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倾听花落的声音 >

第18部分

倾听花落的声音-第18部分

小说: 倾听花落的声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也许悲观过,但不要沉默得太久,要记住一句话:“不在沉默中崛起,就在沉默中灭亡!”

  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也许阵痛过,但不要放弃追求,要让生命变得更加坚强。相信努力地过好今天,坚持下去,最好的总会到来!

  善待苦难,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愿我们在苦难的缝隙中撷取一缕阳光,映照着心中那颗叫“坚强”的种子,让它发芽生长,含苞欲放!

  愿坚强在苦难的土壤里吐露芬芳!”

  “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做,它每时每刻都在你的身边!”

  “我常常在想,一个没有悲悯的社会,一个缺少尊重的社会,一个没有人性的社会,一个人的生命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到底能运行多远。这个社会能给需要帮助的人多少爱心,多少温暖。

  做自己的上帝,看清自己的价值!

  作为一个生命体,无论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个微小的生物,只要有生命存在,都有自己的自身价值。

  不要轻视自己,更不要轻薄自己的生命!要记住,生命虽然是你自己的,但它并不完全属于你。没有雨露甘霖的滋润,没有日月光华的滋养,没有苍天的恩赐,没有黑土的恩典,没有爹娘给予,没有师长的教诲……你的生命将会是什呢?”

  …………

  我感叹你下面诗中用词的巧妙精确-“浸染着”“弥漫着”“静观着”“寻觅着”“依偎着”

  “云烟浸染着池亭水榭的俊雅

  烟雨弥漫着曲径回廊的幽静

  小桥静观着流水

  寻觅着江南繁华的旧梦

  花堤依偎着柳岸”

  我认为你的文字美驾驭文字能力强,记叙、抒情,写景、议论,描写……各种写作方法你运用得自如。而且你对人生的思考,是高雅的是深刻的。例如,你对幸福的认识几乎和现在励志的热销书如出一辙。

  从你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你是有天赋的,有才华的,有水平的。可是,你说:“最近,我的情绪也很低落,写作的热情降到了极点。”你不应该产生这样悲观的想法。这涉及到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的问题。“言为心声”,我们在生活中有感触有思考,把它记录下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建议 ;第一,一定要坚持,持之以恒。

  第二,建议,以一位校工的角度写教育,学校中的趣闻趣事,对教育的思考观察,都原汁原味地记载下来。

  第三,建议多读书。根据你的文章,建议读一些励志方面的书,例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的《幸福的方法》(沙哈尔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的《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席话》(吕进)

  祝新春快乐!

  老朋友:张万祥2008…3…4 。 想看书来

悲悯,不能远逝的情怀
悲悯,不能远逝的情怀

  ——读《于丹的眼泪》有感

  今天,我在报纸上看了《于丹的眼泪》这篇文章。文中于丹教授语重心长颇为动情地说了下面一段话:“同学们我们正在亲历历史,亲历苦难。我们的生活中有远比考试重要得多的东西,我们是大学生。大学生之大,是要有大胸怀,大信念。相比眼前的这场惊心动魄的大灾难,任何考试都不是重要的。比考试重要得多是心里始终应该拥有一种柔润的力量。这种柔润才是一个人最为重要和最为宝贵的。不能让悲悯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是啊!汶川大地震的爆发,把这种柔润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把人们久违了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空前地凝聚在一起,爱的火焰燃烧了神州华宇。十三亿人的泪水汇聚成汪洋,磅礴的爱潮涌入了灾区。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终于在大灾大难面前完美地体现出来,让世界为之动容。

  于丹教授说得对,不能让悲悯成为稀缺资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这种悲悯好像离我们似近又远。是谁把这种资源渐渐地淡化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为什么人的本真、人的纯洁、人的高尚、人的诚信、人的乐善好施,会如此的难得呢?

  一位老者在路上行走时,突然被从后面疾驰而过的摩托车刮倒,骑车人连头也没有回一下便逃之夭夭了。过了一会儿,一位路人恰好从此经过,当他看见摔伤倒地的老人时,没有半点犹豫快步走上前去把老人扶起,并拦住一辆出租车一直把受伤的老人送到医院。不幸的是,老人由于心脏病复发不治身亡。而这位好心人被匆忙赶来的死者家属们一致认定,他就是撞死老人的凶手。结果是好心人没有得到善意的回报,最后以补偿死者家属一定数量的钱财而告终……

  所以现在有的人说:不能做好人!

  无奈,悲悯,有时只能存在人们的心里。

  还有一位老者在下公交车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然而,周围的人们都在默然地看着他,任由老人不停地呻吟,没有一个人走上前去把他扶起。这时,躺在地上的老人无奈地向围观者痛楚地说:“是我自己摔倒的!”他说完这句话之后,才有人走上前去把老人搀扶起来,并陪伴着他一直等到老者家人到来……

  所以现在有的人说:不是不想做好人,只是好人难做!

  无奈,人们不是没有悲悯。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每一个人都心存善意,质本洁来。然而,令人气愤的是,某些别有用意的人利用了人们的悲悯,把人们的悲悯当成了他们牟取利益的工具。人们便无可奈何地把悲悯暂时遮蔽起来,戴上一个冷漠的假面具。

  悲悯,其实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于丹教授所说的悲悯,应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悲悯情怀。也就是说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对人间苦难中的人要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对待。

  于丹教授就是这样,她是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古人尚有如此之情怀,何况我们今人呢?

