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印象-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喜欢讲大道理。凡与法国人打过交道的人总有一种共同的印象,那就是法国人滔滔不绝,特别善于雄辩,其中,前述的法外长德维尔潘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发言尤堪称典范。正如德维尔潘的前任,社会党的外交部长维德里纳所说的那样:“法国是*的祖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拥有特殊的使命。”当然,普适主义只是法国外交的一种理念,而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种正义的力量却是法国外交政策设计者刻意追求的。法国的外交精英懂得,在文明世界中用*的方法体现人类的共同价值总是受欢迎的,而这就是法国外交的高明之处。无论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生违反*的现象,法国都会站出来予以谴责。在人们提倡“悄悄外交”的时候,法国人反而把嗓门扯得大大的,让满世界知道法国的主张,如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一次G8会议,轮到法国做主席就开得有声有色,让全世界的发展中大国都来参与对世界南北问题的对话。因此,我们很难想像在伊拉克问题上法国会缄口不语,尤其是当它事实上已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分水岭时。如果美国能借口武器核查问题可以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随意开战,那么,今后的世界自然就是美国为所欲为的世界。在这种国际格局安排中,怎么可能会有什么法国的大国地位?希拉克就曾说过,如果在伊拉克问题上各国不讲原则,今后世界各国在美国的面前更抬不起头来。我想,讲一些原则对国际关系应该是个好事情。
(3) 视独立为生命的外交路线。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外交学院均将法国的外交策略作为教科书,这种外交优势也常被称“软力量”,英美学者们往往对法国这样的“中等强国”利用外交加强自身地位,达到“用二等车票乘一等车厢”的目的投来几多赞许的目光。我在斯特拉斯堡工作时有一个好朋友,是俄罗斯驻欧洲委员会副代表,叫叶加罗夫。我们每周四几乎都要在欧委会大楼里喝一次咖啡,交换一下对欧洲形势的看法。他是个特别爱说话的人,多次向我表达了对法国外交的推崇。用他的话说,今天的俄罗斯与战后的法国有类似之处,国力的削弱无疑使俄外交遇到许多挑战,但战后法外交成功的例子表明,国家强大与否同其国际影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法通过其充满想像力的外交手腕,为俄罗斯通向世界大国地位提供了难得的外交指南。我以为,叶氏所言极是,如单单用国力来衡量的话,法在国际上的声音也许已不那么如雷贯耳。然而,法外交运用的正是“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原理,其核心还是奉行一条独立的外交路线,使法左右逢源,凸现其国际地位,如法在冷战两极世界中的特殊作用。 冷战后法美关系长期处在一种特殊的困难之中,其实质就是法国需要继续维护其独立的外交。因此,与美霸权的摩擦不仅是理念性的,也是结构性的。有许多学者认为,法美关系是夫妻关系,是斗而不破的吵闹哲学。但伊拉克问题已明确告诉我们,涉及法国的独立和世界根本利益时,斗争的白热化,以致于关系的破裂均是可能的。法国担心没有约束机制将导致权力过于强大的美国走向“帝国化”,而美国则怀疑法不支持美是因为其实力“太弱”,既无力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又不甘于接受美国在21世纪的领导,是老欧洲的一种失落心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富有想像力的法兰西(5)
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独立与控制历来是法美关系史上的一对主要矛盾。我们在此不妨做一简单回顾:
1966年,当法国独立受到威胁时,戴高乐将军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1983年,法国在一年内接连谴责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和拒绝轰炸利比亚的美国战机飞越法国领空;1995年,法国竟敢驱逐5名美国在巴黎的间谍外交官;1997年,外长德沙雷特居然在北约布鲁塞尔的酒会上不理睬美国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夫。当然,这种磕磕碰碰伴随着整个法美关系,如果要举例会举不胜举。应该说,美法关系同样也是美国国务院官员处理大西洋联盟内部关系上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后,法美关系一度十分密切,但双方终因在伊拉克问题上立场差距太大,矛盾重现。总部设在纽约的“法美基金会”(The French American Foundation)在巴黎一直十分活跃,它与法民调公司SOFRES几次民调表明,在法国受众中,只有50%的人认为法美是伙伴关系和39%的法国人对美国存有好感。在对美国持好感者中,年轻人(34%)大大低于老年人(43%),知识分子、白领阶层(33%)低于蓝领工人(42%),左派政党支持者(29%)又大低于右派政党支持者(53%)。我发现,多少年来,法美矛盾在法国几乎是个永恒的话题,谁都愿意点评一下。有趣的是,公众在国内的许多问题上喜欢各执一词,而在对美问题上却往往达到鲜有的一致。道理很简单,生来就为了自由的法国人是不可能听凭美国摆布的。在法美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前总统德斯坦的胞弟奥利维·吉斯卡尔德斯坦对我毫不掩饰地说,看到自己的祖国和伟大的盟友美国之间的冲突他的心在流血。小德斯坦是在哈佛念的书,是欧洲著名商校INSEAD的创始人,他是法美冲突开始以来对我表达最直接的法国朋友。但我所接触到的法国人几乎众口一声,全是对希拉克的支持和对小布什的谴责,认为他太狂妄,应该联合起来予以反对。法国总工会有一位退了休的活跃分子,居然将其珍藏的一瓶葡萄酒送到大使馆的传达室,指名道姓要送给我,原因是我曾与这位热心的朋友在我们的传达室不期而遇,我应询向其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反战立场。他觉得我讲的对,感到法国有救了,世界有救了。次日专门来馆里送我一瓶美酒,意在希望中国能始终与法国站在一起。所以说,形容法国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法国的独立一点都不假。
