,从“炒作切入点”的发掘,到概念的提炼、议题的设置、步骤的分解、最后到“控制主流言论比例、驾驭正面形象导向”,再到品牌的拓展与延伸……这其间有着太多太多的细节,只要稍一放松,也许就前功尽弃了!炒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一次的“炒作”,都犹如一场马拉松,其智力和体力的投入,不亚于一场激烈的战斗……只有浸淫多年并成功驾驭过炒作全过程的高手才懂得,“炒作”不但一点儿也不“浮躁”和“肤浅”,相反,它还是那样的“稳健”和“深沉”,毫不夸张地说,“炒作”——绝对是超越任何一个奥林匹克项目的高智商、高难度运动。
  (三)
  多年以来,我“炒作”过的一二三四线艺人不下四十余位,“炒作”了上千则头条新闻,偶尔也“以身试炒”露一小脸儿,好歹也算在国人面前混了半个脸熟,既以“炒作”为事业,又能把自己也“炒作”出一点儿薄名的,在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中,如果我大言不惭说自己是我国目前为止做得最成功的,还真没有人可以反驳或叫板我,您还真别不信。
  不少人也曾这样以为,“炒作”对我而言,那是件特容易的事情,或许还是“不费吹灰之力”。事实上,正如前贤王安石诗中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你付出多大的努力,才会获得多少等价的回报。有谁知道,在一般人眼中“炒作”的“浮躁”背后,这些年来,我的生物钟从来都是早上六七点钟才开始睡觉的“欧洲时间”,每天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工作18个小时左右,没有酒吧的喧嚣,没有牌局的吵闹,没有公园的旖旎,更没有大海的欢笑……晚饭后散步的15分钟,那是属于我自己的,那是我这个“工作狂”和“非正常人”在日复一日的每一日当中,最为轻松和幸福的时光。
  (四)
  有读者问我,一一,我知道你“炒作”了很多的人与事,但是在你书中《炒作的捷径》部分,你介绍的18条捷径当中,为什么一老喜欢举自己的例子,而对其他人与事的相关案例讳莫如深呢?是不是你在“炒作”别的人、别的事的同时,你们之间会有什么“保密协定”啊?
  我无奈地说,是的。正如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所说,,“炒作”现在虽已渐渐演绎成一“中性词”,但是,在过去的这许多年,它还一直是一“贬义词”,很多当事人现在还不愿意也不敢捅破这层纸,这是现实的无奈。我希望通过与大家一起的努力,最多三五年之内,给“炒作”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其成为一个褒义词。这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而推动这个趋势和必然的过程,无疑也是十分刺激和好玩,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五)
  几年前刚开始涉足“炒作”这个领域的那会儿,偶尔整出几则头条新闻,心下便会有种小小的窃喜和兴奋。到后来,这事儿整得多了,也就慢慢开始“审美疲劳”,渐渐“宠辱不惊”了。“炒作”的过程很艰辛,却一路见证了我心智的成熟、个人的成长,让我如此地欣慰和享受,在无数的风吹浪打过后,不知不觉,从前渺小不足道的我,竟已变得如此开放、博大与坚强。当那些道貌岸然的大师和衣冠楚楚的贵族们还在一味高贵地轻蔑“炒作”时,他们是不是也应该尊重,每个公民的劳动和努力呢?
  总会有这样一些错爱我的读者问我,在我出版过的所有作品当中,我最钟爱的是哪一本。以前的我,一直踌躇不决。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他们:我虽有过一些不太成熟的作品,也许将来还会陆续有一些,但倘若一个作者一生中只能写一个作品,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那么,我一定就专攻——《炒作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