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大师读心经 >

第11部分

大师读心经-第11部分

小说: 大师读心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说戒定慧三学,戒学教我们克制,要一切忍耐,这是修学的基础。功夫深一层即得定,定能伏烦恼,心中清净平等,但还是不究竟。总目标是般若智能,慧若开了,苦就灭了。佛说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定不能转,慧能转。般若智慧现前,能把无始劫来所有烦恼习气转化成大菩提。佛菩萨以此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无尽的智慧德能原来是由烦恼变化而来的,所以烦恼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与涅槃是一不是二。除苦除得这么圆满究竟,真实不虚。般若法门归结到一句万德洪名上,更显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能持名号之人。不仅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诸经称之三昧之王,实在这一句名号乃究竟圆满的大般若。在无寿经中可找到证据,世尊对弥陀之称赞,称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也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赞叹。如此乃能肯定弥陀名号是“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段经又是结显开密,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
  (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
  (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
  (三)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
  (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
  (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
  有如此许多意义在其中,故玄奘大师以存其音不翻其义为准则。密为深奥难言之义,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处,如果心地清净,正大光明,哪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义理深,非浅根人而能理解,故称为深密。因其为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对他说,不过有时也透露一点消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12)
经论中说到修持,劝大家读诵为教法之一。读诵时往往一面读诵,一面思维经中意趣,如是则心不得清净,思维想象研究探讨都落在第六意识,决定障碍了开悟的门径,很难成就三昧。自古以来解悟者多,证悟者少。证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实人可由读诵得到三昧,大开圆解。所以说,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中人以下习气很重的人,展开经本就会望文生义,此类根性的人读经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义,故不起分别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学的殊胜处。
  玄奘大师不翻密咒,我们也不必勉强解释。古大德亦有解释者,如前清灌顶法师在其楞严经批注中,对楞严咒有详别的解说,密咒变为显说,是否如法则不敢说,不过诸大德们仍以不解释为宜。许多经典,显说之后仍有密说,密说还是解说显说中要义,不过言辞简要,故又翻为总持。因此只要了解显说就够了,密是显之密,显是密之显。咒语最重要的音要正确,所以密宗非常重视大师口传。
  《心经》介绍到此地已圆满。佛希望一切众生快速圆成佛道,并不希望我们闻法之后,修三大阿僧祇劫,此并非佛之本愿。世间为父母者,希望儿女经历小、中、大学,研究所,博士班完成学业。也有父母希望儿女是天才儿童,不需要经历这求学历程,十三岁即得博士。佛菩萨对众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经历菩萨五十二个阶级,在一生中即能成佛。这种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神咒,不仅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内。所以它是第一神咒,第一个大总持法门。尽虚空,遍法界,无论什么根性众生,周到弥陀名号,没有一个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恶亦能得度。有人说佛既有如此大能,为什么不把世间苦难之人一齐度脱?答案是这些苦难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诲,不能依教奉行,与佛无缘,佛不能度无缘之人。这个念佛法门是给善根、福德、因缘均已成熟之人修的。无量寿经上说,睹阿阇王子等闻佛介绍西方净土,发愿将来成佛亦如阿弥陀佛。此念头在心里,但未说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诉大家,过去生中阿阇王子曾供养四百亿佛,听到此法只生欢喜心,而未发心求生净土。今天我们闻此法门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净土,比阿阇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缘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确实殊胜,一心一意求往生,这个福德太大了。一往生即顿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成就。佛号如非圆满秘密神咒,如何能令业报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期中,尽伏无量业障,往生佛国。
  佛教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者不少。民国以来一位是江味农居士,一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金刚经》,完成了一部《金刚经讲义》。《近代往生传》有他的小传。还有一位周止庵居士,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心经》,写成一部《般若心经诠注》,已印了许多版。这两部书对于法相名词的批注,至为详备。过去李炳南老师在大专佛学讲座,即采用《金刚经讲义》作教材。专心念佛,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实智慧。显说是叫我们开智慧,帮助灭烦恼障。
  密说是叫我们把分别、妄想放下,恢复清净心,灭罪除障,是大福德。在修学中最怕妄想、执著。《楞严经》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又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句佛号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现前。
  一九九四年四月记于美国西雅图市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1927年2月15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抗战时,求学于贵州国立第三中学;抗战胜利后,就读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9年赴台湾,服务于实践学社,公余之时研读经史古文,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成就也最为辉煌。
  净空法师曾任台北圆山临济寺书记,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南普陀佛学院教师,中国佛教会设计委员、弘法委员,东方佛教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松山寺大专佛学讲座讲师,中国内学院院长,中国文化学院教授,中国佛教会大专院校佛学讲座总主讲,天主教东亚精神生活研习所教授,华藏法施会会长,华藏精舍住持,华藏佛教图书馆导师,华藏净宗学会会长暨佛陀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美国达拉斯佛教会会长,新加坡净宗学会导师,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澳洲净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主席;并被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印尼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净空法师于海内外倡导促进成立“净宗学会”,提倡专修净业,专弘净宗。
   。 想看书来

