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不能等待-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良好心愿。想不到的是,舅母是个没有主见的农村妇女,她把姥姥的话告诉了娘家人,风波由此而起。
舅母的娘家人说,姥姥的建议是别有用心,是想赶走大媳妇,把房产和家里的土地份儿留给小儿子。没有主见的舅母信以为真,哭闹一场,婆媳之间的矛盾由此而生。性格刚烈的姥姥本是好心,竟然受到如此冤枉,老人家从此以后绝口不提舅舅与舅母团聚之事。
舅舅的一家由于无知、偏见和当时的户籍管理限制,永远地被分隔在两种生活方式中。舅舅常年在单身宿舍过着寂寞的生活,舅母带着五个孩子在农村劳作。几十年来,一家人相聚的时间不足一年。年近退休的舅舅在即将可以赋闲回乡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因心脏手术后照料失误,溘然而逝。
母亲这一代人,有姐妹三人,弟弟二人。妈妈心目中最给她争气的两个弟弟,都先她而去。小舅舅因肺结核而死,享年仅28岁。如今,让妈妈时常感叹过着分居生活的舅舅又撒手西去,怎不令妈妈痛心不已。
记得那是我春节回家探亲时,妈妈做好饭后,就坐在我的床头述说着舅舅的往事,眼泪随之落下。生平第一次,我见到了妈妈伤心的泪水。
此时此刻,妈妈面对荧屏上的往事流出的泪水又蕴涵着什么呢?是追忆?是惆怅?还是对已经无力回天的现实的痛楚?
当看见在重庆新居的厨房里做饭的照片时,她眼角的泪水一下子滑落下来……
妈妈的眼泪被保姆擦去,而我的泪水却泉涌般地流出。
“妈妈,儿子今后再也吃不到您做的可口饭菜了。我愿意为您做出美味佳肴,却不知道您还能吃到吗?”
妈妈无法感受的情谊
2007年4月26日 周四 晴 20℃ 大连 03:00H
4月25日,是我回大连守护妈妈的第五天。五天来,来自北京、重庆和大连的同事、同学、战友和朋友,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关心。往来的信息让人动容,充满了人间的真情。最令人感动的,是来自重庆的小路、学武和武科委托的朋友得知信息后,连夜到医院看望已经生命垂危、丧失意识的母亲。万慧让许煜专程从上海飞到大连看望母亲。小路深夜来到母亲的病榻前,一直守护到凌晨3点才离开。学武星夜到达即奔医院……
大家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让人真正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另一面:可怜天下孝母心。
孙院长说,母亲能把生命延续到今天,算是个“奇迹”。而我认为,挽留妈妈生命的是爱心和孝心。
让我最感动的是友情的真诚。金海、成沛、锡光、顺旗、树东、福平这样一些同学和战友,从某种意义上说胜过我这个儿子。德仁、长海两位兄长是妈妈的救命恩人,没有他们的关照,我是不能再为妈妈守护尽孝的。
母爱与孝心是一对人间真情的反馈机制,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伟大情怀。
妈妈,冥冥中也许您无法亲身体验和感受,但是,伟大的母性所造就的孝心足以感天动地,呼唤人间的真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无欢的团聚
2007年4月27日 周五 晴 19℃ 大连 08:00…24:00H
妈妈日思夜想的儿女们终于齐聚在她的病榻前了。从前围绕在她的膝下的子孙后代,从四面八方,甚至从地球的另一面纷纷赶来,大家都以最快的方式提前返回的日程。