需要指出的是,如同国内对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研究一样,错综复杂的法美关系培养了一大批研究法美关系的法国学者,其著作汗牛充栋,每次新书问世,都会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前不久法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菲利普·罗歇的《以美国为敌——法国反美主义谱系考》一书,系统回顾两个世纪法国人的反美史,一时洛阳纸贵。但法兰西院士让弗朗斯瓦·雷韦尔却对法国的反美主义大唱反调,认为法国人对美国太情绪化,政治家联合知识分子坚决反美,原因是对法兰西帝国势力衰落感到的失望。认为法国有宣扬自身普世价值观的愿望,希望全世界拿法国做样板,但心有余力不足,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我迄今看到法国人自己对反美主义表示疑义最强烈的一本书。书的名字是《反美主义的魔症》,现国内也有了中译本,读者朋友不妨借来一读。此书如此批评法国人,在法国居然成为畅销书,说明法国的确是个多元社会。但作者的观点是我在法期间听到最少的一种,一般来讲,在法国社会,恭维美国人或美国价值观还是非常少见的。
(4) 高举文化的旗帜。在众多的大道理中,法国特别喜欢提文化。法国通过“文化例外”这一外交上极具想像力的提法成功地抵制了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事情发生在1993年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中,法国为了拒绝强势的美国影视产品自由进入法国市场,首次提出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文化例外”主张,不属于自由贸易的范畴,而美国则指责法政府对本国文化产品“补贴”违反自由贸易原则,要求取消对美国影视作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配额限制”。当时这场冲突闹得很大,我恰在布鲁塞尔中国常驻欧共体使团工作,对法美激烈的外交斗争记忆犹新。记得为抗议美国的压力,法国著名演员德迪帕约和阿兰·德隆还在巴黎协和广场上当众烧毁美国电影拷贝,成为世界媒体一大新闻。当时法美在文化领域的较量是因为美国在1990年允许时代和华纳二公司合并,开始美传媒业的“非管制化”。类似时代华纳这样的特大型文化产业大举进军国际文化市场,法国人一夜之间发现,其光辉灿烂的文化产业已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外来威胁。当时的情况对法国并不有利,连欧盟内许多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及法国,认为文化就是一种产品,可以自由交易,如德国、荷兰和北欧国家。1999年10月的世行佛罗伦萨会议甚至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然而,法国人还是逆水行舟深知,在国际上大打“文化例外”牌,不仅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搅了美国的局,也使1998年经合组织关于投资的多边协议谈判最终流产。回过头来看,法国这一招很厉害,仅以影视为例,法国的国产电影保住了40%的市场份额,而在英国这一数字为10%,在德国和意大利仅为5%。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富有想像力的法兰西(6)
法国在WTO内成功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张后,希拉克总统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正式将“文化例外”的提法改为“文化多样性”,将有关文化产品问题的讨论从世贸组织转向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甚至共同提案,要求通过一个“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前文化部长阿亚贡说过,从“文化例外”到“文化多样性”,从手段到目标,法国追求的是通过保护本国文化产品来弘扬多种文明和文化共存的价值观。巴黎副市长热拉尔对我说,文化多元问题是一个包涵多种挑战的交叉性命题,它包括地缘政治、艺术、经济、科技、生态和公民意识等六个方面的挑战。地缘政治挑战就是洲与洲不同文明的对话;艺术的挑战涉及创作自由问题,保证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经济的挑战是文化产业不能出现新的南北差距;技术的挑战是防止因多媒体导致新的“数字鸿沟”;生态的挑战是通过文化多元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公民意识挑战是通过文化多元形式实现*公民社会。瞧,热拉尔一口气给我说了那么多,足以说明法国人对文化多元的重视。
悠悠万事,文化为大,在世界各大国的外交中,没有一国像法国那样将文化置于如此重要地位。我想,利用文化来办外交,这不能不说是法国外交的一种想像力。在国际上,法国通过法语的纽带建立起法语共同体(La Francophonie),由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任首任秘书长。55个国家组成的法语共同体成为法国重要的战略纵深。此外,法国在138个国家建有教授法语的法语培训中心(Alliance Franaise,也译作法语联盟),1098个分支机构拥有近万名教师,30多万名学员。此外,法还在全球91个国家建有151个文化中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外交背后,是成立于1999年的外交部国际合作和发展总司。全司600名工作人员拥有外交部整体预算的40%,并管理着全球7000多名工作人员。据统计,2002年法国用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总经费高达亿欧元,其中80%来自于外交部。因此,无论从理念还是从机制上看,文化到头来还是服务于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