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印象-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之好举办婚礼的小酒馆。我们还专门参在蒙达尔纪当年向警予和蔡和森结婚的小酒馆留影。(2004年1月)观了李石曾的寓所,院内有一棵槐树,王博士向我强调,经过法国园林部门的专门检验,此树种还源自中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可能是李先生亲自栽的,也可能是哪位细心的同学,在远离故土之前,默默在怀里留下家乡的树种。冬去春来,几多乡思,几度折槐。朱女士看得真切,心情非常激动,喃喃自言自语“呵,那是我外祖父栽的树,我要照张相留念”。一旁的杨先生听不懂我们的中文,但他也特别兴奋,仿佛从大树的年轮里同时也看到他那莘莘学子的父亲。他告诉我,他从奥尔良市赶来参加这次活动,从未来过蒙达尔纪,想从今天的活动中来寻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与法国的交往(3)
在随后举行展览会开幕式酒会上,面对上百位各界群众,我代表大使致词,我说,法国朋友常说忘记过去意味背叛。作为革命之子,我带着一份朝圣般的心情来到蒙达尔纪这个伟大的城市,这个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城。是蒙达尔纪人民的乳汁,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法兰西文化的熏陶为伟大的中国培育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陈毅等中国一代精英。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漫长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点。各位从参观的图片上可以看到,蒙达尔纪在中国精英旅法生活中的一切是多么的重要,在今天走上国家复兴道路的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多么的崇高!再过几天,就是中法建交40周年的纪念日,*主席即将对贵国进行的访问和中法两国正在举办的文化年活动,将预示着中法两国人民新的大交往时代已经到来。
我的讲话虽事先有一定准备,但许多还是即兴的,充满着我个人对蒙达尔纪的情感。市长评价我的话情真意切,用的是像诗篇一样的语言。的确,我爱蒙达尔纪,我爱法兰西,我有历史责任并要以已故勤工俭学精英的名义,感谢这座城市。然而,对这段历史,许多国人已淡忘。王培文告诉我,现在中国40岁以下知道勤工俭学历史的人很少,知道向警予、蔡和森等英烈的名字更少,更不用说知道当年向警予如何在武汉被捕,用法文痛斥法租界里的法国警察和如何被国民党反动派拦腰砍死的。许多来法留学的中国同学,包括政府代表团,能说上这段历史的并不多,甚至来到蒙达尔纪也不知这座英雄城市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王博士的法中友协组织这次展览意义重大,可以让蒙达尔纪的法国朋友和中国的年轻人牢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从1919年3月17日到1920年2月15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赴法勤工俭学的人数多达20批,约1700多人。这种现象不仅在中法教育史上是罕见,在我国留学史上和世界留学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留法勤工俭*动的发起者希望通过中国青年勤工俭学,将法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输入中国,用“科学、实业和教育”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后来中国的“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在法国的传播以及*建党和旅欧共产主义支部成立,留法勤工俭*动从科学救国逐步转向革命道路,并为中国革命造就了: 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许德珩、李立三、 陈毅、聂荣臻、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蔡畅、向警予、郭隆真、熊雄、高风、罗学瓒、张昆弟、徐特立、肖三、傅钟、李卓然、何长工、欧阳钦、刘清扬、黄齐生、马志远、袁子贞等一大批革命家。正是为了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刘少奇当年才走出湖南,开始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因此,我们今天无论如何评价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地位,都是不过分的。正如肖三同志所说的那样,“留法勤工俭*动最巨大的功绩是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一批最有能力的干部”。
在回巴黎的路上,朱敏达女士与我同车,她又给我讲述了李石曾老先生的大量逸事。勤工俭*动像一部电影在我面前闪现……
华工墓——中法的一段共同历史
在法国西北部庇加底大区的滨海努瓦耶勒小镇,有一片整整齐齐的墓地,安葬着837名来自中国的一战劳工。为缅怀这些为法兰西献身的一战华工,我曾在2002年和2003年清明节两度来此凭吊,清风凄唳,旷野无人,每次行进至墓地,一种沉重感油然而起。
1914年8月,一战爆发,法国为抗击德军侵略,男人们上前线打仗,女人们走进工厂承担起繁重的工作。由于战争使法国劳动力严重缺乏,法政府决定从殖民地国家招募一批劳工,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劳动力也成了招募的对象。1916年初,法国派遣驻华武官陶履德与北洋政府商议招工事。1916年5月14日,北洋政府和法国正式签订招工合同,并由买办官僚梁士饴的惠民公司承办。在“到欧洲去发财致富”美好宣传的诱惑下,共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法,与法方签订了5年的苦役合同。他们大多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有些人是被“抓猪崽”而卖到法国的。但长眠于努瓦耶勒小城墓的837名华工主要来自山东省寿光和今天的河北(直隶)。
