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茶酒共和国 >

第17部分

茶酒共和国-第17部分

小说: 茶酒共和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脚底下松枫榉的枝丫空格,闪出涧水的声音。这条山涧,该不会流过华兹华斯用诗写活的天磴寺,汇合大小渔人两座瀑布,入海?
  茶杯里忽然出现诗——晨光金色的倒影,漩涡放大,幻成追忆的大海。啊,外国诗里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有“茶”字,好和“大海”押韵?威尼斯那么浓的运河波光侵蚀老石头门墙,人为什么不懂喝茶,去冲淡马可波罗从蒙古的燕京学回来的炸酱面大蒜味?希腊这西方文化的源泉,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懂喝茶?峨玛迦牙《鲁拜集》最后,静坐冥想七十二日夜,仍然一无依傍,“一杯好过百家争鸣,一啜欣逢中国盛世”;这样景仰中国,为什么不会喝茶?
  从前小时候,从潼川回峨嵋的路上,父亲骑马,半路歇在道旁,支起茶箱休息。热茶羼著水田泥稻味、水牛味、熟橘柑树叶味,加上茅屋的柴火味。记得到了大佛寺乌尤寺,坐在殿廊休息,尼姑捧着茶盘,口里用四川话念道“阿弥陀佛……滤州豆酥……”。我一直记得。还有抬我们上福州鼓岭的女轿夫,头上簪着三把刀,茶色的皮肤,健步如飞。诗里为什么没有写过这类茶色的美人呢?
  我在日本在茶道世家做过客。印度多茶园,唐代翻译梵文经,把荼和茶含含糊糊用在薰酒迎神的郁金香和藏红花(Kunkuma)、姜黄、麝香、蔷薇之类,笼统译作茶矩磨,有时写作荼矩磨。这件小事,在我是最大一个诗意——我所懂得的诗意,只是一只鸟从一棵大树飞到另一棵大树,等我发觉,早已杳然,我闻声不见影,但是心里追想鸟飞的形影,还痴想飞上乔木的感觉,这就是诗。
  晨光中空山饮茶,神思已经飞过几片大洋。茶矩磨为什么和周礼祭神的郁鬯完全一样呢?周礼郁鬯为什么和上古希腊祭神酒同名Keon(读如羌)?又和梵文喜神酒Kunkuma几乎同名呢?出乎意外,已够诗意,真够诗意必要伤心而说不出“哀以思”。我死也反对印度在中国和希腊文化交流上起媒介作用。我坚持蒲公英式花粉散布,马克波罗炸酱面式跳跃传递。而这里却出现火炬接力式交流。焉得不伤心。
  最伤心诗意被现实戳破。我在英国住下,这里之讲究吃茶,唯有中国能相比。日本印度苏联都稳退,以酒代茶去了。英国人起床一杯茶,通利一下,吃早茶,两小时后休息喝茶,两小时后午餐,下午三点到五点又喝茶休息。乡下家庭和大小旅馆,茶具很考究,茶车、茶盘、茶壶、壶套、茶碟、茶杯、水壶、奶盂、糖盂、茶漏斗、刀叉、匙粒际且疟邸⒙槊婷薨隆2杼衲揪埃旎ㄎ男幼髁骸G嶙们赤ǎ媸掣獗蚣行拿姘Q蝗肝奚=衲晁脑掠⒐簧幌旖怪泄善鞑途呓冢柚粞劭炊舷摇
  诗史诗史,想到这里,诗境转入史境。英国饮茶风度可以说上追唐宋。陆羽《茶经》出而唐人饮茶渐成风。蔡襄写《茶录》,而道家茶道流风直流传到今天海外潮汕客家茶室。英国史上,以茶税原因坐失美洲大陆,因鸦片而得香港,演成今天宋辽议和划雄州为“两输地”局面。茶税、鸦片都不好意思写入正史,也就不好入诗。香港还我本来身,原是广东海岸香州海外一小岛。百年一变,海市蜃褛真实现,成为海上敦煌!
  茶友中国,茶风也不弱。美国近邻的中南美小国,人民始终贫穷,长期沦于苛政。苏联的东欧附庸和亚非与国,也是。唯独中国往来通商的四邻个个繁荣。仅仅香港茶厅饮食业,在欧洲美洲东南亚大城小镇开拓的宋城唐人街,数目规模已超过从前外国的租界十几倍。香港人的族谱,不少南北朝唐宋血缘,祖先会鲜卑语突厥语和各地方言的很多,今天他们在海外语言文化适应力之强,远超过外国人之上。这也是诗史、奇迹。中国强,不侵略,供养全世界茶饭。
  饮茶勿谈国事。我想,应该有人动手写一部茶谱茶史的时候到了。我喝过四川茶、福建茶、江西茶、浙江茶,什么毛尖、雨前、六安爪片、龙井、云南沱茶、潮州茶、日本御苑清菜、苏联铜炉煨茶、蒙古奶茶。还主持过大批湖南安化茶砖运到青海新疆的事。茶的品种还多得很。西方人爱甜茶和奶,我国清茶先苦后甘。中国饮量,国大,量大;英日小岛,国小,量小。英国这里,茶叶交易所规模极大,样品几千种。开会,衣冠俨然,像枢密会议,厅堂全部紫檀镶装。亚非两洲运茶来的茶箱,一尺八寸长宽,一尺四寸高,木料很好,市面到处有售,一镑半一只,卖给人作书箱什物箱。中英两国有同好,喝茶,应该有大宗茶交易,但英国茶市由印度锡兰占去。中东回教国家也如此。祁门红茶已成绝响。目前戒烟忌酒风尚盛行,正是在海外开设茶居机会!
