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与"鬼"为邻 >

第16部分

与"鬼"为邻-第16部分

小说: 与"鬼"为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事也能更积极一些不是?
  谁知道,这条要求下达后,却好像比要求把男女澡堂子合起来还不好执行。开会时听了这条要求,公司内的日本员工,除了“哈伊”以外没什么表示。后来想起来,当时日方员工们大多表情哀婉,情绪很不对头。
  巴赫反复询问——“大家对此还有什么疑问?”却是如泥牛入海,无人答腔。
  既然这样,巴赫耸耸肩膀,看来日本人就是这个习惯,对好事也不作出热烈表示的。
  实际上他的理解满拧——日本人的习惯是绝不给上司当面提反对意见,所以日本开会“大家对此还有什么疑问?”99%和“散会”是同义词。
  第二天上班一看,还都是蓝色灰色黑色蚂蚁。
  巴赫奇怪了,是不是我说的他们没搞明白呢?于是给大家发电邮,重申政策。

“接收大员”遇到的难题(3)
第三天再看,依然是蓝色灰色黑色蚂蚁,只不过日本员工一致地把领带摘了。
  于是巴赫再发电邮给大家,好心好意地解释——Casual不是穿西服不打领带的意思,是大家可以穿各种休闲的衣服,比如牛仔啦,T恤啦,夹克啦。
  第四天,日本员工终于穿得多种多样地来上班了,不过……那表情绝对和“自由”“舒服”搭不上界,反而显得士气低落,连来公司谈业务的客户,都少了很多。
  巴赫这两天也觉得气氛有点儿不对,正准备问问呢。
  调查结果证明,正是这个想让大家舒服自由一点儿的指令惹了祸,引发了日方员工的强烈反弹。弄明白这件事,萨不由得感叹,让日本人脱西服,这感觉怎么跟逼着和尚吃狗肉一样呢?
  “老虎队”把结果通知接收小组,巴赫这边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些委屈,问我们:你们看得明白这个报告么?日本人就这样喜欢穿西服?难道他们不知道比尔·盖茨在他们公司里面也是Casual么?说完气哼哼带着大家去找“老虎队”的组长谈话去了。
  哎,你不懂日本的文化啊。“老虎队”的组长,这位在日本干了多年的老大听完巴赫的话说。于是给巴赫上了一堂日本的服装艺术课。您老兄久在美国不知道啊,日本是个等级分明的国家,能不能穿西装反映的是工作属于白领还是蓝领,无论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公司职员,都以穿西装,头发理成“三七头”(头顶分缝左边头发30%,右边70%)为标准装束。但如果是地位和收入都比较低的售货员,产业工人等等,就不必如此穿着了,用咱们话说,Casual。这家日本公司的员工都属于白领,你让他们不穿西服改穿便服,日本人不以为你是要让他舒服自由,反而认为你是要降低他们的地位了,当然要抗议了。同样,在接待业务伙伴的时候,穿便服也让日方人员感到自己地位比对方低,有些丢人。这就是日本员工都反对这项“德政”的原因。调查的时候,甚至有日本员工带了些悲怆地讲,为了表示公司易主之后一切正常,他现在都是出门的时候穿西服打领带,到了公司找厕所换成便装,下班的时候再换回来,就是为了让家里人觉得放心。
  这回轮到巴赫把大下巴砸到桌面上了。
  巴赫召集全体员工开会,一面检讨自己没有灵活适应当地文化,一面再次顽强地介绍在办公室穿便服的好处,坚执这是国际大公司的时髦风格。
  说了半个钟头,看看日方员工,又是除了“哈伊”以外没什么表示。也许巴赫是把他们都说通了,但这种日本式的暧昧让巴赫大有“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之感,思前想后,终于决定还是不冒险。
  第二天,公司向所有员工发布邮件,宣布——着装的指令已经发出,不能变更。——嘿,这巴赫还真轴啊。但是——补充了一句——如果您愿意,也可以把西服作为休闲装的一种来穿。
  于是皆大欢喜,第二天,公司又恢复了黑色,蓝色,灰色蚂蚁的热闹场面,蚂蚁们看起来个个精神活泼。
  这件事过去,我才开始注意一下日本人的穿着,说来有趣,这一注意,就发现他们所爱的不仅是西服,天下最喜欢穿制式服装的大概也就是日本人了。无论是铁路的乘务员还是指挥交通的保安,日本人只要一穿上制服就会两眼发亮,自信十足。仿佛制服代表着他们属于一个高贵的阶层。也许,对日本人来说,面子和习惯的重要性,是远远胜过舒适和自由的。
  当然,要是这个描述让您想起了日本A片分类中的“制服崇拜”,“制服诱惑”什么的,那肯定是一种误解……
  (2006…12…1518:53:30)
  

