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 >

第3部分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第3部分

小说: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演员到院长
  易:在很多人心目中,你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不论担任什么人生角色,你总是尽力做到最好。川剧院副院长这个角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是怎样去做好这个角色的?
  陈:我经常说,其实我不想当女强人,我根本就不像个女强人。很多时候是命运将你推到那个位置。但是你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很多东西,一旦你要坚持,你就很“硬”。我经常都在思考,我们搞艺术搞表演的通常都很感性,如果你不感性的话,你肯定不是个好演员;但是从政,一定要理性,太感性一定会出事。
  2004年6月,我被任命为川剧院副院长时,剧院面临着巨大困境。川剧院总共六百多人,三百多人离退休,一百多人离岗待退,还有一百多人竞聘上岗。我很担心,害怕做错事,耽误剧院的发展。我找到老前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结合我们剧院的具体情况,整理出工作思路:首先,剧院要有剧目;然后,还要有演员。于是我沿着这个思路去做。不做事就不会犯错,做事,难免做错,但是不怕,我要做事,而且我是在努力去做,应该会有结果。这五年真的是在拼尽全力做。现在又遇到文化事业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快六十年了,要一朝打破这个体制,打破大锅饭,太艰难,太艰难了!成都市川剧院,过去历史太辉煌了。你能够想到,就像东郊的大型国有企业,越老越辉煌的,积重越深,改革越艰难。我们现在就存在这个问题。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陈巧茹 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的幸运(5)
在这个位置上,我不仅仅要考虑个人的发展,还要考虑剧院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我认为改革最难的是转变观念。很多人盆地意识严重。古人说“少不入川”,四川生活太闲适,太舒服了,容易消磨人的斗志。我经常到北京、香港以及国外演出,在那些地方很自然就有种紧迫感,一回四川就容易松懈,所以经常自己鞭策自己。
  你来之前,还有员工来找我,来的还是我的好朋友,讨论分配问题。我的原则就是多劳多得,不做事一分钱没有。以前,还有员工来砸书记办公室的窗子。他们不敢对我这样,我毕竟在这里干了二十多年,我先讲道理,你不讲道理我也不怕。改革牵涉了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真的很难,但再难还是要做。
  易:你如何带领剧团走好以后的路?这条路怎么走?
  陈:我自己有时也很矛盾。曾经想过拿多少钱给我就排多少戏,没有钱就不排。但是,这不是对川剧负责的态度。我认为,国家对传统戏曲要有一定的政策来保护,它不像古董,一件瓷器,一次性投入多少钱,把它保护起来,只要不被破坏,它的价值就不会消失。戏剧是人的艺术,需要通过老师传授给学生,一代人一代人传承下去,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现在投入也许看不到回报,但是在将来的中国,它的价值一定能显现出来,而且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一个国家失去它独特的文化,失去自己的文化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自己的根基了。现在吃穿住行都国际化了,什么是一个国家的特色?是传统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应回馈我们的文化,把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2006年,我去四川大学演出,一位教授激动地对我说,感谢你们还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坚守、坚守。如果没有对自己文化信念的坚持,有朝一日其他国家侵略你,根本不需要一枪一炮,只需要在文化上侵略你,让你们的后代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就能轻易把你打垮。我的原则,坚持走我的路,不管别人说什么。我用心做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
  。
  易:你说得很对,现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就是“地球村”,在物质生活上我们渐渐与国外趋同,唯一的区别就是文化。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有许多有识之士为此大声疾呼。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川剧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
  陈:是这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个很好的开端。至少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已经出台一些保护政策。我对川剧传承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1992年到现在,我经常出国演出,正是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时才深深认识到川剧的价值,我的价值。在我最困惑的那几年,1993-1996年,正是经济突飞猛进的时候,为什么我没有放弃川剧?那时国内的朋友都说,你还唱啥子戏哦。但是在法国演出时,观众非常尊重我们,说我们的川剧太棒了,就像歌剧一样,高山流水,说我们的唱腔是“徒歌式”,没有伴奏,全靠演员的声音来表现。(这时陈巧茹情不自禁用川剧高腔清唱了一句:“我和你……”我听出来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歌。)
  为什么川剧很少有人学得出来?就是因为川剧难学,难模仿。为什么许多人说川剧不好听?为什么川剧墙内开花墙外香?艺术还是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前提下,才能走近大众。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保护,等经济发展起来后再来搞川剧,也许都失传了。
  易:你如何看待川剧的前景?川剧有没有市场?
  陈:我觉得不乐观。首先是相关政策下了后,配套的政策能否跟上是个问题,有政策没有资金,很难。另一个方面需要我们从业人员打破惯性思维,迈开步子,要懂市场运作。还有就是要拓展演出品种,只要不违法,内容不黄,我们都可以演。
  这个市场怎样讲,首先我国的传统剧和地方代表戏曲,包括现在发展得很好的昆曲、越剧,不能用市场来衡量它,不能用产值来衡量它;如果用市场来衡量,就没有出路。有些是可以走市场的,比如歌舞,还有杂技,它自己都会进入市场;但传统戏曲不一样,尤其需要国家来扶持。