1916年2月2日,第一批中国劳工,共1600人乘坐“香港号”邮轮从上海港出发,经过2个多月的海上颠簸才最终抵达法国马赛。他们被关在船舱的底层,整日见不到阳光,由于船上条件恶劣,一些人还没抵达法国就已命丧黄泉。
华工抵法后立即从事与军事有关的劳动。那些过去就有一技之长的,如以前做过铁匠、木匠、油漆匠、机械匠的华工,被派往兵工厂、机械厂、坦克厂、飞机厂等从事冶炼、煅烧、轧钢和磨砂轮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什么技术的,分配去做搬运军用物资、修路、挖战壕等重活。法国中部小城克鲁梭尔曾是华工较集中的地区,这个地方在当时的中国人心目中还小有名气。林语堂曾在其欧洲游记里提到过华工事,特别提到其在法国乐魁索城(克鲁梭尔)的逗留,并曾幻想在那找到他那失踪多年的祖父。
在我回国前夕,为纪念小平同志诞生100周年,我有幸受邓榕女士的委托,从克鲁梭尔档案馆找到了当年小平在施奈德钢铁厂的工作证。馆长十分友好,还特意给我写了封信,详细对我讲述了当年小平同志来龙克鲁梭尔的背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与法国的交往(4)
1921年4月13日,*与其他十几名同学离开了巴耶中学前往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厂做工。小平被分配到轧钢车间当轧钢工,工资每天只有10法郎。当时的工卡上写道: 邓希贤,16岁,工人编号为07396,进厂注册日期是1921年4月2日,由哥隆勃中法工人委员会送派,来自巴耶中学。本来,*等人到施奈德工厂做工是为了离开诺曼底的巴耶中学。那是一家私立学校,学校待小平同志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觉,生活很单调。上了几个月学,什么东西也没学到,吃的也很差。但万万没想到,工厂的情况更糟糕。繁重的苦工压榨得他们精疲力竭,低廉的工资更使他们日常生活都不能维持。资本家的压榨,工头的辱骂,加上工厂里主要以华工为主,他们大多是农民,目不识丁,作为学生的小平他们这帮年轻人与这些靠出卖苦力养家糊口的劳工情趣上实在合不到一块。4月23日,*辞去施奈德钢铁厂的工作,离开了克鲁梭,前往巴黎。我们从小平在克鲁梭做工一个月的经历可以看出,华工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华工吃苦耐劳,努力工作,这在1918年北洋政府华侨工事局在调查报告中也得到明确证实,称华工在法“名誉颇佳,成绩可睹”。然而,华工在法的境遇却并不佳。他们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而每天的工资只有5法郎。他们像牲口一样被关在一起,不能自由活动。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很多人患上了结核病和痢疾,又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少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尽管中法劳工合同明确规定,华工在法只从事工业工人和农业工人的工作,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被法方安排上前线为部队运送武器弹药,抢救搬运伤员和阵亡者的尸体,在枪林弹雨和炮火中出生入死,一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资料表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华工常常奋起抗争,用*、抵制等手段反对压迫。从1916—1918年有案可稽的华工斗争就有31起之多。
尽管华工在法是部辛酸的历史,但华工和当地法国人融洽相处,使他们多多少少感到人际的温暖,特别是他们中有许多人还与法国女子通婚,生儿育女,为中法人民的交往又谱写了一曲宛约而真挚的爱情颂歌。在我每次扫墓时,我都能见到这些中法混血的后裔,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的心情与我一样激动,因为在他们的血管里,流的也是中国人的血。可惜,他们都不会说中文,因为,父亲的国度实在太遥远……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欧洲人盼来了和平,但华工并没有因他们对战争的贡献而受到法国政府的公平对待。要获得在法工作许可,华工需先交法国陆军部1000法郎的赎金,再由领事交保。一些没有积蓄的华工则纷纷私自逃离工队,隐踪匿迹,流落法国各地。由于法国政府以华工技能不适合新工作需要为由提前与劳工们解除了合同,大多数华工不得已提前收拾行李打道回国,他们几年辛苦工作积攒的一点钱也仅够支付回国的路费。据1928年有人统计,留法的华工仅2100多人。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很多人失业,又有一部分华工回国。有报道,一些华工曾在1936年前往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投入反法西斯战斗,二次大战期间,也有华工流散到了荷兰和法属马达加斯加等地谋生。
1988年11月28日,由法国退伍军人协会和旅法“华裔融入法国促进会”提议,法国政府在巴黎里昂车站附近为一次大战期间赴法华工树立了一块纪念铜牌,法邮电和航天部长保罗·吉莱斯代表密特朗总统向两位健在的老华工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并为纪念铜牌揭幕。纪念牌上刻着:“公元1916—1918年,14万华工曾在法国参与盟军抗战工作,近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告别使馆工作时,恰逢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到来了。努瓦耶勒镇长诺可大先生专门来使馆邀请我出席清明节祭扫活动。此时此刻远离法兰西的我,只能从祖国向华工亡灵遥寄一份哀思,愿他们在远方的法兰西沃土、在遥远的天国安息。我记得,为了解历史,加强中法交流,我曾与镇长诺可大先生、庇加底大区发展署署长一起探讨过中法具体合作的事宜。诺可大希望大使馆向国内做些宣传,将努瓦耶勒华工墓地列为中国人来法旅游的一项旅游资源,让炎黄子孙不忘过去。我曾为此与山东省外办和山东寿光市进行过联系,也接待过他们的代表团。寿光市计划为墓地建造一个中国大牌楼,缅怀先人故知。我真心希望这个纪念华工的好主意能早日实现,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充斥巴黎大街小巷的旅游团们能安排参观一下努瓦耶勒的华工墓,告慰一下客死异乡的亡灵。
最早来法的中国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