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生命河流: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临终关怀笔记 >

第1部分

生命河流: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临终关怀笔记-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辑推荐】

    主题: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强,关注自己内心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悲伤与失落本就是每个人必经的课题。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吧。

    作者:是悲伤疗愈专家,本书所有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真实体验,权威而更具说服力。

    文本:通过一个个温馨而感人的真实小故事,给人指引与慰藉。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苏绚慧,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研究所硕士,现为马偕协谈中心心理咨询师,并在医院担任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于是,我可以说再见》、《丧恸梦》(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生命河流》、《这人生》、《请容许我悲伤》(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奖文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等。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安慰疗愈、临终关怀、悲伤辅导佳作,也是一位助人工作者的职场学习思索笔记,作者以河流做为生命的隐喻,书写社工师与病人、家属的相遇,生命交会的美好,涵盖人际关系、生命教育、情绪教育、老年照护、生死议题,提醒人们正视死亡、关怀生命。

    生命如河流,起始到尽头是一段未知的旅程,等着我们去经验与冒险。河流的波动与起伏承载的正是你我生命的笑和泪、脆弱和勇敢,还有所有的爱与梦想。

    任何人都无法超脱死亡。死亡来临时,临终者因心有不甘、心存留恋、心生恐惧而无法咽下生命中最后一口气。本书能够使临终者坦然面对死亡,灵魂安详自在,心无挂碍地离去。
目录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目录】

    推荐序生命河流的摆渡者林绮云

    推荐序在生命长河中相遇洪莉竹

    自序河流的交汇

    第一部行过水穷处

    永远是孩子

    听见灵魂的哭泣

    说与不说之间

    奇迹

    两样文化两样情

    给一个表达的机会

    最后一个需求

    死亡不是报应

    让一切来得及

    关于“命”这回事

    第二部坐看云起时

    聆听生命最深的悲伤

    答案的背后

    冰天雪地里的暖流

    做个隐微的助人者

    未完的功课

    国王的心安草

    陨落的星石

    夺门而出的悲哀

    理想国的迷思

    “看见”他所“看见”的

    超越死亡
书评:直面死亡,是人生重要一课(1)
    直面死亡,是人生重要一课

    文:魏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当我们恐惧一件事情而不敢面对的时候,通常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比如有些人害怕黑暗,因为黑暗中我们看不清周围的环境,无法应付未知事件;比如有些人害怕动物,因为他们不了解动物的习性,不确定动物下一步会如何对待他们。但人们可以避开黑暗、避开动物,却无法避开死亡。

    《生命河流》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无法躲避死亡时,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临终者往往因心有不甘、心存留恋、心生恐惧而无法咽下生命中最后一口气,《生命河流》就是要教会我们怎样贴近临终者的内心世界、慢慢化解他们这些情绪、洞悉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心理诉求,使临终者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灵魂安详自在,心无挂碍、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如果我希望当死亡来敲生命之门时,我能平静、无憾、安详、满足地离开,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学习面对生命里的缺憾、伤痛与冲突。”这就是一个有着丰富临终关怀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生命河流》的作者苏绚慧女士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也是她致力于传播的,希望更多人能够掌握的人生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死亡有着根深蒂固的禁忌,不提倡谈论死亡,甚至不能传递坏消息,否则就是对临终者不敬、不孝,心狠冷血或缺欠同情心,这种观念使得许多人面对临终者只能强颜欢笑、若无其事,或说些隐瞒的话。其结果往往是留下太多的遗憾和后患。
书评:直面死亡,是人生重要一课(2)
    对于临终者,由于他无法确切了解自己的情况,不清楚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期限,也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尽自己未了的心愿,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化解对死亡的焦虑,等死亡真的来临那一刻,他们才匆匆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亲友们的隐瞒看似是保护,实则未免有些残酷。

    对于生者,由于不能充分地跟即将逝去的亲友倾诉分离之情,没有足够的时间告别,其结果就是日后怀念之心无处寄托,部分情感和灵魂仿佛被硬生生地“抽走”,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就会终日神情恍惚、心不在焉、魂不守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一生。

    其实,临终者即将离去时,告知并不意味着放弃,让他们独自面对,而是让他们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意识到必须要把握这最后的时间,完成生命里那些会留有遗憾的心愿,也让他们可以思考生命最后一刻他们希望被如何对待,不错过机会,也不做无谓的挣扎。

