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0601-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之下,郭德纲在相声门内的第二次拜师就更加为人所知,这恐怕也与侯耀文的鼎鼎大名有关。很多曲艺迷中都听说过“侯耀文主动找郭德纲要收他为徒”的说法,但是郭德纲本人说:“不能那么说。不过侯先生当时很喜欢我倒是真的。”
郭德纲与侯耀文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3年。北京电视台组织的首届相声小品邀请赛上,郭德纲以一段一个小时写出来的《你好,北京》参赛并最终捧走“评委会特别奖”,给他捧哏的是相声演员石富宽的徒弟于谦,而侯耀文则是那场比赛的评委之一。那是侯耀文第一次见到这个青年相声演员,也是郭德纲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侯三爷”,但二人并没有交谈。二人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广州,一批相声演员参加电视台的某某庆典,郭德纲和侯耀文都在其中,侯耀文和相声演员刘季攒底。演出前,演员们在侯耀文住的酒店房间里聊天,侯耀文当面争赞了郭德纲:“好!”盯着郭德纲的眼睛说,“晚上演完没事儿上我房间来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11)
演出结束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郭德纲和同台演员于谦、刘洪沂、李立山一块去附近一家兰州拉面馆吃饭,吃喝完毕后回到酒店,碰上刘季,他跟郭德纲说:侯先生可还等着你呢!
郭德纲赶紧去到侯耀文的房间,侯先生在床上躺着,尚未入睡。二人玩笑几句,闲聊起来。身为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的侯耀文向郭德纲问起:愿意上我那工作去么?郭德纲表示有兴趣:“好事儿啊。”
这是二人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后来一次见面是因为CCTV…3的《周末喜相逢》节目录制节目,让侯耀华和侯耀文二人分别带领一群青年演员,分作两队。侯耀文带领着的是自己的几个徒弟,侯耀华带领的演员中就有郭德纲。编导安排的一个环节是两个领队都要跟另一方中的一个人表演一个节目,侯耀文就在半夜拨通了郭德纲的电话:咱爷儿俩使一个吧!郭德纲说:好啊,使什么呢?侯耀文说:你弄一个吧,你来逗,我来给你量。郭德纲赶紧说:别介,还是您来使,我给您量吧……
郭德纲很快整理出一个名叫《戏曲接龙》的段子,捧逗二人要以戏曲唱段字头咬字尾做接龙,写完之后,他将这个段子传给了侯耀文。
录像之前,侯耀文与郭德纲二人在中央电视台内一个花池子旁边对了三遍活。对完之后侯耀文还特地嘱咐郭德纲:你一会儿可别害怕不说话,胡说都行。郭德纲说:呵呵,您放心吧。回到录制现场,有人问郭德纲干什么去了,他回答说和侯三爷对活去了,众人都不相信——侯三爷从来都是不用对活的主儿,今儿个怎么跟你对活去了呢?
那段节目演得很成功,录完之后郭德纲跟侯先生道辛苦:爷们儿,给您搅合了……侯耀文说:不不不。然后拍拍郭德纲的肩膀,欲言又止,最后只说了“祖师爷赏饭”五个字。然后又说:“哪天上家里去吧!”
当天,侯耀文带领的一群徒弟统一穿件蓝条衬衣。郭德纲与侯耀文表演后,就有同行对他说:你也去要件那蓝条的衬衣去吧,你应该叩侯三爷……
录制的那期节目后来并没有在电视上播出,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侯、郭二人的师徒缘分。
没过多久,于谦去北京房山区录制节目,正巧侯耀文也带团在房山演出,便去侯耀文的后台串门,侯耀文提起,最近要收一个徒弟,叫作荆林野。于谦便提起:“德纲适合叩您啊,多好的事儿啊。”侯耀文问:“是吗?那他为什么不跟我说呢?”于谦回答:“许是不好意思吧,也没赶上节骨眼啊!”“那你给他打电话。”侯耀文当即说道。
电话接通,于谦把电话交给侯耀文,侯耀文对电话那头的郭德纲说:“德纲,问你点事儿啊,他们说你适合叩我,你愿意么?”郭德纲回答:“愿意啊……”“噢,那就这么定了吧。我最近要收一个徒弟,你跟他一块儿得了……”
2004年6月8日,郭德纲、荆林野向侯耀文拜师仪式在北京举行。郭德纲向侯耀文三鞠躬,成为侯耀文的弟子。拜师仪式上,侯耀文说道:“我必须要说的是:我希望相声队伍壮大,因为我们的这支队伍太弱小,我希望我们的队伍团结,因为我们的队伍太分散。所以我希望能够有新的血液、新的空气、新的人才,能够进入到我们队伍当中来。相声队伍,现在看来,并不十分乐观,因为大家现在所熟悉的,天天能看到的相声演员,已经都在四十多岁以上了,三十多岁的、二十多岁的,有出息的,像个样儿的,将来能成角儿的,真的是很难找……就郭德纲而言,三十岁出头,他会的传统相声可能会比我们一些现在的同志多得多,他的先天条件可能会比我们现在声名之下的一些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的条件还要好得多。所以,我希望有一个新人,我希望有一个将来对相声事业有用的人才,能够进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不光是因为今天我收了他,他作为我的徒弟。他就是拜给李耀文、拜给赵耀文,我都高兴。拜谁,我都觉得是我们相声队伍、我们相声界的一个值得庆幸的事情……”
而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郭德纲于谦天津专场演出之前,二人的师父侯耀文石富宽也一同发来了贺信:“……我们因率团正在外地演出,谨寄数语,聊表祝贺暨希望之心:辛劳而荣,勤奋则获,利人利己,何乐不为。”
因为你,我又开始听相声了
2005年11月下旬某日清晨,一辆从北三环开往首都机场附近的某外企班车上,车内的广播里正播放着郭德纲的单口相声《丑娘娘》,班车快开到公司门口时,车上的员工集体要求班车司机开慢一点:等这段说完了……