东瀛坑熊记(1)
这是一段老萨的亲身经历,不过萨不是马戏团的,所以此处之熊,也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食肉目猛兽,而是敝公司一位名叫熊谷的资深老大。
  上星期,亚洲区开表彰会,熊谷老兄得一项“卓越业绩奖”,萨也同样拿了一份,领了奖两人对视一眼,微微一笑,那里面的含义就有些暧昧。
  萨的意思是,可算熬出来了,终于不用再和这位磨磨唧唧的老兄打交道啦。
  熊谷的意思呢?姓萨的,我算明白你们中国人“玩的就是心跳”是怎么回事了……
  得这个奖,是奖励萨和熊谷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某数据中心的大搬家项目。
  萨心里明白,这“齐心协力”背后,萨给这老熊挖过一个大坑呢,不过,个人以为这不能怪我,纯粹是那老东西自找的。
  事情得从这个项目的内容说起。
  某数据中心,坐落在日本大阪,为敝公司亚洲地区二十多万金融用户提供在线电子商务服务。因为业务需要,总公司决定将其迁到澳洲。说到实质,数据中心这种东西的搬家,并不需要惊动小红帽,只要把这边的数据及时送过去,来一个“乾坤大挪移”那边便可藉此开始营业,用户是根本感觉不到区别的。
  说来简单,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及时”。整个“乾坤大挪移”的时间要求极为苛刻,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否则就会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几十万用户的数据,合在一起就是天文数字,搬起来那可不是玩的。
  这个项目上头相当重视,特意从亚洲区派来一位资深老大,就是熊谷来牵头,最后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他和萨来做,老熊资格老,又是上头来的,自然负责拍板,但技术和联络这块儿就得交给萨。这样分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总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做事方式上相生相克,可以互相弥补。日本人呢?干活有条不紊,认真细致,可是缺乏创造性,一不留神就钻牛角尖,中国人呢,又改革又开放的这么多年,头脑中绝少条条框框,经常能从不可能中找出办法来,但做事不按常理出牌又实在头疼让人没法放心。所以让我们两个搭档,大概在老板眼里是一个颇为科学的方案。
  问题是科学这东西有时候也没谱……
  从我和老熊开始合作就火花不断。
  平心而论,熊谷这人挺好的,礼貌周到,做事严谨,嘱咐他点儿事加班到夜里两点半也得给你做好,文档写得整整齐齐,计划订得无可挑剔。早年在青岛做项目的时候,看到日本工程师作完线路后,如同老八路一样认真打扫机房,连一个线头都不剩下,萨曾经倒吸一口冷气,这种严谨是他们的好习惯。有老熊在,萨省心不少。日本人的优点他几乎占全了。但……日本人的毛病在他身上也很明显。
  那就是前面说的循规蹈矩,“照章办事”,严谨得近乎呆板的工作作风。
  这“火花不断”是怎么个表现形式呢?
  项目里头的技术问题,写在这儿解释徒占篇幅还说不清楚,干脆打个比方得了。好比在北京,从东四去天安门,遇上了南边灯市口那儿堵车。怎么办呢?萨说那咱先往东,上二环绕一下不就完了?老熊不干,说电脑分析出走灯市口是最佳路线。萨说那灯市口堵车啊。老熊说电脑分析灯市口堵车的概率相当低,可以忽略不计。萨说不管概率高不高,现在它就在堵啊!都堵了两里地了!老熊说我也看见了,但电脑分析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不能考虑这个,你得尊重科学。萨说尊重科学可以,不过这样尊重法咱们明儿天亮也到不了天安门啊。老熊说天亮到不了?不会吧,计算机说这是最佳路线么……

东瀛坑熊记(2)
其实熊谷不是故意跟萨捣乱,而是固定的思维方式,身不由己。他也知道自己这种监军太监的角色不得人心,每次跟萨实践矛盾论,都是观点极顽固,态度却极好,鞠躬都快鞠成啄木鸟了。
  小的麻烦不说了,大的可真是折腾了几回。
  一接手,萨就说了,这项目还不好做?把这边数据往光盘里面一装,我带着飞过去,往那边机器里边一装不就完了?顺便还能看看树袋熊……熊谷说这可不行,公司有规定,这些数据里有用户的私人资料,是不允许带到公众场合的。萨说这规定不是为了防止泄密么?你把光盘装在保险箱里,我带着保险箱走,到那边机房再打开,干完活就把光盘销毁,这不就没有泄密的可能了?信不过我?要不,你去?熊谷没话说了,坐那儿呆呆的,其形象一脑门子官司,令人望而生畏。第二天上班一瞧,得,两眼一圈黑——熊谷成熊猫了。
  刚看一眼,熊猫奔我来了。
  怎么回事?熊猫要返祖吃肉?
  一看,原来是人家递来一张有条有理的单子,清楚地列着如果我或者熊谷坐飞机去澳大利亚送数据可能产生的种种安全隐患——一、海关要是勒令开箱检查,偏巧那检查员又是个黑客怎么办?二、飞机要是掉下来,正落在竞争对手的办公楼怎么办?三、要是有人忽然给我们送来一两亿美元买那个保险箱我们能不能经得住考验?四……
  看得萨都想起《红楼梦》来了。怎么回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其实我心里明白熊谷这些理由都是找茬,真实的问题在于这么干有些违反规定。让日本人违反一次规定他心理上实在承受不了,所以一定得把我这个方案搅黄了。
  想反驳看看那苦歪歪的一张熊猫脸,萨叹口气,随他吧。
  不派人送,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从日本到澳大利亚租一条通讯线路,把这么多数据网上传小电影一样传过去,这可就难了。计算一下,大挪移的过程中,每秒至少要有8;000万个字符从日本传输到澳大利亚。
  1秒8;000万,北半球到南半球,想象一下即便外行也能明白这不会是一个轻松的事情。
  高质量,高要求,涉及多个国家不同的技术规格和政策。为了做好这个设计,老萨溜溜掉了两斤肉,事后证明,我们做成的这条线路,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之间的通信速度上创了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等设计出来,刚想松口气,老熊和萨又开始较劲。
  理由?不知道什么时候老熊从公司上万条条文中居然找出这样一条——公司所有线路都必须有备用线!偏偏还等到设计都完成了才来找麻烦。
  一年里就用几个钟头的线路,还要弄条备用的,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我这里手下的两个工程师要据理力争,理由是公司这个规定是为了保障长期使用的线路即便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使用,我们这次情况特殊,不应该受这个约束。
  萨一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