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川藏的夜与日 >

第2部分

川藏的夜与日-第2部分

小说: 川藏的夜与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福娃赢莹:《川藏的夜与日》是你的处女作吗?完稿没?这部小说写了多长时间?

  赛纳薇:《川藏的夜与日》不是处女作,但是它是第一部写完的作品。初稿用了15天的时间,恰好那段时间我有一周的假期。于是那段时间几乎疯魔了,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写作,晚上熬到深夜也不觉得困倦,只觉得要争分夺秒,像有人在后面推着我赶着我一样。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懒惰的人,一旦假期结束工作铺天盖地我肯定没有精力和情绪完成这部作品了。写作的过程也令人颇为享受,非常充实,非常自由,真的是任凭灵感恣意流淌,我感觉是自己的双手在敲击键盘创作出这部小说,而不是我的大脑。后来又利用十一的七天假期进行了修改。

  
  福娃赢莹:具体谈下这部小说吧。思想、意境、主题等等,都可以说。

  赛纳薇: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只是进行第一步的创作。每个读者又对它进行再创作,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往往是超过作者创作本身的。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想写小说,只是想写点游记,结果一时心血来潮就开了个小说的头,后来就茶不思饭不想地埋头苦写。我对这部作品很有感情,因为它代表了在以前的某一个时期里,我所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在潜移默化中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在学校上政治课时,我觉得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两个最无聊最假大空的词,但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最最重要的东西,所有的一切举动、行为和判断,都是基于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上的。对我产生最大的影响的,无疑是尼采,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一边流泪一边读尼采,恨他是如此智慧又如此冷血。那个时候我突然醒悟到,人固有一死,我不需要在意那么多的事情,应该像黄药师对黄蓉说的那样:“想做就做,管那么多干什么。”因为对我来说,生命是绝无仅有只此一回的,何必太委屈自己呢。无论如何的装孙子如何的谄媚讨好,即使扬名立万,也不过是随着一捧纸钱灰飞烟灭,更何况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做是向尼采的表达敬意。

  
  福娃赢莹:写西藏的作品市面上很多,最出名应该是《藏地密码》了。有看过这书吗?

  赛纳薇:知道这本书,不过现在还没有读过。

  
  福娃赢莹:你觉得你笔下的西藏和其他关于西藏内容的作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在哪里?

  赛纳薇:我觉得我写的不够好。现在回头去看,很多地方都不满意。但它绝对是一本真诚的作品。它不是一本游记,一部猎奇,或是言情,它是在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也就是小说开篇的那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去旅行呢?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你一路前行,遇到一些人,发生一些事,蓦然回首,却发现再也回不去了。可能你一开上路时,并没有思考过“人为什么要去旅行”,这是因为你别无选择,只是“随大流“地跟随周遭的人们一起上路。上学、读书、考试、工作、结婚、生子…然而我相信,任何一个认真的人,在他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都会不可避免地想到那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令人痛苦,因为你最终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然而你不得不赋予自己的人生一个意义,或者是追求事业,或者是潜心家庭,又或者是最简单的,找一个人来爱。把自己的人生附着在外物之上,让我们觉得安全而温暖。和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让人不必费心思考。当然,也有一些人回答不出“为什么要旅行”这个问题,于是也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旅程。

  
  福娃赢莹:西藏对你最诱惑、最迷恋的一点体现在哪?

  赛纳薇:自由。很多在西藏漂着人背后都有五光十色的故事,向往自由的灵魂终于在海拔三千米之上找到了自由的海市蜃楼。

  
  福娃赢莹:觉得把这段经历写出来后,整个人是不是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用写作祭奠了那段难忘的日子?

  赛纳薇:哈哈,版主你很犀利,确实是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种感觉。写作的那段时间里我每天的睡眠特别少,但精力异常充沛,我确实感到一种激情在支撑着我。

  
  福娃赢莹:感觉写透了西藏没?

  赛纳薇:怎么可能!我还要再去西藏。想走阿里大北线,想去冈仁波齐转山,想再回拉萨,每天在甜茶馆里感受时间流逝,这样的时间才是我的。

  
  福娃赢莹:我知道你是从事金融行业的,那你怎么想到要去写作?从小就热爱文学吗?和我们谈谈你的经历吧。

  赛纳薇:也谈不上热爱文学吧,不过我比较喜欢看书,而且我越忙的时候要是要看书,利用午餐的时间,路上的时间,临睡前的时间等等零敲碎打的看书,否则我会觉得我过分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世界中,得不到真正的休息和放松。另外我会觉得工作是一种输出,是将既往沉淀下来的精华挥发出去的过程,而如果我不再补充给养的话,脑子会空空如也。哈哈,没有什么依据的,只是个人心理作用,谁还没点什么“癖”呢。从小我成绩就特别好,一贯被认为是“好学生”,虽然我的朋友都是“坏学生”。我很擅长写八股文,考试的时候作文成绩尤其高,使我在分数上占了不少便宜。后来我读大学读硕士时也发了一些论文——为了评奖学金或者为简历增光添彩等等原因,但我不是搞学术的料,这一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写作的料,真正的作家都是靠天赋的。

  
  福娃赢莹:从事金融业的人平常应该非常繁忙,那你还有闲暇时间看书、写作吗?平常都看什么书?哪个作家对你的影响最大?

