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做自己能控制的事成为出色领导者:掌控力 >

第4部分

做自己能控制的事成为出色领导者:掌控力-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决定,竭尽全力防止把美国卷入战争。
  而认为“只有同美国开战,才无愧于国家的实力和光荣”的东条英机,倒是跃跃欲试,他给罗斯福带来了希望。事实证明破译的密电是真实可靠的,日本在罗斯福的装聋作哑下,偷袭珍珠港获得全胜。
  事已至此,美国民众看到了自己的愚昧、可笑,他们纷纷要求加入战争,保家卫国,于是罗斯福得到美国民众的支持,美国正式宣告参战。罗斯福为了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为了美国国家长远利益,忍痛舍弃了珍珠港。与此相反,东条英机得到了珍珠港,却把绞索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这就告诉我们,那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盯着局部胜利、目光短浅而胸无大局的人,最终将满盘皆输。善弈者谋局,不善弈者谋子,这就需要谋划、具有战略思想。领导者考虑处理问题,要谋局、谋势,只有不拘泥于一事一时的得失,善于从全局上筹划,以全局得失为最高标准,重在谋局不重谋子,重在谋势不重谋事,才能取得最终胜利。领导者其实就是棋手。他能不能把棋下赢,主要取决于掌握棋盘的整个局势,使棋子协调、配合,精确估算整个局势的变化发展。一子、一步的得失固然重要,但是赢得一子、一步不是最后胜利,反而为了最后赢棋有时甚至需要舍出一两子,舍卒保车。领导者下每一步棋都要看清楚全局的形势,观察棋盘全局,如果埋头于局部事物,把精力集中在一两件具体工作上,则只能下出俗棋、错棋,损失就大了。领导者要成为战略家,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连续性、因果性的联系,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状,预见它明天的发展规律,这就必须比一般人站得更高一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次,要有谋略,把握重点、协调全局,学会“弹钢琴”。这里说的是领导者的组织指挥能力。可以进行综合平衡,对全局各个部分的力量使用加以调剂,做出合理安排与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使局部的潜能充分释放,弥补某些局部的不足或突破某些局部的限制,从而较好地实现预定目标。有效地利用组织中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领导者把握全局的能力,着重在于对全局的调控能力,学会把握方向、把握重点、协调全局。作为领导者,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外部环境,一切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我们熟知的田忌赛马“胜多败少”就是协调全局的典型例子,这也就是说领导者要讲究谋略。
  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一定的谋略是成为一个杰出领袖的必备条件。足智多谋的将帅可以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百战百胜,而足智多谋的领导者亦可以在从政为官的道路上节节胜利、步步高升。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战略思维决定全局的胜利(3)
谋略,实际上是一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随机应变,随时调整自己行为的一种应变能力。具有谋略的领导人才,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能够从平静的表面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勇于开拓,大胆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对前进中遇到的挫折和难关,不会乱方寸、无对策,而能镇静自若、冷静思考,准确判断,变被动为主动、变失利为有利、反败为胜、化险为夷;对复杂的各种关系,能有条不紊地处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主席葛施达在企业面临困境时,曾做出两项令人瞠目的决策:一是花巨款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二是花大价钱租用电台城的音乐厅。
  在常人看来,可口可乐与电影、音乐根本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葛施达却独具慧眼,巧妙地发现并利用了它们的相关性:在电影院销售可口可乐,看电影时要是每个观众喝一瓶可口可乐,这样销量会可观,而且影响会慢慢产生,消费群体会慢慢建立;而在电台城举行盛大音乐会,提供可口可乐作为饮料,大家喝了以后还可以为可口可乐作宣传。
  这样做的结果很明显,可口可乐在各种饮料竞争中大为畅销,一跃而名列第四。卖可乐与演电影和听音乐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葛施达却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的重点始终是可乐,抓住这个重点,发散思维,重新找寻商机。这足见他的思维的宽阔与丰富,也足见这位领导者是多么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谋略往往使人想常人所未想,做常人所未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作为领导者,倘若不善于识要害、抓大事,即使所从事的事业多么正当、进步,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好比抖落衣上灰尘,一定要抓住衣领才行,否则效果不好。
  同样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名震航空界的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董事长伯尔,在1981年公司创建时,发现一个现象,许多人不坐飞机是机票价格他们承担不起,于是他便简化购票、服务内容,聘用的职工多是兼职、薪水很低,这样一下子把机票价格降了三成。结果客流量猛增,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飞机也由原来的3架增加到60架。在获得巨大收益后,其他的老牌航空公司对捷运航空群起竞争,纷纷采取手段降低票价。董事长伯尔见势不妙,担心自己平民化的飞机不敌这些大亨的豪华座驾,于是投巨资改装飞机,扩建候机厅,采用电脑订票等,结果不到两年就赔了100多亿美元,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这是作为领导者的一个失败尝试,结果不仅输掉了竞争力,整个集体都不复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学会把握重点,扬长避短,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关系全局的关键中去,而不是人云亦云,迷失自我。