【大师版权说明】
净空法师主张:放弃对一切人、事、物的占有和控制,学佛才算沾到边儿。所以他自己垂范,放弃对版权的占有和控制,并说:“我的所有弘法作品都不要版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民国'太虚法师
太虚法师主张人乘佛教为佛教的基础。他认为,处此科学发达时期,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遁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因此,依人乘行果,完善人格,进一步修习大乘菩萨行果的觉路。太虚法师的佛教人生观,换句话说,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太虚法师一生解行并进,著作等身。对于想要深入佛法妙理和修证的行者,或者是欲对佛学作深入研究的学者,太虚法师的著作都是非常珍贵的参考指引。
   txt小说上传分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1)
太虚法师述
  经者,本万古不磨之真理,发为永久不易之定论也。经是通名,般若波罗蜜多心是别名。
  般若,梵音,译曰智慧。但世智世慧,恒为不正的、虚妄的、染污的,而即心自性的佛智慧,离过绝非,为正当的、真实的、清净的,非汉语智慧二字之义所能赅,故仍名般若,以示拣别。
  吾人本心,圆明寂照,无非般若,祗以无始无明,虚妄习气,互相熏发,故见闻觉知悉流逸于现前六尘境界,执此虚妄之相,复生虚妄之想,以妄缘妄,辗转颠倒,恬不为怪。若能反观自省,销歇虚妄相想,观察此现前六尘境界中所有之森罗万象全是虚妄,妄原无体,其本体即如来藏心妙真如性。譬若大圆镜体,寂静明照,随缘现象不失其真,而物象之纷然杂陈者,虽非镜体而仍不离此镜体别有存在;般若智光,亦复如是。
  般若分三:一、文字般若,凡以名相而示者,如大地、山河、虚空、人物,其显发者皆本心之妙相是;二、观照般若,凡能明了而知者,如胜解、正定、善念、净信,其现起者皆本心之妙用是;三、实相般若,此离言绝虑,为人人本有真心之妙体。
  波罗蜜多,梵音,译曰到彼岸,或到究竟。彼岸之义,以吾人轮回于生死海中,从生死之此岸,达到不生不死──涅槃之彼岸也。究竟,有成就、圆满、永久之义,吾人在人间世,如谋衣、谋食、谋国家、谋社会,种种营求,无一可达究竟之目的,皆非究竟;到究竟者,一得永得,即达到彼岸之谓。就一时一事言,如吾人此时在此讲经,此一部经讲完时,亦得言究竟。
  心有数义:一、肉团心,凡人以心居一身之中,生命相关,血脉相系,遂以为此肉团心有了别作用,其误谬处不待烦言。二、虑知心,凡人思虑了知,必有所思所知之相,但其相若有若无、若起若灭、若往若来,皆是虚妄,无一真实;故真实之心并不在此。三、集起心,谓宇宙万有集积于中,遇缘而起者也。吾人往昔见闻之事物,今一忆及,能了了如在目前,正此心之作用。譬若大海波涛,一遇风缘随时涌起,然起灭无常,有无不定,亦非不生不灭常住真体。四、真实心,即本心真实之体,常住不变,平等周遍;凡虑知心之所虑所知,与集起心之所集所起之法,皆为本体显现之差别相。譬若大海水自性澄净,而一切洪涛细浪,无非海水之变现相用而已。
  般若波罗蜜多,合译曰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到究竟。世人之所见闻觉知者,皆非究竟,皆是此岸,以无明愚痴为之障碍故也。如梦境中颠倒错乱,皆睡眠昏迷之障碍,特在梦中不自觉知耳。此无明愚痴,蔽覆深厚,非借金刚般若之力不能破除,一旦以般若智打破无明,即渡生死流而到彼岸,所谓“般若波罗蜜多”也。人当沉沦生死苦海,不思出离,正如破篷滥船飘流大海不能自主,日在风涛险恶之中而偷安旦夕,试一猛省,当急回头!“人生一大梦耳!”此语亦熟闻之,凡所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