    当然,这其中的方法很重要。在慰藉临终者时,我们绝不能用“同情心”,而需要“尊重”与“同理心”,不是远远看着他一个人挣扎,表示同情却无所作为。而是让自己的心跟他们的心真正“待在一起”,共同面对死亡。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在《生命河流》一书中作者举了一个发生在纽约公立小学的事例:“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有时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开窗帘,才发现已经积雪盈尺,门都推不开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会通过广播宣布停课,唯有纽约的公立小学,即使是积雪到难以举步,却仍然开放,每逢这种情况,都有家长打电话到学校,怒气冲冲地责问,但校方的解释总会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挂上电话。学校告诉家长:纽约充满了百万富豪,也有不少赤贫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吃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学校停一天课,穷孩子们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停课。有些家长建议:何不让富裕的孩子留在家里避风雪,接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就好了?校方的回答是:我们不愿意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觉到他们在接受救济。”因为施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临终关怀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
ノ米ノ花ノ在ノ线ノ书ノ库ノ ;book。mihua。net
推荐序  在生命长河中相遇(1)
    推荐序在生命长河中相遇

    文:洪莉竹(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暨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华人社会受到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很少直接讨论“死亡”,因此多数人并未培养出正确面对死亡事件的态度与能力。当一个家庭中有亲人染患重病或濒临死亡时,多数亲属的反应是:不想接受事实,害怕不安,不知所措。亲属为了减少自己的不安,便会一直做一些令他们自己觉得心安的事情,例如隐瞒患者的病情,寻求各种“秘方”延续患者的生命,要求患者配合亲属接受其他疗法等。可是大家都忽略了患者也会害怕死亡,但却必须孤单地面对生命即将消逝的恐惧,很少有家人会在患者生命即将终了之前,坐下来专心地听听患者的心愿与期望,陪伴患者做一些事情来减少不安或遗憾,让患者带着比较祥和宁静的心情离去。╥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如果家属挽回患者生命的努力无效,终究要面对亲人死亡的事实。当某个家庭有亲人亡故时,许多亲友都会用宗教的观点来安慰亲属:“你不能哭,要不然往者会有牵挂,就不能安心地离去。”“你应该为往者高兴,他是脱离苦海到一个快乐的地方去了。”人们期待用这样的想法来“超越生死”。我尊重并认同这些观点的价值,不过亲属需要时间来调适心情和重建生活秩序,人们却忽略了要陪伴亲属渡过这段过程,让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走得比较稳实。

    华人社会对死亡的认识有限,人们既不善于处理与死亡有关的事情,事实上也未必能将自己的生活安顿得妥帖。在我们的社会里,“死亡”是不公开讨论的话题,多数人没有机会认真思考生命每一天都在消逝的事实,随俗地跟着社会价值观起舞,追逐着被社会大众认同的价值,如财富、权力、声望等,关注个人事业版图的扩张、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财富的累积,岁月就在忙碌中流逝。每当在社会上闻人死亡时,也会激发一下人们对于身心健康和人生意义的讨论,不过这样的讨论很快就会平息,因为大家都很忙,人们很有效率地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继续运行,直到下一次刺激到来。

    二五年五月艺人倪敏然自杀身亡,引起演艺界很大的震惊。有一个综艺节目为倪先生制作了特别节目,邀请他在演艺界的好友到节目中来叙述他们与倪先生的相处故事。这些朋友在节目中细诉着许多陈年往事,来彰显倪先生的才华与贡献,他们对倪先生的艺术成就表示赞美,他们流泪对倪先生的过世表示遗憾,他们彼此提醒日后要多联系并互相关怀。当时我心里想:如果倪先生在生前就可以听到这些话应该更有意义吧!我们常常都是等到失去亲人或朋友时才感到懊悔:懊悔没有珍惜和他相处的时光,懊悔没有多关心他,懊悔没有及时伸出援手,然后遗憾地慨叹过往岁月的忙碌与盲目。

    最近一年,我亲身经历几位朋友罹患癌症和数位长辈在意外情形之下死亡,加上多起专业人士壮年猝死的案例,我渐渐感觉到我和“死亡”的关联性逐渐增加。有一天我在研究室工作了一整天,身心俱疲,但是我仍然坐在计算机前考虑是不是要继续工作下去,突然间闪出一个念头:“你再这样不知节制地工作与忙碌,也可能会猝死的。”我被自己的想法吓出一身冷汗!我并不想死于壮年,我想要健康地活到老年,因此决心认真面对自己的生活。我的思考包括: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要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我想和其他人维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