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笔者字面理解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要想让它收拢,必先让它扩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要想让它变弱,必须让它先强盛。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要想废掉它,必须先要让它兴起。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要想夺取它,必须要先给予它。
是谓微明。
这是一种不可以展现于世人的智慧。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弱能战胜刚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其间的关系好象鱼不能离开水,制胜的法宝决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笔者感悟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本章阐述的是利用“物极必反”的原理来达到预期目的,使对方达到极限就会朝着他们预期目的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不花费多大精力达到目的。换言之就是“欲擒故纵”的大智慧。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孙膑减灶诱庞涓
孙膑减灶诱庞涓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在中国被老百姓津津乐道了几千年。孙膑就是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杀死了庞涓。
魏惠王派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不断地向齐国求救。
孙膑不去直接救援韩国,却反而去攻打魏国。
庞涓率领魏军,日夜不停地往回赶,这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不少地方。
孙膑下令齐军退兵。
庞涓见齐军退兵,就跟在后面,紧紧追赶。第一天,他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只见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他叫人点了一点灶的数目,不觉吃惊地说:“想不到齐军竟有十万人吃饭,人数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再叫人一点,发现煮饭用的灶减少了一半。他高兴地说:“看来已有不少齐军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庞涓发现齐军煮饭用的灶又大大减少了。他更加高兴了,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他们进入我们国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庞涓命令抛下辎重,只带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他哪里料到这正是孙膑用的减灶诱敌之计,引他追击。
孙膑预料他当天晚上可以赶到马陵。于是命令士兵把大树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了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军中弓箭手,埋伏两旁,就在那天晚上,庞涓果然赶到马陵。他走到那棵大树底下,见道路被树堵塞,就命人搬树。他看到树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来照。庞涓还没来得及把树上那几个大字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庞涓身中数箭,自知兵败难逃,就拔剑自杀。庞涓临死时,还不服输,愤愤地说:“想不到叫孙膑这小子成了名!”
坐山观虎斗
坐山观虎斗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打了整整一年,还没有停止。秦惠王想要使他们停止战争。召来群臣问道:“我想使韩魏两国停火,和平共处。
诸位以为如何?“
一个文官说:“对!我们应该去解救他们。”
一个武将说:“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叫陈轸,他说:“大王想统一天下吗?”
秦王说:“当然想统一天下,您有妙计吗?”
陈轸说:“妙计谈不上有,不过我不妨讲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发。”
秦王颇感兴趣,说:“很好,你讲吧。”
陈轸于是讲了起来——春秋时期,鲁国(现在山东一带)有个武艺高强的人叫卞庄子。一天,他到一个地方住宿,听说当地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来伤害家禽,甚至咬伤、咬死人。卞庄子决定为民除害,带了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就要出去刺虎。
旅店里有个小伙计也要同去。
两人走到一个山谷里,忽然看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在争着吃一头牛。
卞庄子拔剑就要冲上去。小伙计说:“壮大哥,不要性急,你看它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牛,吃到后来,它们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必定会互相厮咬起来,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这时,你再冲上去,对付一只受伤的老虎,不就比同时对付两只健壮的老虎省力得多吗?”
卞庄子连连点头,两人就在树丛里隐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又是剪,又是扑,又是抓,又是咬,斗得旁边的石头乱滚,尘土飞扬。 渐渐地,小老虎支持不住了,咽喉处被大老虎咬破,血流干后,便死去了。大老虎也遍体鳞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候,卞庄子猛扑过去,一剑就刺中老虎的要害部位,那老虎长啸一声就断气了。
陈轸讲完故事后又说:“如今,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他们之间必定互有损伤。您如果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只有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到他们伤亡惨重的时候,再用重兵去征讨他们,这样就能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那样。大王觉得如何?”
秦惠王于是决定不解救他们。最后,魏国受了损伤,韩国被打得破败不堪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像潮水般地涌去,一下子就夺了两国的好几个城池。 。。
石达开湖口大捷
石达开湖口大捷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谋举义。金田起义后,被封为左军主将,旋封翼王。
西征军在湖南湘潭为曾国藩的湘军所败,节节后撤,武汉失守,九江危急。石达开奉命率援军赴湖口,指挥九江、梅家洲守军顽强抗敌。
太平军面对强大的湘军水师节节败退,石达开命令水师继续战斗,只许败,不许胜。连续观察了三天水战情况,石达开命令停止战斗。
九江码头停泊了四十余艘运输船,整整装了一个通宵的粮食,朝着湖口方向驶去。曾国藩的水师将领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强烈要求曾国藩派快船夺粮,曾国藩坚持不过,只好同意他们快去快回。当两百多艘快船进入湖口的时候,突然无数石达开的战船封住了湖口,万炮齐轰,很快快船就化成了齑粉。当铺天盖地的战船驶向曾国藩的大船的时候,曾国藩已经感到大势已去,炮声一响,灰飞烟灭,万念俱灰的曾国藩投湖自尽,被心腹爱将彭玉麟救起。
石达开真不愧为著名将领,他命令水师履败履战的原因是要好好观察曾国藩的水战战法,他发现曾国藩的大船装重炮,快船装水兵,进可攻、退可守。不断失败的原因是要麻痹曾国藩的将领们。“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的这段论述就好像是对石达开此战的总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玉器和瓦罐
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正如老子所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笔者字面理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内在本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顺应自然规律就是无为。在这个无为的过程中没有办不成的事。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候王们如果能遵循它,就会风调雨顺,万物将自然生长。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在万物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变异,我们就可以用前面所讲的“道”和“名”的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来认识他。
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本身就是要顺其自然而发展,不要刻意的去改变他。只要我们顺其自然,万物都会平静生长,那么天下无为而安定。
笔者感悟
老子本章阐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大智慧。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