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长篇纪实文学)完整版-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等令人尴尬难堪的事通过他频频曝光,使其名利俱损。2006年6月初,记者通过有关渠道又了解到:2003年8月,华阴洪灾后,中央发改委给灾区拨出5906万元灾后重建款,其中,4700多万元灾后重建款滞留陕西省府达两年零9个月。前不久,中央发改委决定冻结此款,并责令陕西发改委酬款700万,华阴市政府酬款500万解决“03洪灾”的遗留问题……
国务院的安置文件及返迁人数的压缩
李万明的举报因三门峡水库而起。
沿陇海铁路从渭南向东行335公里是三门峡大坝。在这段路上,分布于陕西、河南、山西的100多万亩土地原本是三门峡库区——1955年,国家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按设计,100万亩库区80%的面积都在陕西省渭南市所辖的大荔、华阴、潼关等县境内。当年,为了支援新中国的第一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28。7 万移民毅然舍弃世代耕耘的膏腴良田,远迁宁夏、渭北等不毛之地。如今,渭南市的移民总数已繁衍至50万人。
三门峡水库由原苏联专家设计。因设计脱离黄河实际,建成仅运用两年便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使渭河、洛河的入黄口形成了5米高的拦门沙,水库几近报废。为此,周恩来总理召集国内200多位水利专家进行“会诊”后,决定水库不再蓄水,实行“径流发电”(即来多少水,发多少电)。
不再蓄水的三门峡水库使陕西境内的80万亩良田重新露出水面,泥泞中芦苇疯长,荒草萋萋,草丛间出没的生灵在这片乐园里寻找着昔日那些美好与苍凉的记忆。
党中央十分关心当年远迁他乡如今依然生存艰难的移民,198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中记载:“三门峡库区移民中有15万人生产、生活很困难,需要返回库区安置。”为此,中央决定从军队和地方农场划拨30万亩土地安置这15万移民返库定居。同时成立了渭南地区移民工作办公室(后改为渭南市移民局),开展移民返迁安置工作。郑博就是此时走马上任为该移民办主任的。
采访时,记者在那本脱稿于1992年的《渭南市移民志》上看到:中央《纪要》下发后,渭南移民办从部队和地方农场接收土地 31。2万亩,从1985年6月至1990年底,共安置返迁移民17633户,73965人(其中包括通过非法渠道进库安置的假移民约5000人),还未达到《纪要》所规定返迁15万人的50%。
这组与中央安置计划相距甚远的数字当然不能也从未公开过——在对外宣传以及给省里和中央的汇报中,进库安置的移民总数一直被渭南官方说成12万人,比实际进库安置人数超报4。6万多人。李万明告诉记者:在安置移民时,郑博等人擅自采取“严格控制、尽量压缩返迁移民”的政策,致使实际返迁人数与中央要求返迁人数的差距十分悬殊。当时,我在库区安置科具体负责返库移民的统计报表工作,当我将汇总结果报告给郑博时,他一再指示:“这个汇总结果一定要严加保密,绝不能透露给任何人,否则会出大乱子。”此后,他们就一直把返库移民上报为12万人。1993年,我把真实安置人数向中央举报后,郑博等人又将安置移民总数说成是“近10万人”。
李万明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很多文字材料中得到了应证:1992年1月,渭南移民办在给省移民办的一份汇报材料中称:“经各方面共同努力,渭南已成功安置移民 12万余人。”事隔7年,这一数字却悄然发生变化,在1999年3月一篇题为《走开发性移民道路》的文章中,郑博向媒体宣称:“十万移民返库平稳有序……”
对库区的具体安置人数,在记者采访之初,郑博仍强调“安置了12万人”。但当记者问及为什么《移民志》上是73965人时,郑博思考良久又纠正说,当时我们的确下达了12万的指标,但实际没安置那么多。记者追问为什么要按12万而不按15万下指标时,郑博似乎明白了记者的意图,干脆承认:行署考虑人多了不好安置。记者问,改变安置人数是谁批准的?郑博回答:未经国务院批准,也未如实报告国务院,是我们报经行署同意决定的,这个数字省移民办也知道。“没有12 万移民为什么要上报12万?”郑博坦言:为了在中央争取更多的移民资金。
此后,渭南的确争取到了不少资金——中央有关部门仍按15万人给予拨款、分物和划拨土地。接着,渭南移民办经市府、省府、水利部,又先后向国务院呈报了《移民安置补充规划报告》、《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遗留问题近中期规划报告》、《移民遗留问题处理2002…2007六年规划报告》以及其它各类名目的项目索款报告计30多亿。其中大部分报告经国务院“同意”或“原则同意”后,便由中央财政逐年逐项向该移民办付诸拨款。同时,渭南移民办还向地处河南郑州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多次索要了大量的移民防汛经费、器材及小车等。于是,渭南移民办成了当地“钱多地多、家大业大”的“款爷”,这种富有给日后一些人随意将移民资金外借、随意处置富余土地等侵害移民利益的行为留下了偌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也为库区的稳定不断制造着祸患与麻烦。
“富余土地”留下的后患