陈巧茹 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的幸运(6)
家才是最重要的
  易:人们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优秀的女人。那么,作为一个成功的女人,你背后站着怎样一个男人呢?
  陈: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白马王子,我也如此。在婚姻问题上,我认为丈夫要支持我的事业,这并不是说我是女权主义者。也许是受我老师的影响吧。还有就是我父亲的去世对我影响很大,我6岁那年,父亲在一次演出中被倒下的道具砸成脑震荡,从此落下头晕的毛病,常常不能参加演出。周围的人说他装病,逼得他自杀了。那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以后不找唱戏的。
  我先生是温州人,1999年我们结的婚。当时朋友都很奇怪,说怎么去找个温州人,周围有那么多优秀的男人可选择。我们认识是在1995年,我正在香港演出。演出间隙,我在街上购物,正好他也在旁边,大家就聊起来了。后来我递了一张名片给他,他看了后说,想不到你还是演川剧的主要演员。回来后,他经常给我打电话,又从温州跑到成都来看我演出,最后他为了我离开家乡到成都来与我共同生活。现在想来,我们走到一起还是很不容易的。
  其实家庭也是需要经营的。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任何家庭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就看你如何去协调。我现在的心态与五六年前大不一样,现在我要的是稳定,一定要稳定。
  女人漂亮也好,美丽也好,这些都注定会消失的。你怎么来延续自己的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美?那就得靠你的事业、你的品行,只有它们才能够将你的美延续得更长远。女人的美只占一生中的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之三要靠你的本事、你的为人。
  易:面对母亲、妻子、剧院副院长多重身份,你如何平衡?
  陈:站在妻子这个角度,这几年我特别希望稳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一个女人来说家庭也很重要。做个好妻子很难,因为我身上有这样那样的头衔,男人一般都不希望妻子太强。我并不想表扬自己,但我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很抵事。首先我从不乱花钱;第二我很顾家;第三我很爱整洁,只要不是精力顾不过来,我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因为小时候住的条件很差,父母长年在外演出,常常把我放在亲戚朋友家里,这样东奔西跑的,所以特别希望有个温馨的家。我可以这样说,我现在算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但是还有一点我做得很好,就是我在家庭尽到了一个妻子的责任。
  我有一个8岁的儿子,作为母亲来说,我觉得孩子的成绩并不重要,不能学得太死,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成才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我从来不打骂儿子,但是他最听我的。记得有一次带他去伊藤洋华堂吃东西,说好不超过三十元,他吃得很满足。后来他看到奥运福娃,就闹着要买。我说不行,如果开始你要买福娃,那就不能吃东西,只能选择一样,因为说好了在三十元以内开支。儿子哭闹着不走,我就坐在一边等他,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妥协。等他哭够了,我就给他讲道理,最后问他想通没有,他说想通了。平时我会经常对他说,妈妈很爱你。做母亲的,要让孩子知道你的心意。
  易:能用一句话来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你一生的影响吗?
  陈:我们国家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但我更多的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而且还将继续受益。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
  采访手记
  “川剧院在白云巷3号,”陈巧茹清脆的声音从电话另一端传来,“东风大桥与水碾河之间,到那儿一问都知道的。”说话简洁,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印象中的陈巧茹应该是干脆利落的女强人。
  白云巷,极富诗意的街名,让人不免想起杜牧的诗句:白云深处有人家。可当我站在白云巷3号成都市川剧院的大门前,却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剧院大门立柱上的红漆被岁月冲刷得斑驳不堪,露出灰白的底子,上面隐约可见一行带着点金色的行书——成都市川剧院。院内是几栋灰色水泥墙面的旧楼,只有办公楼外墙刷上了黄色的涂料,看上去醒目一些。在周围高楼大厦晶亮的玻璃幕墙映衬下,这里如同上个世纪留给人们的一处充满回忆的纪念地。
  陈巧茹正在开会,透过玻璃窗,她一眼看见我,巧笑招呼。这是我见过的最简陋的院长办公室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小书柜和一组沙发。唯一引人注目的,是书柜上的彩色演出海报——陈巧茹主演的《欲海狂潮》。
  眼前的陈巧茹穿着米色格子裤,黑色紧身上衣,身材玲珑、修长,一双凤眼顾盼生姿,鼻梁挺立、嘴角含笑,天生演戏的料子。“你先看看资料,我开完会就来。”她体贴地说,打电话让人送来一本精致的宣传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陈巧茹翻开宣传册说:“今年4月,在北京保利剧院和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舞台上演出了我们川剧院的保留剧目《红梅记》和《欲海狂潮》,上面都有介绍。”
  采访显得有点随意,一是我没有准备一问一答,二是我想让采访变成两个女人间的闲聊,三是拿陈巧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跳跃思维。因此,我们总是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