我是调换了两次日程,放下手中的工作,买了仅有的头等舱星夜返回的。我的当务之急就是保证二妹燕萍和外甥刘韵从美国赶回以前维持妈妈的生命。当时的妈妈已处于生死一线间。各种生命的迹象都像黑暗中一支摇曳不定的烛光,旋即就会熄灭。
今天,一家三代人相聚在阳春三月的大连,恰是山花烂漫、春意盎然的季节。
坚持了一周的妈妈,终于等到了子孙们到齐的时刻。急切的呼唤,深情的抚摸,也难以让她完全恢复意识,但从她眼角流出的泪花里,我们读懂了她那无神的目光里的企盼和每一滴泪花的情感。
以往全家人的齐聚,是妈妈最高兴的事儿。家里最好吃的、她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端上桌,让这个吃让那个吃。似乎儿女们在外边吃不到似的。谁要说不吃,老太太就洗了、剥了或是切了端到面前,非让人吃上一口不可。只有这样,她才安心。
妈妈张罗着一桌子的饭菜,桌子上摆不下,也吃不了,常常是上顿吃不了下顿吃;下顿吃不了隔天吃。有时,连续几天都要端上剩菜,但新菜还在做。于是,妈妈往往是“自作自受”,剩下的饭菜都由她自己一口一口地消灭掉。
恰恰如此,舍不得浪费粮食的妈妈晚年居然发福了。心脑血管病也随之而来,并且愈演愈烈。
时至今日,面对齐聚而来的子女,妈妈再也不能起身操劳,只能无奈而痛苦地经受着医疗的折磨和儿女们痛苦泪水的浸透。
虽然妈妈卧倒病榻,昏迷无语,周身遍布着维系生命的管线,但这毕竟还是一个有妈妈的完整家庭。
母亲在一个家里,就像维系四方子女的核心,永远牵扯着远方儿女的心。否则,就不会有上亿的人口在春节期间大流动了。母亲,是这个人口大流动的原动力。没有了父母的一家人,只有血缘之情,而凝聚的力量就会淡化以至丧失。
这次全家人的相聚可能成为绝唱,而无续曲。但我从心底里祈望,妈妈能与我们长相守。即使她不能再为我们做任何事情,她仍然是我们家庭团圆的象征和凝聚的力量。
痛苦的守护
2007年4月28日 周六 晴 19℃ 大连 00:00…07:00H
从返回的那一天起,我已经连续一周整夜守护在妈妈的病榻旁。
七个夜晚,七段黑暗而痛苦的时光。
一生中,这是做儿子的我,第一次为母亲守夜。即使她在重庆住院检查和养病期间,生性坚强的妈妈从来不忍心打扰我的休息。她知道我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连续几天不休息。对于我这样的工作节奏,她总是显出内心的不安。每天清晨我下楼时,母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站在阳台上,注视着我从楼门口走到东边那段路,直到车开走后……
如今,生命垂危的母亲只能被病魔锁在病榻上。更可悲可叹的是,她既不能言语,又不能自主活动,全身连同四肢只能让人被动地挪来挪去。每次调换姿势时,需要三个人同时发力,用口号来协调动作和力量才能完成。
终日昏睡的妈妈,吃饭靠鼻饲,排泄靠导尿,呼吸靠输氧,输液靠埋针(静脉输流针),痰液靠负吸。妈妈的生命已经完全依赖于医疗的手段来维持了。
与机械无情的医疗手段相对的,是子女们用爱心与孝心筑起的生命防线。从开始护理妈妈的那天晚上起,我们就开始学习重症病人的护理技术。对于不能说话的妈妈,只能凭着细心的观察和体会来了解她的需要。俯身倾听呼吸的声音,就可以知道她的喉头是否有痰;看看她的嘴唇,就可以知道她的口腔是否干渴……每隔十分钟就给她稍微调换一下体位。为了让久卧病床的妈妈睡得舒服,我要先躺在床上体会一下什么姿势最舒服,再按照自己的感受,把妈妈的身体调整到最佳姿势,让妈妈在冥冥昏迷中也能体验人生的安逸。
在妈妈的护理中,最令人难以承受的是吸痰。粗大弯曲的大塑料管从嘴里直接插入喉头,又用一根细管探进去,左右来回地探吸。用负压的力量把痰吸出来。整个过程让接受吸痰的人和站在旁边的人都感到窒息。