渭南有关方面 “压缩”掉一半多的返迁安置人口,最明显的“效益”之一是从中“省”出了大量土地——按规定,每个返迁移民分得了2亩土地,73965个移民只占用了中央划拨31。2万亩土地中的14。79万余亩;而除道路、学校、医院等公益用地外下余的10万余亩土地则成了渭南库区各级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的“富余土地”。
这些富余土地也给渭南留下了不少的后患。1992年8月,渭南地区行署曾以“渭署发(1992)104号”文件对这10多万亩富余土地的“使用原则”规定:这部分土地“不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占,不得安置非移民进库占用这部分土地,不得划给库边村组或其他单位”。但一些知情者说,富余土地的使用 “目的”和“原则”从渭南地区行署的文件发出的那天起就打了折扣,破坏这个文件执行的恰巧是这个文件的制定者。
1985 年8月17日,在国务院“三门峡库区调整土地工作小组”的协调下,解放军总后勤部与陕西省政府在西安签定了《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部队农场划交地方十万亩土地问题的协议》。在向渭南移民办移交土地的文件和统计表上,记者看到,该《协议》的“附表1”中明确标示:部队划交给渭南移民办的十万亩土地包括 84565部队农场移交的970亩土地。但这970亩由部队移交给移民办的土地却一天也没有真正属于过移民——从部队移交的那天起,它便易主他人,只像一个香味四溢的画饼挂在移民办接收土地的账册上——采访时,记者曾数次听到人们这样讲述这970亩土地的来龙去脉:1986年,部队农场将这970亩土地移交给渭南移民办后,郑博与原渭南行署某领导未报经省政府和国务院“调整土地工作小组”批准,便擅自将这970亩土地赠送给了他曾工作过的市民政局。为此,1986至1988年,民政局每年春节前都要宰杀两头大肥猪作为年货送给渭南移民办。20年来,市民政局对970亩土地并未亲自耕种,而是以每亩 250元左右(目前达到每亩400至600元)的价格长期租赁承包给外地农民,每年收入约25万元,累计收入500万元以上。这本应属于移民的利益却成为一种“礼物”被白白送人。
原渭南移民办主任郑博对此事另有说法。他告诉记者:这970亩土地市民政局一直想要,给我和市里讲过多次,后来,某副专员说,算了,把那几百亩土地交给民政局。又过了一段时间,某副专员告诉我,常委会已研究了,那970亩划给民政局。此后,这部分土地就划给市民政局了。记者问,这970亩土地是部队移交10 万亩中的一部分,渭南行署的“渭署发(1992)104号”文件也确定,富余土地的使用目的是“保护整个移民的经济利益,扶持移民发展生产,积聚库区移民经济开发基金”,行署把这么多土地划给民政局是不是同104号文件有冲突,他们这样做的政策依据是什么?郑博说,不知道。记者又问,能看看市委常委会的会议纪要或市里的通知吗?过了很久,郑博才喃喃地说,我也没有看到过市里的会议纪要和通知。“那你凭什么给民政局划地?”郑博答道:凭某副专员的话。
渭南市随意处置富余土地的情况较为普遍,在该市管辖下的大荔县,有近万亩富余土地被某河道管理站和周遍村非移民占用。渭南市“渭政发(1999)51号”文件规定,发包富余土地坚持“移民优先”原则,提倡“户均小额承包”,承包期一般一年,最多三年。但大荔县平民乡却把2800亩富余土地出租给外地某公司。在华阴采访时,北社乡很多移民告诉记者,市里的富余土地被外地的一些公司成千上万亩承包去种苜蓿,移民却很难承包到土地。在该乡东联村,有数百人无口粮田,而一劳释人员却以非法的手段强包土地600余亩达12年之久,移民多次上访至今仍未得到解决……
在渭南市,富余土地带给移民的怨气远远不止这些。渭南市府的“渭政发(1999)51号”文件指出:富余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的相当严重。一是非移民和国家机关干部大量承包或变相承包库区预留土地比较普遍(据郑博讲,大荔县某乡长一个人就包了四千多亩);二是以地谋私,优亲厚友,转手倒包,加价转包,从中谋利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承包合同不规范……
51号文件指出:上述问题,已成为影响库区移民稳定的突出问题。陕西的人大代表也在去年的人代会期间指出:土地已是影响三门峡库区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富余土地还引发了非移民用金钱开道进入库区等腐败现象。郑博证实,的确有非移民花钱进库的情况,但具体数字记不清楚。记者通过在三门峡库区内近一个星期的走访统计,估计假移民非法进库安置的人数不会少于5000人左右。大荔县的仁兴村、雨林二村,华阴市的孙庄村、演家、庆华及西渭北等村,假移民犹为严重。在华阴市高家村,不到半小时,记者便统计到5家20余个假移民。这些假移民分别来自陕南洛南县、黄龙县和陕北绥德县及内蒙古自治区某旗。这些人原所在地的户口没有销,又在库区上了新户口。他们中,除少数人有关系外,大部分都是以非法手段得以安置的。记者问华阴市高家村一姓王的非移民是怎样进来的,王某说, “花钱进来的呗。”“花了多少钱?都花在哪些地方了?”王某诡秘地一笑,再也不肯答话。
举报风波
据李万明讲,他对渭南市及中央、陕西移民部门的举报是1992年开始的,到目前为止,举报的问题共43个,“涉及多方面的腐败问题”。而在1997年前,他举报的问题只有20个,主要集中在移民资金的借出和投资造成的损失等方面。那时,他对自己举报的问题的定性是渭南移民办对移民资金“乱花滥用”。
他说,举报之初,我先将举报信分别送给我局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及省移民办领导,并告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