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 >

第18部分

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第18部分

小说: 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他却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伤心绝望之余,来到了海边,准备自杀。
  正在这时,一位好心的路人经过这里,劝住了他。
  看到年轻人一脸痛苦的表情,路人问道:“你为什么要走绝路呢?”
  年轻人说出了自己的苦衷,认为自己这么出众,为何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
  路人听完笑了。他从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然后又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现在,请你把刚才那粒沙子捡起来。”
  年轻人觉得,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接着,路人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光亮的珍珠,还是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那你总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了吧?”
  年轻人说:“这当然没问题!”
  于是,路人笑道: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一颗珍珠太与众不同了。
  可是,你为何不想一想,你现在究竟是一颗珍珠还是一粒沙子?
  假如你和别人一样,都是沙子,你凭什么要求别人把你当成珍珠,从而承认和重视你呢?”
  年轻人低下了头。
  孔子曾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假如不在一定的职位上,就不要去干这个职位应该干的事情。
  一般说来,这句话的目的,被理解成在古代社会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防止人民造反的。
  实际上,这句话正好说明了一个人应该认识自己的道理。
  因为认识了自己,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官,能的话就去做官,做了就要做好,而不能做就不做。
  同时,弄清楚自己的位置,尽好自己的职责。假如不在一定的位置上,就不操那个闲心。
  有的人,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却总是想着别人更高的位置,想去做别人的事情。这种做法,就是越俎代疱。结果,往往是哪一样事情都没有做好。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没有哪个人是万能的。
  假如自己不处在一定的职位上,肯定对那个职位上的事情缺乏体验。一旦经验知识不够用的话,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好,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故事。
  韩世忠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曾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奸臣秦桧当政,撤销了他的兵权。
  失去了兵权的韩世忠,反而变得轻松起来。
  据说,那段时间,他天天骑着一匹青驴,在美丽的西湖边上喝酒赏景,不仅自己不谈国家大事,还让身边的人也莫谈国事。
  这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绝佳体现。韩世忠的行为,正应了后人的两句名诗:“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在孔子看来,每个人确实都应该为天下国家,尽自己的义务。这就是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可是,这一点,也要根据自身和社会的情况而定。
  假如自己做了官,天下也是有道的政治开明时期,那就应该好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假如天下无道,别说是自己没有做官,就算是做了官,最好也是辞官,去悠游山林。
  这是一种真正认识清楚了自己之后的正确做法。
  也正是这样的做法,才真正维护住了一个人、一个社会的正气。社会才能因为这股正气,保持健康的发展。
  

3。心中常存一份敬畏(1)
《中庸》认为,一个人想要做到诚信,就必须在内心中有所敬畏。
  因此,南宋思想家朱熹才会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讲的是个什么道理呢?
  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心中应该常常存有一份敬畏。
  有人会问,长存敬畏之心,那么到底敬畏什么呢?
  所谓的敬畏,指的是人们对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律,所应保持的一种敬重与畏惧之心。
  之所以要对这些事物保持敬畏,是因为只有它们,才能让我们明白自身的渺小和不足,帮助我们自觉地反思,约束自己的行为。
  落实到这里,就是它们能帮助我们做到真正的诚信。
  实际上,在我国,常存敬畏之心有一个很优良的传统。
  在儒家看来,人们应该“敬天命”、“畏圣人”。
  在道家看来,人们应该对自然规律保持强烈的敬畏感。
  这些思想和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化了人心,同样也拓宽了人们的胸怀、视野。
  正是在这些思想学说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真正拥有敬畏之心的贤能之人。
  大家都知道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的文字光照千古,流芳百世。可是,他每次在写好一篇文章之后,都会“用思甚苦”地仔细斟酌。
  对此,欧阳修的妻子很不理解:“你这么辛苦干嘛,难道你还担心受到先生的责罚?”
  欧阳修笑着答道:“我不是怕先生责怪,而是担心后生嘲笑啊!”
  实际上,欧阳修的担心和害怕,就是一种敬畏之心。
  因为他知道,文章会对世风人心产生很大的影响。越是名人写的文章,越要注意遣词造句。欧阳修担心和敬畏的,就是自己的文章没写好,会损害社会的善良风俗。
  不仅仅是欧阳修,近代大学者胡适先生,写文章也长存一份敬畏之心。
  胡适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
  而李宗仁则对胡适在写文章上的态度印象十分深刻,他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
  其实,胡适不是爱惜自己的笔,而是跟欧阳修一样,担心自己的文章会破坏世风人心。
  贤能之人的敬畏之心,还体现在了艺术领域,显示出了艺术家们的优秀品德。
  据说,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对自己书法作品的保存上十分谨慎。
  据知情人透露,梁先生在自己的一生里面,创作了将近三万件的书法作品,几乎每件都称得上是珍品。
  可有意思的是,梁先生却绝少在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印章。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胡适认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
  由此可见,梁先生对艺术,是存有了一份敬畏之心的。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同样如此。
  在吴冠中先生看来,一个艺术家不能为了市场价格,而失去自己的审美标准,那样等于是在艺术自杀。
  用吴冠中先生自己的话说:“艺术是神圣的,一定不能让谬种流传。”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旦自己稍微不满意某幅作品,他就会付之一炬。
  就这样,好几百幅已经称得上艺术珍品的画作,被吴老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而实际上,他烧掉的不少画,在市场上的价格,只能用天价来形容。
  对此,吴冠中先生解释道:“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