  领导者要在工作中总揽全局,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要周全、冷静地考虑与把握,实现“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否则,就容易混乱与糊涂,很难做到清醒与全面。
  再次,要围绕整体目标,进行系统思维、全局控制。这里说的是领导者的思维以及控制能力。它是领导者把握中心、驾驭全局的重要体现。为此,领导者要紧紧围绕整体目标,进行全局控制。
  汉代刘向在《说苑》讲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第二节 战略思维决定全局的胜利(4)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它形象地比喻了,凡事如若不全面权衡,环顾周遭,就很容易像螳螂与黄雀那样,虽可能有得,但反而有更大危险。
  在这个故事里面,真正的领导者是最后的“弹丸”,它是懂得统领全局的。它启示我们要用全局、连续、联系的眼光来看问题,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变化,总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而这种引起一定结果(客观事物)的原因,又总是由另外一种原因所引起。事物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具有前后相继性。
  身为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看问题如果片面、孤立,结果很容易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影响其他问题的解决,乃至把整个事业毁于一旦。                                                         领导者如无全局观,无论处于有利还是不利情况,都有可能陷于被动,或因一时有利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忘乎所以,正如故事中的螳螂、黄雀;或因暂时不利就悲观绝望,万事皆休,死去活来。
  鲁迅先生曾说过:“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的人毫不足取。” 大凡有远见卓识者都很善于从全局观察和处理问题,胸有全局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可以使领导者审时度势,科学揣度、利用形势,身处特定的时机与环境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生搬硬套经验或原来的做法, 势不可挡。全局观对领导者来说实在非同小可,这就必然要求领导者加强这一方面的修养,努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做到这一点,除了谨记目标、练就战略思维、谋划策略的一些共同要求以外,还要善于进行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是指把工作对象作为一个多方面联系、多要素构成的动态体系来看待,思维网络包括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这是一个有多个指向、多个起点、多个评估坐标的系统。领导者善于进行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视野开阔,思虑周密。如遇事既要对立统一的角度看,既要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又要看到其他部分、其他方面。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既要看到部分,更要看到整体。系统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一个系统,有全局。在任何问题上都关心全局,维护全局,服从全局。而坚持系统思维的反面就是一维式思想、点状思维与片面思维。领导者的思维如果呈线型,只朝一个方向,既不会拐弯也不会扩散辐射,局限于某一点、某一面,就难免出现决策失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总是各有分工,专注于本职工作以及个人利益,这不足为奇。而领导者如果也是如此,什么亏也不愿吃,什么利都想得,搞本位主义,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为了防御德国进攻,在法德边界构筑了著名的“马其诺防线”。它由法军统帅马其诺、乔治等提议修筑,历时九年,全长750公里,耗用水泥200万吨,钢铁15万吨,当时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工程之一。
  同时,在这条防线上还配备了良好武器装备的军队,所有人都认为它“固若金汤”。唯独戴高乐将军指出此乃消极防御,不足以为屏障,但是没有引起当权者注意。
  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希特勒军队绕过这道防线,另辟蹊径,从比利时的阿登山区进入法国,一举攻占巴黎,这道坚固的要塞不攻自破。
  马其诺防线没有发挥预想效果,法军领导人一味自鸣得意,只知道“消极防御”,不知“条条大路通罗马”,被希特勒钻了空子。
  领导者应该按照整体性的原则,在全局中求异、求新,同时了解部分,分析结构,研究联系,把握功能。
  总之,领导者不仅要具备宏观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还必须具备把握中心、控制全局、使整体组织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能力。
  

第三节 合理的目标决定伟大的成就(1)
佛经曰:“智乃是非抉择,慧乃取舍定夺。”智慧就是“是非抉择”与“取舍定夺”,也就是“是或非”“取或舍”的抉择与定夺。《大学》又曰:“事有本末,务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就是“本末或始终”要能知所先后,则接近“道”了,这里的“道”是智慧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了解把握先后就是智慧了。
  如何抉择、定夺,把握先后,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定位之后,才会有思路,有行动,才会有最后的结果。那么什么是目标呢?对目标一词,各人的解读不一。学生的目标是考上名校,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利润,政府部门的目标恐怕是争取更多的预算,而一般人的目标则是生活条件获得实质性改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