2005年11月19日,四十多岁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听说我是要去天桥乐茶园听郭德纲的相声,主动攀谈起来:“郭德纲不错啊,我天天儿在广播里听……现在都知道有一郭德纲……别人的没意思,就他能侃,他跟别人不太一样……我最近老拉不着座儿,不敢歇着,等我缓缓我也去他那茶馆里听听去……”
郭德纲于谦天津相声专场演出散场时,一位三十几岁的天津观众从我身边走过,一边用地道的天津话向他旁边的同伴说:这才叫相声……
2004年下半年,一个多年喜欢相声的朋友跟我说:以前我听相声都是往回听,到处去找别人发掘出来的老唱片、老录音,觉得只有那些老唱片里才有现在已经听不到的炉火纯青的好相声,可自打有了郭德纲,终于能有新的好相声可以听了。这太不一样了,老相声是越听越少的,新相声是越听越多。得谢谢郭德纲,否则我们这些曲艺迷就都成了考古的了……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12)
而2005年10月29日下午,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曲艺观众在天桥乐茶园内向采访他的记者说道:“我从小在天桥听‘撂地’的相声,后来多少年不听了,没意思。可去年在湖广会馆听了一回郭德纲,当时我就想:相声出了个人才啊……我现在离不开这个相声大会……非常盼望你们支持他一把,这孩子真不容易……”这位老先生在北京相声大会网站()的论坛中的ID叫作“老天桥老同志”。在这个开办半年来已经有一千三百多人注册的论坛里,曾经出现过的另外一个ID或许更能代表众多观众、听众的感受,这位网友的ID叫作“因为你,我又开始听相声了”。
而对于现在郭德纲的相声搭档于谦,这句话应该改作“因为你,我又开始说相声了。”
于谦在2003年认识郭德纲,并在之后不久开始与他合作,直到2005年1月张文顺先生因为健康原因不能继续在北京相声大会的常规演出,于谦便开始作起了郭德纲的固定搭档。他虽然从十二岁时就考入北京市曲艺团“团带班”学相声,而且1985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曲艺团工作,却有十几年不登台表演相声,那段时间里他忙于电视剧、小品表演,还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了几年书,直到与郭德纲的合作,才把他的工作重心又拉回了相声圈——从“亲近相声”、“远离相声”,再到如今的“回到相声”,于谦说,是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心目当中的相声。相声,就该是这样的。如果不是郭德纲,我不会回到相声,要是现在郭德纲说他不干了,我也就不干相声了,回去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在于谦看来,郭德纲的相声得益于“他对传统相声的理解要比一些人更深一些,他对相声的追求、努力、付出的辛苦也要比别人更多一些;他的天赋要比别人更多一些。因此他才能‘底蕴深厚,长使长新’。”
同样,张文顺先生自1998年开始和郭德纲合作,问其原因,他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人太少了,这么喜欢相声的人太少了。最可贵的是他下心,他的脑子都用在相声里,而且他天赋好,嘴上的功夫也好。”和很多资深相声迷和相声演员一样,张先生很推崇相声前辈高德明,他觉得郭德纲的平哏和高德明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他相信郭德纲“到四十岁时,他会了不得的。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他会对中国相声有大的震动。我是赶不上了,你们一定能看得到。”谈到其他的相声演员时,他的评价是他们绝大部分“连会都不会”——很显然,他对未来相声发展的全部信心,基本上都来自于这个叫郭德纲的小晚辈。
与张先生不约而同的是,德云社另一位文字辈的邢文昭先生评价郭德纲时,也首先从郭德纲的“爱相声”说起:“他确实太爱相声了,是个人才。爱相声的人不少,但是他已经是‘痴’了。而且,说句欺祖的话,他是空前的,甚至是绝后的。我不是捧他。张寿臣张先生不能唱,宝字辈儿的侯宝林主要是柳活儿,‘说’上不行,刘宝瑞刘先生是一句唱不了,马三立也不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小蘑菇,但是是哑嗓,也不全面,高德明以平哏为主,苏文茂也不能正式唱——你看这些大家,哪个能跟他比?他的说学逗唱很全面。而且你看他拿起鸳鸯板,和起弦来,能唱好多曲种啊——像这么全面的人才,没出过,以后可能也不会有了……”
《开心茶馆》主持人大鹏从郭德纲身上看到的是“大师范儿”:“一位成熟艺术家的气魄已经开始显露了。”这与张文顺先生1995年第一次在北京看见郭德纲在茶园里的表演的感觉——“一看就是角儿”,颇有些共通之处。他第三次去华声天桥看演出,郭德纲的一段《西征梦》才使他“真正折服”。从小听相声,当时已经当了一年相声节目主持人的他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段子能让我从头笑到尾的。”在他看来,郭德纲一是基本功扎实,一般演员只要在“说学逗唱”中能有一方面出色,就能立起来了,但郭德纲却能将四门都掌握到相当不错的水平,这在当今相声演员中是无人能比的;二是他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很灵活的创新,把新的东西揉进去;三是郭德纲的台风自如,他“放得开,尤其在‘使相儿’这一点上”。
更有说服力的应该是2005年11月针对郭德纲和北京德云社的观众所作的两次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
第一次问卷调查是于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