  悲悯,不能远逝的情怀!

都是春风惹的事
都是春风惹的事

  三月,送来了缕缕温馨的春风,给江南带来了无边的春色。

  那一株株海棠树上,挂满了粉色的小花。那些含苞欲放的花儿长得如同小小的灯笼似的,玲珑可爱,惹人欢喜。目光游离之间,你还会惊喜地发现“海棠丛中点点红”,那红色红得有些耀人的眼。

  若你走近前去不禁会一声惊呼:哦,是梅花!难道它也经不住春天的诱惑又绽开了美丽的笑靥?是它过惯了冬季的寒霜独绽,想体验一下春风的清爽还是也想在烟花三月间和百花争奇斗艳一展它的风姿傲骨吧?

  我带着疑问来到了单位,问了我们的老花匠才知道,原来生长在东北的我从不认得桃红的模样,更不熟识梅花的真风采,竟把桃花错认成梅。唉!真是孤陋寡闻。想我不识桃花真面目,嘴里却还常吟咏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呢!

  想起了这首诗,就想起了崔护,想起了他也是在这春意盎然之时进士落第,想借这美妙春色一舒胸中郁闷之气。于是,他沿着杨柳堤岸幽幽曲径,持一精美折扇悠哉而来。有谁知道他是寻春偶遇还是刻意寻芳呢,反正他有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遇。此时的他必定是随着暗香盈盈、心情波动,猜想他一定被这眼前美景、美色所陶醉,那颗驿动的心早已心旷神怡了。如若不然,第二年在清明时节为什么他又踏春寻芳而来,之后又怎会发出重寻不遇的感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呢?我想那时,恐怕他连那美丽女子的芳名都无从知晓吧,更不要说是相约而来了。

  唉!这都是春风惹的祸!让这崔护独赏桃红,暗自伤神,抚锁追问,去何处觅得伊人踪影?无奈他只好长叹一声:“人面桃花,物是人非”后,《题都城南庄》便提笔在桃花影印的院墙之上:“去年今日,就在这门院中,那美丽的娇容和这艳丽的桃花互相映衬着,人和花一样的娇美,一样的艳丽,甚至人面更胜那桃花姿。可是如今,那美丽的身影无从寻觅,只剩下满树的桃花和从前一样笑对着春风!写毕,怏怏离去。这一走,他和他的诗就走过了悠悠岁月,穿越了时空,经历了华夏数千年,就这样一直来到了我的面前。哦!对了,他可不是来和我相会的。

  他倒是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失望、眷恋、感怀之情,写完之后他潇洒地把笔一仍,飞落桃花深处。此时,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仍竟惊惹一人,这满目桃红险些成为埋藏他美梦的荒冢。

  这真是“福兮祸所存,祸兮福所依”,世事难料,崔护也因此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妻子,并且为他仕途的一帆风顺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原来诗中的女子,自从和崔护有了一面之缘后,也是日夜盼望着和他再次相逢之日。那日回来之后看见墙上的诗,她忧心忡忡,郁郁寡欢。心想:“墙上诗犹在,人去小桃红。笔落园深处,恨归不逢时”。于是一病不起,日渐憔悴,茶不思饭不想竟好几天没有进食。就在她即将扑向死神的怀抱之时,崔护不失时机地出现了,把在生死之间游离的女子唤了回来,于是,这人世间又多了一场美满姻缘的喜剧。

  唉!这都是春风惹的祸!看来,是福肯定不是祸,是你的福永远都是你的,不是你的祸永远都不会属于你!

一句话的感悟
一句话的感悟

  十几年间,我在充满了“小桥流水人家”与高楼大厦的国度穿梭往来,就像看着一个母亲,渐渐在温柔中多出了一份庄严。

  当看见这段话的时候,一份感动在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犹如一阵微风拂过心泉,涟漪波动,久久不能平静。短短的一句话,饱含了笔者对母亲和家乡的无限深情和真切关爱,那一份赤诚之心淋漓其中,隐隐的还略显出一份自豪感。

  是啊,有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所以人人都把家乡比做自己的母亲:“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当漂泊暮年的老者回到故土,用浓浓未改的乡音,呼喊母亲时,这种场面不能不让人动容,不能不让人血液沸腾,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的辛酸,更道尽了浓浓乡愁亲情的伟大。”

  谁能理解“举头望明月”忧伤滑过脸颊时那凄楚的感伤,谁能感悟游子的一滴清泪落下的何止是思乡的惆怅,又有谁能体验到远行者“日渐归期难成行”的无奈与寂寥……所以,远离家乡的人儿怀念的总是母亲,梦里显现的情境总是家乡场景。

  我的母亲虽然谈不上美,但是母亲的美总是让我仰视;我的家乡虽然比不了江南,但是家乡的一草一木总是让我迷恋。

  母亲不在已有时日了,每次看见写母亲的文章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许多感慨;离开家乡也已多年了,读着描写家乡的文字总是不自觉地想起:我的家乡应该变化了,不应是我来时的模样了。

  唉!本来是想好好理解文中开头的那句话,一下子又冒出了如此的感受,“多情自古伤离别”吧!

  不知什么时候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