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下-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淳褪恰暗蓖靖摺绷恕5窃醪⒚挥械贸选U庋焕矗裁词恰暗蓖靖摺保捅匦胫匦陆馐停欢嬷菅踅绲慕馐停蛉衔暗蓖靖摺本褪俏骸*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无力回天(4)
最早提出这种新解释的,是益州的大学问家周舒。他的这种说法在蜀地流传甚广,《三国志·周群传》就说“乡党学者私传其语”。但周舒只说“当途高者魏也”,没有解释它为什么就是魏。于是谯周就去问杜琼。杜琼说,这道理还不简单?魏,就是阙的名字呀(魏,阙名也)!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就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宫门外、路两边,有一对高大的建筑物,叫做“阙”或者“观”(音贯)。因为它们高大魁伟、巍然而立,所以又叫“魏”或者“魏阙”。魏阙下面两边,是悬挂政令的地方,所以又叫“象魏”。也因此,魏阙或者象魏,就成了朝廷的代名词。比如《庄子》的《让王》篇,就说那些身在民间却不忘朝廷的人,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魏阙或者象魏,既正当大路又高大魁伟,岂非不折不扣地“当途高”?杜琼对谯周解释就正是这样(魏,阙名也,当途而高)。他还说,前贤们这样讲,乃是一种隐喻呀(圣人取类而言耳)!
杜琼这么说,谯周似乎还很犹豫。杜琼又问,难道还有什么奇怪的吗?谯周说,学生还是不太明白。杜琼说,这有什么不明白的!你想想,古时候的官府、官员,有叫“曹”的吗?汉以后呢?都叫“曹”了。这里也要解释一下,就是汉代的制度,是皇帝所在曰宫,所属曰尚(比如尚书);宰相所在曰府,所属曰曹(比如东曹、西曹)。这叫皇宫相府、宫尚府曹。府,其实就是政府。政府的办事机构叫“曹”,曹的长官叫“曹掾”,吏员叫“属曹”,勤务兵叫“侍曹”。用杜琼的话说,就是“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这个“曹”,当然不是曹操的“曹”。但为什么这么巧呢?杜琼认为,这就是天意了(此殆天意也)!也就是说,在杜琼看来,属曹、侍曹,就是属于曹氏、侍奉曹氏。又是“属曹”、“侍曹”,又是“当途而高”,这下子谯周明白了:上天是要由曹魏来统一天下呀!
于是谯周也开始散布诸如此类的言论,还拿刘备父子的名字做文章。他说,咱们的先帝叫什么名字?备。备是什么意思?具备。说得白一点,就是“足够了”。当今圣上叫什么名字?禅。禅是什么意思?禅让。说得白一点,就是“让出去”嘛!
这还不算,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也就是蜀国灭亡的前一年,刘禅宫中的大树无故而折,谯周又在柱子上写了一条“反动标语”,说是“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话陈寿做了解释。他说,众,就是曹,因为“曹”有群的意思,众的意思(《广韵·豪韵》曰:“曹,众也,群也”)。大,就是魏,因为“魏”通“巍”,有高大的意思。具,就是具备,也就是刘备。授,就是禅让,也就是刘禅。因此,所谓“众而大,期之会”,就是说,曹魏啊曹魏,你又众多,又高大,天下人都盼望着汇集到你那里。所谓“具而授,若何复”,则是说,蜀汉啊蜀汉,你们一个已经足够,一个准备禅让,还有什么“后来人”吗?
这就是谯周的思想和言论,也是他后来要“出卖”蜀国、主张投降的原因。显然,谯周的“卖国”,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政治立场问题。说白了,他就是要拥护曹魏,反对蜀汉。毫无疑问,周舒也好,杜琼也好,谯周也好,他们的言论都是牵强附会、强词夺理、装神弄鬼。但是第一,当时兴这一套;第二,人们也吃这一套。《三国志·杜琼传》说,蜀汉灭亡后,大家都说谯周算得真准(咸以周言为验)。其实哪里是算得准,是那些人都盼望着曹魏胜利,蜀汉灭亡。
无力回天(5)
那么,蜀汉又是怎么得罪了他们呢?
