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大师读心经 >

第2部分

大师读心经-第2部分

小说: 大师读心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参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如何是末后一句?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波罗】
  梵语,此翻“到彼岸”。
  迷者此岸,悟者彼岸。经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若迷本性,三业①昏暗,六根内盲,妄认四大、六根为己。此是众生颠倒,认贼为子,迷自本性,轮转生死,即在此岸。出壳入壳,辗转不觉。改头换面,长劫受苦,无有休息。若一人反真归源,穷理尽性,亲见本来面目,顿悟无生,便登彼岸。一得永得,一悟永悟,更不复生,轮回永息,生死永断,做一个物外闲人。任性逍遥,寂然快乐,名曰“极乐”。 。。

大颠禅师注心经——'唐'大颠禅师宝通述(2)
如何是极乐?
  除是我家亲弟子,谁人肯向里头行。
  【密多】
  梵语,此翻“极则”也。
  “密”者,和也;“多”者,诸法也。“密”之一字,喻于太虚,能包于万法,万法尽在太虚之内。众生一性放开,亦能包于太虚,太虚亦能合于种性。太虚为体,万法为用。太虚之中,森罗万象,情与无情,总在太虚之内。众生佛性,亦能包合于太虚。太虚之内,有八万四千恒河沙异类种性,俱不可说,尽在众生一性之内。一性喻于密,密能均和,和合为一;一性为密,种性为多,故曰“密多”。
  【心】
  “心”者,是众生之本源。一切诸法,同归于心。万法是心之异名,分为八万四千,广则无穷无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道:“众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
  又道:“现前一心,本具千法,举心动念,具大总持。”从上祖师,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五千四十八卷,八万四千法门,多种方便,皆从此个字流出。将须弥做笔,海水为墨,书这一个字,犹不能尽。人人尽有这一个字,所以不能自见,说亦不信,须是亲见,方能信也,唤做一字法门。众生不信“是心是佛”,佛有多种方便指众生见自本性,未能见者,须是一一分明指出。
  教中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须是亲见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须是亲见般若。
  夹山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须是亲见祖师意。
  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
  又道:“道在瓦砾,道在尿屎,道无乎不在。”
  又云:“唯一紧密身,一切尘中现。”
  又道:“见色便见心。”众生只见色,不见心。为何不见?只为识性昏暗,六根内盲,不觉不知。若能穷究,步步行行念兹在兹,磕着碰着,忽然亲见,名曰“见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须是左顾右盼,回头转脑。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处处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会,方得契如如。此性无形无相,于不见之上亲见,于亲见之上不见。离种种相,见自本性,是名“妙道”。
  二祖问达摩:“乞师安心?”达摩云:“将心来,我为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为汝安心竟。”二祖于此大悟,得无心之道。
  会么?若得心空皆及第,凡圣原来共一家。
  【经】
  “经”者,径也,是众生修行之径路。蓦直便行,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切忌当头,举心动念,便堕泥犁①。
  要识此经么?五千四十八卷,皆从此经出。岂不见,僧问云门:“如何是学人一卷经?”云门答曰:“举起甚分明。”又问:“僧念什么经?”僧云:“念《维摩经》。”云门云:“我不问你念《维摩经》!念的是什么?”若从这里会得,出息不涉万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这一卷经,人人本有,亘古亘今,只为众生不悟,所以信之不及。何也?此一卷经,流浪多劫,迷背此经。忽然有人,一言下顿悟,方信道:此经不从外得,自知从己流出,声声不绝。“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然虽如此是,不可依样画猫儿。何也?须亲见此经始得。
  【观自在菩萨】
  若信于此,但去静坐。坐令极静,举心动念,有一无位真人,常在赤肉团上,出出入入。这里亲见此菩萨,悠游自在。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一刹那间,周遍沙界。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于不见中亲见,于亲见中不见。若从这里见得观音菩萨,应物并随形,何曾欠少。起坐镇相随,同起复同倒。同欢同笑,同叫同闹。

