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悍卒-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刘山借鉴他那个时代从电视电影或者历史书中看到的东西,比如台儿庄会战的时候,在失去阵地的时候,中方军队就组织敢死队,在夜间袭击敌人,就是为了将敌人搞混乱,让敌人损失惨重,从而丧失阵地。
而刘山在对付西突厥大军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办法,而刘山恰恰有这种资本,在西突厥大军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刘山就控制着一支庞大的东突厥军队,这可不是作为联盟的突厥军队,而是确确实实在刘山控制下的突厥军队。他们放在西突厥的大军里面,西突厥的军队根本就分辨不出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因为衣服,相貌,身体轮廓和使用的武器,还有讲出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神,不然根本不可能肯定自己面对的是敌人还是自己人。这就是刘山用这个计策的根本。
若是用汉人做这件事情,以汉人和突厥人的相貌差别,恐怕一开始就要露陷。
但是,此时的西突厥大军也已经镇静下来,至少中营和后营的大军都已经镇定下来,他们没有混乱,而前营是混乱了,但是在几万几万的西突厥军队用弓箭将前往他们所处地方的道路封死以后,混乱最多也就只能影响到西突厥的前营。
就在前营一片混乱的时候,刘山的几路骑兵大军已经策马赶到了西突厥的大营前面,面对面前一片的火光和燃烧的火光中透出的蒙蒙人影,刘山的军队像是一柄柄的钢刀一般迅速的冲杀进西突厥的大营之中。
此时的西突厥前营这里,根本就没有人能够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因为任何聪明的将领,在连自己队伍里的兵是自己人或者敌人都分不出的情况下,怎么领导他们去战斗。
而在刘山的骑兵来到以后,刘山下属的突厥军团就迅速的在突厥的混乱队伍里大喊,他们喊的当然是敌人来了,大家快跑呀
他们喊完,就已经策马跑了起来,在无数人看来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自己的队伍混乱不堪,而敌人的大军已经杀到,此时稍微抵抗意志低弱的人都会开始逃跑。
但是这种逃跑是带着可怕的连锁反应的,在遇到敌人的大军是,若是弱势的一方之中开始出现溃逃的迹象,那么,他们大败的时候就不远了。
就像此时,在面对冲击而来的刘山军团的时候,西突厥的大军出现了可怕的溃逃迹象,整队整队的骑兵迅速的向前逃跑。他们一逃,周围真正的西突厥人马看到身边有人开始逃跑了,他们也分辨不出逃跑的到底是自己人还是敌人。但是此时看到有人逃跑,他们本能的也狂甩着膀子,开始逃跑,毕竟谁也不想丧生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所以,在刘山军队赶来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只有少数的精悍西突厥军队拿着武器阻拦他们,但是这种自发的,几乎是单兵式的抵抗,面对集结的冲锋骑兵军团根本就如同螳臂当车一般,刘山的骑兵军团迅速的碾压过这些自发抵抗的西突厥军队,骑兵的长枪几乎是挨着逃兵的脊背迎了上去。
下一刻,逃跑的西突厥大军后面猛然**出一片的血雨,凉州骑兵军团,河北骑兵军团,还有混在西突厥大军之中的突厥骑兵军团在同一时间猛然向着西突厥的溃军杀去,惊天的血雨挥洒而出,西突厥的大军被杀的狼狈逃窜,身后就是明晃晃的刀枪,而身边也随时会有弯刀砍杀过来。
………【第二百四十一节 午夜突袭(七)】………
第二百四十一节午夜突袭(七)
一片腥风血雨之中,西突厥的军队迅速的溃退,刘山军团在后面像是一部沉重的推土机一般压向西突厥的溃军,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西突厥战士在刘山军团这部战争机器之下流血呻吟,只是短短瞬间,大营的地面已经被鲜血浸红,血水沿着尸体流淌,在地上汇聚成大片大片的血泊。
骑兵的马蹄几乎是溅着血花在前进,黑色的战马马蹄已经裹满鲜血,骑兵的长枪陌刀之上也有血不断的滴落。
“敌人杀来了敌人杀来了”一阵阵哭爹喊娘的叫喊声在军营里响了起来,这种声音就像是奔腾的海啸一般迅速的席卷了西突厥的前营,大片大片的声音像是阵阵的闷雷一般被骑兵的马蹄催动着向着西突厥的中营赶了过来。
此时在中营负责阻击的西突厥大军还在用弓箭射杀试图穿过他们向西突厥中营渗透的敌人,猛然间他们看到了一片蒸腾的黑色雾气。
仔细看去,这哪里是雾气,分明是被火光照耀的朦朦胧胧的大片溃军,而且还是他们自己人的溃军。
他们在这里负责阻击,不是没有见到有人冲击自己的阵脚,但是刚刚冲击过来的人都很少,就算有成规模的,也就上千人。毕竟,在得到不得后退的命令以后,西突厥的军马很少冲击自己人的队伍,虽然混乱,但是他们也不想冲击自己的队伍,死在自己人的箭下。
而刘山军团所属的突厥人马是曾试图冲击过西突厥阻击的队伍,但是面对黑压压一片射杀的弓矢之下,他们也损失惨重,敌人根本就是敌我不分,只要谁敢冲击他们的阵脚,就对谁射来锋利的箭矢。
所以,刚刚虽然混乱不堪,但是在中营这里,还是真的没有多少冲击的队伍,这些弓箭手射杀的也很轻松。
但是此时,他们看到的军队可不是他们刚刚看到的几百几千人,甚至是十几人的小队伍,光是看向那一片黑压压的潮头,那里就至少有上万人的队伍。