也有四点。
第一是“分利不均”。实际上,只要看看反对蜀汉的都是些什么人,就不难明白这一点。周舒,巴西阆中人;杜琼,蜀郡成都人;谯周,巴西西充人。这是散布“反动言论”的。此外,还有图谋不轨被诸葛亮所杀的彭羕,广汉人;断言东汉将亡、刘备将失荆州,后来被刘备所杀的张裕,蜀郡人;刘备时期装聋作哑“闭门不出”,好不容易被诸葛亮请出山来又“乞老病求归”的杜微,梓潼涪县人。很清楚,清一色都是益州人。
再看刘备、诸葛亮信任重用的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不算,其他的如庞统,荆州襄阳人;法正,扶风郿县人;许靖,汝南平舆人;糜竺,东海朐(音渠)县人;董和,南郡枝江人;魏延,荆州义阳人;杨仪,荆州襄阳人;马谡,襄阳宜城人;蒋琬,零陵湘乡人;费祎,江夏鄳(音盟)县人;姜维,天水冀县人。这些人有的属于荆州集团,有的属于东州集团,但都不是益州人。当然,益州土著也有受信任的,比如费诗,犍为南安人;黄权,巴西阆中人;王平,巴西宕渠人。不过他们的受信任都要打折扣,或者先不受信任(如王平),或者后不受信任(如黄权),或者中间出问题(如费诗)。
平心而论,这个问题,诸葛亮不是没有意识到,也不是没有做工作。比如杨洪,犍为武阳人,就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据《三国志·杨洪传》,当时,李严在犍为当太守,杨洪在他手下做功曹(办事员)。因为反对郡政府搬家,杨洪与李严分手,到了成都,被诸葛亮发现是人才。结果,李严还在犍为,杨洪就当了蜀郡太守(严未去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杨洪提拔的门下书佐(抄写文书的办事员)何祗,几年后也当了广汉太守,而这时杨洪也还仍然是蜀郡太守(时洪亦在蜀郡)。所以,当时益州人士都佩服诸葛亮能人尽其才(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人之器用也)。此外,被诸葛亮信任重用,同时也敬重佩服诸葛亮的益州人士,也还有一些,比如蜀郡成都人张裔等等。
不过,这些努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不能改变刘备既定的组织路线(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又无法消除益州集团的顾虑。他们的账算得很清楚:蛋糕就这么大,吃的人多了,到嘴的就少了,何况“分利不均”?刘璋的时代,他们是“二等臣民”。刘备一来,他们变成“三等”了,怎么会愿意?还不如让曹魏来统治。
那么,曹魏来了,益州集团就不会变成“四等臣民”吗?不会。因为曹魏要夺取的是天下,不是在益州占山为王。何况曹丕接班以后,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由各地名流担任本郡“中正官”,负责推荐本籍士人。这对益州士族是有利的。果然,司马昭灭蜀后,就将原属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员都调回中原,实施“蜀人治蜀”。这就更让益州集团觉得,他们反蜀汉是反对了。
第二是“治蜀过严”。众所周知,诸葛亮执政,实行的是依法治国,而且令行禁止执法如山。这原本是对的,但也难免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中甚至有这样的话:“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这个说法很多人不赞成,因为第一,这条史料被裴松之认为不实,裴松之的说法是“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第二,陈寿对此另有说法,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中说的是“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一个是“咸怀怨叹”,一个是“而无怨者”,这就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宁信正史,不信野史,即“蜀人无怨”。
。 想看书来
无力回天(6)
我的看法,是两说并不矛盾。因为诸葛亮治蜀虽然偏“严”,但基本上“严”得公平(当然也有不够公平的时候,比如冤杀益州豪族常房,就被裴松之认为是“妄杀不辜”)。公平,是诸葛亮大得人心之处。实际上,陈寿对此是有解释的。陈寿说,为什么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呢?就因为他“用心平而劝戒明”。平,就是公正;明,就是公开。既公正又公开,也就公平。不过,公平不等于不严峻(事实上陈寿也承认“峻”)。所以,民众虽然不会抱怨不公平(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却仍然会抱怨太严峻(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也所以,《三国志》的说法和《蜀记》的说法都对。
第三是“战事太多”。诸葛亮“数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这些都是益州集团反对的事,谯周还专门发表了他的《仇国论》。在这篇文章中,谯周明确指出,现在并非秦朝末年(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倒像是战国初期(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所以,咱们当不了汉高祖,顶多能争取当个周文王(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如果不审时度势,一味穷兵黩武(如遂极武黩征),势必土崩瓦解(土崩势成),可就神仙也救不得了(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谯周此论,无疑是一篇“反战宣言”,代表了益州集团对诸葛亮、姜维等人不自量力连年发动战争的强烈不满,也是益州集团对蜀汉当局的一次公开叫板。奇怪的是,谯周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后来还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地位仅次于九卿。这至少说明,谯周的论调很有一些市场。甚至就连朝廷当中许多人,也私下里以为然。
第四是“人民甚苦”。正如《三国志·谯周传》所言,“军旅数出”的结果必然是“百姓凋瘁”,因为打仗是一件需要很多钱的事。这些钱不从天降,不由地出,只能在老百姓身上榨取。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刘禅投降时,蜀国人民有二十八万户,人口有九十四万人,军队有十万二千,官吏有四万。也就是说,平均每九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士兵,每七户就要供奉一个官吏。蜀国人民,实在是负担不起了!
当然,由于诸葛亮以身作则,蜀汉官员总体上比较廉洁。要不然,这个政权早就垮台了。但我们要记住,老百姓更关心的,还是自己能够吃饱肚子。看来,蜀汉当局并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据《三国志·薛综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当时出使蜀国的薛珝(音许)回国以后就对孙权说,我看蜀国是差不多了。为什么呢?走进他们的朝堂听不到正义的声音(入其朝不闻正言),走进他们的田野看不见健康的脸色(经其野民皆菜色)。是啊,这样的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就算诸葛亮再生,怕也无力回天吧!
所以,邓艾和钟会刚刚出兵,有一个名叫张悌的人就断定蜀汉的必将灭亡。理由之一,就是当局穷兵黩武(玩戎黩武),人民苦不堪言(民疲卒敝)。他的话,记载在《三国志·孙晧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里,也记载在《资治通鉴》里。张悌和薛珝都是吴人,他们预言蜀汉必亡,果然亡了。那么,他们自己的东吴又如何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无力回天(7)
请看下集:风云际会。
殊途同归(1)
孙权与士族、名士的矛盾冲突,在曹操、刘备、诸葛亮那里同样存在。因为魏、蜀、吴三国,都是由非士族出身的人建立的。他们也无意建立一个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