大颠禅师注心经——'唐'大颠禅师宝通述(3)
会么?眼里闻声方始知。
  【行】
  “行”者,修行也。欲行千里,一步为初,看这一步从何而起。若知起处,便知生死之根源。
  古人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岂不见,石霜问石头:“举念不停时如何?”石头:“咄!云是谁举念?”石霜于此大悟。但如此体究,念念不离于当处。凡举心动念,语言、三昧,自观从何而出。
  古云:“何不自闻闻。”方信道,从佛口生,从佛口出。
  古云:“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宝公云:“未了之人,听一言。只如今,谁动口。”
  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谛观声声,从自己流出。念念不绝,十二时中,常读是经。叫佛一声应一声,本来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唤做返本还源。
  如何是源?水流源在海,月落不离天。
  【深】
  “深”者,彻骨彻髓处也。
  古云:“为道损之又损。”但去静坐,日夜反照,照尽髑髅,五蕴顿彻,丝毫不挂,如父母未生相似,烧了一般,贴体汗衫都脱却。反求诸己,廓然无我,自然到家。
  古云:“不是不归家,家贫归不得。”谷幽深远,无人能到。
  古云:“去年穷未是穷,今年穷始是穷。去年穷无卓锥之地,今年穷,锥也无。”若能如是,方知“无舌人能解语,无手人能行拳”。
  【般若】
  “般若”者,梵语“智慧”。
  大凡为人,须有智慧。若无智慧,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不信此语,外道聪明,无智慧。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当自坐观,生从何来,死从何往。若有人,发此一念,便能亲近知识,抉择生死之法。若不如此,但信此语:“世间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古云:“若一人反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若要明末后一着,但将《龙牙颂》仔细冷观。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的人。如此悟去,世间将不去,唯有一空身,是大安乐。
  会么?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
  【波罗】
  梵语,此翻“到彼岸”。
  迷者轮回转,悟者轮回恝。若要到彼岸,须是自生智慧。譬如渡河人,河深难得渡,须用桥道、船车、木排、竹筏多种方便,布置盛载,过此深河,前多种方便之物都无用处。见性悟道亦复如是。又譬如盲人求医,路远不能自行,须假人牵,兼手中有杖。无此二物,终不能到。既到医师处,为他点开眼目,便见光明,其杖与牵人,都无用处。顿悟涅槃正路,亦复如是。未得见性悟道,须用作福,福至心灵,须假坐禅行道,看读圣教,看话下语,一切顿悟。从前多种方便,有为之法,尽是闲家具,留与后人看。目开之人,渡河之者,来去自在,一过永远,一悟永悟,更不复迷。得兔忘睇,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做一个物外闲人,十二时中,诸圣鬼神,要见无由。一切圣贤觅踪迹,皆不可得。此是已到岸者。故云“波罗”。
  会么?及尽玄微妙,回程月下行。
  【蜜多】
  梵语“无极”,又云“究竟”。
  故“蜜”之一字,喻于太虚能包万法。譬如众药,其味不同,用蜜匀和,同归一味。诸佛性空,亦能充满于法界,包含一切。异类种性,会源归一。识得一,万事毕。如何是一?吾道以一贯之。
  洞山道:“二十年要打成一片不能。”得到这里,方知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回归一体,无佛可做,无众生可度,一体同观,故曰“蜜多”。

大颠禅师注心经——'唐'大颠禅师宝通述(4)
【时】
  “时”者,正见之时,一无可见。亦无过去、未来、现在,与虚空平等。上无攀仰,下绝已躬,圆顿之位,皆不可得,玄之又玄,等无有二,共归一时。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此五蕴因执色身有我,故长劫轮回。若就今生人身,依此修行,常自返照,照见五蕴净尽,清净本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四大五蕴,名字皆不可得。古人到此,名曰“蕴空法”。
  西天宾王问师子尊者曰:“在此做什么?”尊者答曰:“在此蕴空。”王问:“得蕴空法否?”尊者答曰:“已得蕴空法。”王曰:“求师头得否?”尊者答曰:“身非我有。岂况头乎!”
  僧问岑和尚:“二鼠侵藤,如何淘汰?”岑曰:“今时人须是隐身去。”僧云:“如何隐身?”答曰:“道者还见奴家么?”
  肇法师云:“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舍利弗见天女,问:“何不变却女身去?”天女答曰:“我十二年觅女身,了不可得。教我变个什么?”祖师到此田地,皆得蕴空之法。
  镜清和尚住院三年,本院土地,要见师颜不能得。
  弘觉和尚住庵,天厨常送食。及再参洞山后归庵,天神三日送饭到庵,不见庵主。庵主只在庵中,为甚未见?参!
  从上祖师皆得圆顿之法。这里一一透得荆棘过,万象之中独露身。为人自肯,乃方亲到这田地,自然休歇,自然放下,如红炉上一点雪。
  良久,云:会么?只见六龙争戏舞,谁知丹凤入云霄。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既堕生死界,再受轮回苦。
  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有身皆是苦。”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要无苦,直须返己自照,照尽髑髅本来清净,须是亲见本来面孔。
  要见本来面孔么?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
  会么?举头鹞子过新罗。
  【舍利子】
  “舍”者,离也。“利子”者,舍中之主也。
  四大五蕴,身如客店,主人暂住。主人既离,屋舍倒坏,利子常存。
  药山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又道,“大千俱坏,这个不坏。”
  还识这个么?独超三界外,更不恋娑婆①。
  【色不异空】
  以心观境,境上有空,见色便见空,心即是空。
  众生法性只在目前。应物显形,长者长形,短者短形。方者方空,圆者圆空,白者白空,黄者黄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远者远空,近者近空。反观自己,是色,色即是空,应现种种相。种种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宝公道:“有相身中无相身。”
  会么?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
  【空不异色】
  色与空一种,凡夫见两般。诸佛菩萨,常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三世诸佛、菩萨亦是空,二十八祖、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