  赛纳薇:确实很忙。我的大部分朋友都是在这个圈子里的,我看到每个人都很忙,我经常生出“为谁辛苦为谁忙”的感慨,然后相视一笑生活继续。看书的时间见缝插针还是有的,尤其是现在电子书更是提供了这个便利。但是写作的时间就不太有了,因为我觉得写东西还是要保持一个相对完整、大段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否则就没有灵感了。所以我的产出非常少,有时候有了想法,但是没法落实,还有的写了个开头就扔下了。俗话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我自问也没有忙到挤不出水的程度,但平时确实没有写东西的心情和灵感。

  喜欢的作家挺多的,像尼采,黑塞,毛姆,朱少麟,凯鲁雅克,他们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你会发现我喜欢的作家基本是同一个类型的。除了尼采之外,其余的几个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尼采的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尼采。朱少麟是一位台湾的作家,我几年前看过她写的《燕子》,觉得很喜欢,后来又陆续读了她其他的作品。我们的风格很像,走的都是哲理小说的路线,但也难免犯相同的错误,就是作品中容易出现比较生硬的“掉书袋“,这个说实话我感觉很难处理,因为写的题材带有哲学思辨色彩,必然会通过主要人物之口去进行”思辨“——思辨的时候说啥呢?难免就用大师们的观点进行佐证,于是就掉书袋了…

  当然我也不想附庸风雅地说自己只喜欢这类深沉忧郁的作家。我这个人还是挺通俗的一个人,尤其是工作越来越忙之后,确实从主观上喜欢看轻松流畅的小说,比如胡赛尼的《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八月长安的《你好,旧时光》,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等等。对于这些作家来说,我不能说“我喜欢“,因为我往往只看过他们的一部或两部作品,所以于我来说,喜欢的作家少于喜欢的作品。

  
  福娃赢莹:看职场书吗?很多金融业的人都写职场小说,你会凑这个热闹吗?

  赛纳薇:有啊,《做单》我就比较喜欢,因为这本书比较真实。现在职场书比较泛滥,鱼龙混杂,有很多都是yy出来的。

  
  不过,哈哈,说实话我正有”凑热闹“的打算,版主我又一次要膜拜你了!我有一部写职场的作品,现在也有10万字了,不过写的非常断断续续。一方面因为要比较隐晦地处理其中的一些情节,另一方面因为有生活基础和人物原型,写起来比较容易,不怎么需要构思和虚构,所以就一直没有紧迫感。争取能在今年完成吧。

  我刚写完《川藏》的时候,那时候特想要马上出版,然后我就成“作家“了。骨子里还是那种著书立说扬名立万的思想在作祟,我也打听了一些朋友,知道了一些行业规则,我才发现我这种类型的作品是比较小众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我才发现自费出书并非难事,尚在我个人经济能力之内;我才发现出版业是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行业,钱挣得并不容易。后来我就不想出了,觉得没劲了,我写我的,总有钟情我这杯茶的人,我写的又不是科普读物,为啥希望所有人都要喜欢读呢?更何况我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技巧都有待提高。

  但在这里也想借这个机会感谢我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给我的留言鼓励是对我最好的礼物。有一位读者朋友告诉我他看到一半流泪了,我知道在那个瞬间,我的作品有了价值。它是因为你们才有价值。

  
  福娃赢莹:你的职业对你的写作有何帮助?

  赛纳薇:我的职业…貌似没啥帮助,我的职业比较俗,和文学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我很喜欢金融行业,每天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行业,见到各种形形色色有趣的人,听到他们说或真或假的话。浮躁是这个圈子里的人的共同特征,因为赚钱的机会太多。所以你必须成长,必须客观,必须镇定,否则你很容易被忽悠。

  
  
  福娃赢莹:你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赛纳薇:不出意外的话,我还是会继续在金融圈里沉浮几年,之后嘛,要是功成名就了财务自由了说不定就退隐江湖了,过着劈柴喂马面朝大海的幸福生活了。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我也会继续走下去,因为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倾诉的欲望,不管有没有倾听者,我都要把我心里的声音写出来,因为那是真正自我的诉求。而且我知道在咱原创版上,有很多和我一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在路上,一起在努力。

  
  福娃赢莹:你也是80后。呵呵,怎么看待这一群体?有关注同龄人的作品吗?

  赛纳薇:哈哈,貌似现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90后身上了,80后也有了可以批评的对象。我觉得85年前的80后还是比较倾向于70年代的人的。但是我们又有不同,因为在我们这个阶段,我们接触到更多西方的思想流派;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了出国留学的经历;互联网的大发展也让信息传播跨越了地域限制。这些都使我们更加独立,也更向往自由,这和我们的父辈或者70年代的人都是不同的。他们比我们更有社会责任感,但是允许我说句挨砖头的话,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更有人生责任感。

  有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