3。心中常存一份敬畏(2)
在他看来,自己只想把那些让明天的艺术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留给后人。
  这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艺术虔诚,同时也是敬畏。
  上面这些先生做到了心存敬畏,不愧为我们人生的楷模。
  他们能够如此,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
  在他们看来,只有“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才能让文学和艺术焕发生命活力。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先辈们,心中常存一份敬畏,必然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为,常存敬畏之心,就不会生出邪念和贪欲,就不会违规犯法,就不会犯特别大的错误,就不会骄傲自满、自夸自擂,就不会心有不安、夜夜难眠,就不会自暴自弃、瞧不起自己,就不会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不光彩的事情,就不会贪图享乐,睡在父辈们的大树下乘凉!
  常存敬畏之心,只会让我们活得更加自足、自信和踏实,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开辟锦锈前程,更为人民多作贡献!
  在这一点上,东汉的贤臣杨震就是最好的例子。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的杨震是一个为人正直的大臣。
  杨震的贤能美名传得很远,由于他是弘农人(今陕西),因此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勤奋好学,碍于时势混乱,他一直到五十岁,才出来做官。
  做官之后,杨震的才干很快就得到了体现。短时间之内,他多次升迁,做到了东莱太守。
  在去东莱赴任的途中,杨震在昌邑碰到了县令王密。
  这个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的一个秀才。
  见到恩人到来,王密很高兴。
  他连夜去驿馆拜见杨震,还拿出了十斤金子,感谢恩人。
  杨震一脸不悦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这么了解你,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我呢?”
  这话的意思,就是认为王密不应该送他金子。
  王密却以为杨震是担心会被人知道,于是就说:“没事,晚上没人知道!”
  杨震一下就火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很明显,在王密看来,送杨震金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可是,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他的意思就是,反正这大晚上的,也没人知道,就算杨震接受了金子,也不会有什么损害。
  然而,在杨震看来,这样做,恰恰是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害怕什么了。
  因此,杨震才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这著名的“四知”,表明在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无人知道的事情,因为至少自己、对方以及天、神是知道的。
  正是有了这四知,人们才更加应该心存敬畏。
  可以说,杨震的义正严词,的确做到了无愧于天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清廉美德的一份敬畏之心!
  杨震的清廉,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
  据说,杨震后来做到了太尉这样的高官。然而,他依旧将自己应得俸禄之外的任何收入,都交给了国家。
  不仅如此,杨震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一定要清正廉明。
  在他看来,做官就应该“节衣缩食,省吃简用”,体现在生活上就是粗茶淡饭、轻车简从。
  杨震的清廉,让他身边的一些人都看不下去。于是,有人就劝他说:
  “您都做了这么大官了,何必还过得这么清苦,您应该在当地购置一些自己的产业了,您自己不用,也该给后人留一些吧!”
  可是,杨震却回答说:
  “我让子孙们都被他人赞誉为清正廉明官员的后代,这样的遗产,难道还不够丰厚吗?”
  正是靠着这份对清廉的敬畏之心,杨震和他的子孙,一连四代都做到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太尉官职。
  杨氏一族,不仅成为了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还成为了古代清官的典范!
  杨震对清廉的心存敬畏,清代思想家吕坤曾这样评价道:
  “‘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下所有的大奸大恶,其实都是从“夜深人静反正没人知道”开始产生的。
  我们曾说,这就是一种侥幸心理,以为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