  中国茶史从何时开始?说法很乱。我看,茶不会早于唐代。以前都是药草茶,像神曲、五式茶、乌头茶、人参茶之类,叫做荼。嵇康说酒肉伤内脏,但是没有想到喝茶。魏晋清谈而没有茶,很可惜;提到的琼蕊玉英紫芝,不知是那些药草茶。
  早茶时,邮差上门,信件中有北京寄来《农桑辑要校注》一本,其中有种茶法。作者石声汉。《农桑辑要》七卷,元世祖朝司农司撰以颁行。《元文类》收蔡文渊序。焦竑《经籍志》与钱曾《读书敏求记》皆云七卷。《永乐大典》作二卷,非有残缺,盖修书时并合之。
  书里根据北京图书馆藏我外祖父傅增湘手校本,及手录卢文弨据元刻本对勘校记的武英殿本。现在北京农业出版社《农桑辑要校注》的作者石声汉先生,在校注后记提到窝阔台汗(元太宗)不听蒙古将帅将长城内农地改为牧场的主张,采纳耶律楚材的意见,重农以裕税收。忽必烈汗(世祖)至元十年秋天刻成《农桑辑要》分发给各省劝农官。
  元代收农田改农社,设农官督导,效果如何?饮茶翻书,忽然在元人姚燧《牧庵集》卷九《学稼亭记》,映入眼帘一段话:
  “言不可执一。求其学者,由之,不可执一。居者,官使然也。且官以农为名,而曰,吾学稼之,是羞教督之不先也,艺树之不勤也,铚获之失有秋也,使千耦之夫环视其授法。如此,旷怠而窳!”
  再翻阅下去,卷七,《南平楼记》,记忽必烈攻襄阳,先在邓县强征农民两万人集体耕种,“夜火鼓之千里,画万耦其耘耕”。集聚大量粮草之后,进围襄阳六年,才攻下。前天早茶时,收到牛津大学博德琳图书馆寄来为我影印的Edward Gibbon拉丁文法文笺证集散页,有一页(vol。Ⅲ,)论乌古斯汗,说蒙古人“随便强制推行法令,凭少年血气征略,破毁城乡,蒙昧无知,不知外国情形(et peu chargeies d'idees etrangerees)。”
  应该读《辍耕录》有一则记画师“王思善采绘法,茶褐,用土黄为主,入漆绿烟墨槐花合”。作者陶宗仪,元末明初一位避兵逃难、耕田下苦的文人。序里说他“时时辍耕休于树荫,遇有肯綮,摘叶书之。盖十载而后成书云,凡三十卷”,于元代法令制度书画文艺记录颇详。为治元史元曲重要参者资料。
  陈援庵先生考据宋末遗民寄命道教寺观的史料,极详备。我在元代姚燧《牧庵集》卷九又多发现一则,见《太平宫新庄记》。此处“宫”指道教寺观:“其道有三:曰货取,曰施入,曰力作……力作者,创茶磨四所,凡42盘于德化庄,曰义兴。又垦田二千,肇为五庵。宫之前三曰东西太平与紫元。宫之后二曰涌翠,谷峰。其始皆菅茅枞。众所薪牧之囿,皆募人钱镈。铚斧而出高蒔。松杉柏茗皆摘实授子,畦而苗之,移置其地下……久者方五年,近者一岁,而木之布列冈阜,新者虽没草间,而生意茁然。久者已离立如人,将数万本。”
  文中举出附近茶磨所在地有:石门,启石、锦溪、石塘、龙冈、龙溪、兴国、大冶、德化、翠麓、元山、万安、福兴、永兴、蕲县、德安等,在江西福建境内。
  采茶焙茶的方法,宋代丁谓有茶图,专说明采制。上篇论茶,下篇论其器。种茶之法,《四时类要》说:
  “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承之,穰草盖。不尔即冻,不生。至二月中,出,种之。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斸,着粪和土。每阬中,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时,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浇拥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坂。若于平地,即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收茶。”
  品茶读书,不觉日上高林,该吃早点时候。从山坡石桌起身回房,余意未尽。嵇康《琴赋》说,饮酒乱性,不宜听琴。我想去一间广东大茶厅,趁茶客满堂熙熙攘攘的时候,用录音机录下一部《饮茶交响乐大曲》。第一乐章入座唤点心;第二乐章杯盘叠错,牙筷起落;第三乐章大快栆玫母咛福坏谒睦终律鹞萃撸窳⒉Z。题名《新广陵散》,吽然宏朗,如千佛洞大寺大殿大众梵呗念经。证明嵇康食补养气之论,并和英国人饮茶的岑寂幽独作一对比。
  1985夏伦敦西郊墨玉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