此时这些军队溃退而来,光是马蹄踏动地面的声音,就如同阵阵的闷雷一般,黑压压的潮涌涌来,这些负责阻击的弓箭手都不知不觉手心流出了汗水。
这些冲击而来的人大喊着,大叫着,不断的催动战马,丝毫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此时也不是他们能够停下来的,身后就是敌人的追兵,敌人的长枪和长刀可不是吃素用的,它们每一时每一刻都在饱饮鲜血,那是死亡的寒芒,所到之处,就会搅起喧天的血雨。
虽然在他们的前面,也是成排成排警戒的弓箭手,但是那些都是自己的人。而在他们的心中,他们觉得他们的自己人是不会对他们痛下杀手的。
然而,下一刻,就在这道黑潮试图向着这些负责阻击的队伍冲来的时候,千万道箭矢像是一片片的雨水一般射向天空,一片的弓弦响动声音之中,天幕一下子黑了起来,其实,本来天空就是黑的,但是此时即使下面的火光也照耀不破这片黑暗。无数的箭矢破空声在耳边响起,接着,无数的锋利弓矢落进了溃逃的西突厥队伍之中。
箭矢落处,溅起一片片的血花,成片成片的西突厥骑兵迅速倒伏在战阵之前,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碾压而过一般。
溃逃的队伍眼看着自己的弓箭手将自己的人射杀,他们冲向前面,迎接的只是冰冷寒芒尽显的箭矢,他们的身后,敌人的长刀和长枪也在逼迫着他们。一时间,他们前进也是死,后退也是死。
他们本想着调转马头,将生命托付给战场,即使死,也是死在战场之上。而且对于民风彪悍的西突厥军队来说,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也很多。
但是,当人们调转马头的时候,他们却发现,他们根本就不能调转,不知不觉之中,他们的身前身后都是溃军,溃军就像是奔涌的潮水一般,而他们就是卷携在这片潮水之中的微小颗粒。此时,他们想要调转马头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许有人不理解这种局面,那么想一想春运时候的情景,当你卷进春运的大潮之中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身不由己了。此时的西突厥溃军就是如此。他们的行动混进溃退的人潮之中,行动已经不可能由他们决定了。
潮头虽然被箭矢成片成片的射倒,但是溃退的西突厥军队实在是太多了,黑色的潮水几起几落,虽然死伤无数,但是这股暴虐的潮水还是迎向了这些负责阻击的弓箭手身上。
一时间,这些负责阻击的队伍被自己的人马冲击的像是矗立在激流之中的滚木,成片成片的队伍被冲散,成片成片的队伍只能做着随波逐流的事情。
此时,在负责阻击的队伍后面,有人深深的叹息一声。
“让前面的人顶住,后营和中营的主力撤退。”就在这时,西突厥的中营响起了一道威严的声音,在看到自己的前军崩溃和敌人用溃兵冲击自己阻击的队伍以后。西突厥的可汗已经意识到今晚的战斗自己已经大败了。
此时,若是还要在这里抵抗,一道道的溃兵流会不断的侵袭自己负责阻拦的队伍,一道道的溃兵流会像是抽丝剥茧一般将自己的队伍彻底冲毁。
此时,他唯一保存实力的办法只能是舍弃一些军队,而保存自己的大军。
此时,也算西突厥的可汗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对于刘山军团来说,用敌人的溃兵冲击敌人的队伍那是凉州军团最喜欢做的事情,经过无数次的大小战争,他们已经将这项战术发展成自己的一项本能。
在他们的面前,敌人要么顶住,若是开始败退,他们肯定会像驱赶羊群一般让敌人溃不成军。一旦敌人的队伍被自己的人马冲击的散乱,那么,对于刘山军团来说,这已经是一场胜利了。
可是,此时的西突厥可汗却已经明白自己此时的处境,果断的发布了弃卒保车的命令。这不得不说是西突厥的大幸。
在自己的后方,西突厥的大军不断的撤退,留下来阻击敌人的队伍虽然被冲击的七零八落,但是这些人不愧是西突厥的彪悍军队,即使被冲击的混乱不堪,但是他们没有丝毫放弃自己的阵地,将拼了命要从他们阵地冲出去的队伍拦了下来。
………【第二百四十二节 午夜突袭(八)】………
第二百四十二节午夜突袭(八)
尽管摇摇欲坠,西突厥留下来防守的战士阵线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自己前营溃败的军队冲击垮掉。但是这道防线依然在坚持,坚持着拦下了汹涌的人流,拦下了数万的溃兵潮涌。尽管战阵已经被冲击的不成样子,单思他们还是奇迹一般的将溃军拦了下来。
此时的刘山骑兵军团尾随着溃兵的潮涌已经赶到了这道阵线的前方,从火光之中看到对面防线后方撤退的西突厥大军背影,刘山在战马上暗自叹息一声。
对方这种舍卒保车的计策显然已经获得了成功,刘山不得不承认,今晚自己的突袭即使成功,也只能将对手阻拦的队伍消灭掉了。要想利用对手的溃军将对手的防线冲毁,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办法,对手根本就没有想要防御,只是留下了阻击的兵力,大部队已经开始退却了。面对一支根本就不布置防御的队伍,刘山的计策显然是不可能使用了。
而要想用自己的骑兵追上对方的队伍,这个显然也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西突厥的军队都是骑兵,草原牧民的部队不同于南面汉人的队伍,是以步兵为主的,草原兵都是游牧骑兵。真的要比起速度,刘山的凉州骑兵军团都要逊色于这些草原游牧骑兵。
而且,刘山也明白,对手不是被击溃才退却的,对手此时撤退显然是因为看出了自己用乱军冲阵的计策,才舍弃了已经没有办法挽救的军队,而让可以撤退的军队撤出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