试想,咽部的异物感是令人作呕的,但妈妈却要在四五分钟里不断忍受一根粗大的塑料弯管和一根坚硬吸管的反复刺激。已经无法自主活动的妈妈,在强烈的刺激下,全身剧烈地抽搐,似乎在垂死挣扎。每当看到这样的场面,我的眼泪和汗水就会不由自主地同时涌出……
为了保证长期卧床的妈妈不生褥疮和肢体肌肉不会萎缩,每隔10~20分钟,我们就重新调整一下她四肢的位置,并为她做一些肢体动作操。
昏迷不醒的妈妈的两个鼻孔分别被鼻饲管和输氧管占据着,鼻孔的堵塞迫使她改用嘴巴呼吸。由于半边面部瘫痪,嘴巴和舌头都不能正常活动。只有后缩着舌头,半开着嘴巴才能呼吸。常人是无法体会到那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护士告诉我,要给妈妈的嘴巴贴上浸水的纱布。这样可以减轻口腔和咽部的干燥。为了体验妈妈此时的痛苦,我模仿她的呼吸方式做了十几次,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可是,妈妈已经这样呼吸近20天了。那种痛苦该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最令人难以抑制泪水的是,妈妈在昏迷中用可以稍微活动的右手去触摸鼻饲管。她在潜意识中可能知道,这根插入鼻腔的管子尽管难以忍受,却维系着她的生命。她没有用力拉扯,而是慢慢地一寸一寸地摸索着胶管……那种可怜而无奈的容忍,却让人忍不住流出泪水,模糊了眼睛。
妈妈此时该是多么渴望能用鼻子呼吸,用嘴巴吃饭,而这些与生俱来的本能都被剥夺了。这是一种怎样生不如死的感受啊!
维系生命,有时是多么惨无人道!
但可以告慰的是,妈妈也许是世界上在临终以前受到最体贴、最细心和最周到的护理的病人。因为她是我自己的母亲!
。 想看书来
今夜无眠
2007年4月29日 周日 大连
这是在妈妈的病榻旁守护的第十个夜晚。
今夜,妈妈特别的安静,她安静地睡在那里一动不动,没有昨夜的兴奋和激动。
昨天夜里,她几乎整夜没睡,吃力地睁开无神的眼睛,寻找着她牵肠挂肚的外孙。
刘韵是昨天下午从美国洛杉矶赶回来探视姥姥的。今天的刘韵已是21岁的七尺男儿,年纪不大,但已留下一撮小胡子,显示出男子汉的气度。
刘韵从小和姥姥生活在一起。自从他去了美国,老人家的生活方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刘韵出国前,老人家会常常唠叨,让燕萍把孩子早点接走,免得她总担心,这个还不到两周岁就失去父亲的孩子受到委屈。然而,当刘韵这个让她付出了17年心血抚养成人的孩子离开后,老人原先既操心又受累的生活变得单调而寂寞。生活节奏改变了,老人的心态和精神世界也开始没落了。
她常说,你爷爷说得好,过日子就是过的人气。显而易见,妈妈的语气中流露出老人的惆怅和无奈。
母亲的四个子女和五个孙辈如今都去了生活和命运安排的地方,只有老伴俩固守在往日的生活圈子里。楼上楼下的老人逐年在减少,每次回家都能听到有老人去世的消息。左邻右舍的老人都非亡即瘫。同龄老人的先后故去肯定对妈妈是一种精神上的震动和心灵上的创伤。
从前的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设想一下妈妈的精神世界里有着怎样的心态和感受。今夜难得的宁静却让我的思绪活跃起来,让我进入了妈妈暮年的精神世界里。这时,我才感到无限的内疚和悔恨。
从前的我,以为第三代的单飞是对老人的解脱,把邻里家老人的故去当做身外之事。此时此刻,我才明白对于曾经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略了对老人精神世界的关心,仅仅自责是不够的。
暮年老朽,风烛残年,是每个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