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总统的岁月-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称为不满12小时的短命内阁。
12月5日,黎元洪决定由张绍曾组织内阁,6日将张绍曾内阁同意案提交国会通过。1923年1月4日正式任命张绍曾为国务总理。
张绍曾的内阁成立后,国内战争不停,各省兵变,“匪”患的警报越来越多,北京各机关和教育界出现了索薪高潮;外交方面,四国银行团屡次抗议到期外债不还,公开建议国际共管中国财政。同一时期直系军阀两个头目,曹锟醉心于最高问题,吴佩孚忙于布置“援闽”,攻粤的武力统一计划。在这样一团糟的局面下,张绍曾并不感到气馁,他自居为几年来唯一的合法内阁,想在他的手里实现全国和平统一。他建议召集各省实力派代表、各政党领袖,在野名流在北京颐和园举行“国事协商会议”协商和平统一问题。1月8日致电西南各省,主张“对内先谋事实上之协商,对外完成法律上之统一”。他不赞成联省自治运动,认为与其先争联治之名,毋宁力图省治之实。
黎元洪本来不愿有一个津派内阁,后来看见张绍曾的所作所为脱离了津派的政治阴谋轨道,主张先统一,后办大选,才感到这个内阁在目前阶段对他是有利的。同时,政学系阁员李根源献计把张绍曾拉过来,实现府院合作,才能抵制最高问题的进行。
为了谋求和平统一,张绍曾十分重视直系以外的各种势力,派出大批代表分往西南各省联络。他打算依照袁世凯的老办法授孙中山为全国铁路督办,黎却主张授为兵工督办,这两个意见都受到国民党的议员反对,没有发表。对于奉系军阀,张绍曾找到张作霖顾问的鲍启元,礼为上宾,叫他从中牵线,打算无条件地取消上年(1922年)5月10日惩办张作霖的命令,恢复东三省巡阅使名义,并提升张学良、杨宇霆为陆军中将,而不顾及保洛两方面的反对与否。可是鲍启元打了几个电报给张学良,就象石头投入大海一样,没有接到回答。
孙中山并不反对北京政府的和平计划。1月25日他通电发表先裁兵,后统一的兵工计划,黎元洪、张绍曾、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纷纷表示赞成。
2月28日孙中山派胡汉民、孙洪伊、汪精卫、徐谦4人办理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但是曹吴认为孙中山回到广州称起大元帅来,就是破坏约法,破坏和平,主张加以“###”。曹锟派项致中、吴佩孚派李倬章到北京催促发表闽粤两省督理的命令。3月8日,国务会议决定拒绝发布闽粤两省督理的命令,并且用总辞职的手段回答两大军阀的压力。
张绍曾提出辞职后,时刻期待着各方面的挽留电报,并吩咐国务院随时将这些电报发表。
果然卢永祥、何丰林、王永泉都有电报挽留他。这些皖系军阀对他并非有好感,而是借题打击曹锟和吴佩孚。
3月16日张绍曾派程克乘专车到天津迎接财政总长刘恩源、交通总长吴敏麟回京复职,果然17日这两位保派阁员都服贴地回来。于是张绍曾表示,“意见一致”,定于19日全体复职。
4月26日举行国务会议时,冯玉祥、王怀庆、聂宪藩率领军官85人,分乘汽车35辆驰至退思堂,向张绍曾、刘恩源请愿立即发饷一百万元以安定军心。刘恩源说了一句“我就辞职不干”的话,冯玉祥即大声地说:“你辞职不干不关我们的事,就是死在此地,我们也还是要钱”。张绍曾答应尽力设法。讲来讲去,内阁答应从五月上旬分作三批发付一个月的军饷一百四十万,由军官代表到财政部领到支票三张,才分途散去。
27日,刘恩源向汇丰银行希烈提议,拟用“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向四国银行团借款五万万元,先付垫款三千万元以解目前燃眉之急。
1923年5月5日举行国务会议时,保派三阁员都用不出席国务会议的手段来拆内阁的台。5月8日,阁员出席国务会议的只有李根源一人。同一天,刘恩源因为10日到期的支票无法兑现,害怕军警前来包围,化装乘坐三等客车逃往天津。9日,张绍曾想躲到西山大悲寺念经,祷求仙佛保佑,扫荡人间的妖魔鬼怪,不料走出西直门就被军警拦阻,只好折回本宅。
这个时候,张内阁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绝境了,可是他和黎元洪一样抱有不下台的决心。
6月6日举行国务会议时,高凌霨首先发言:“总统不信任我们,我们应当告退;如果总理不辞职,我们也可以联名辞职”。张绍曾无可奈何地说,要辞职还是大家辞职好。
内阁总辞职的一天,北京军警代表在陆军检阅使署举行会议,大家认为总统有钱养活议员政客,而我们穷得无饭吃,非和他们当面算帐不可。7日,北京驻军第9、第11、第13等师和步军统领、毅军、警察厅等单位代表500余人身穿###,腰佩军刀,到总统府要求总统发给欠饷。黎元洪在居仁堂接见时扫了他们一眼,问道:“你们来此,意欲何为,是否逼我退位?要我走我就走”?军官们回答说:“不敢,但现在没有内阁,只好请求总统作主”。黎应允在端阳节前两天筹发一笔欠饷,他们才退了出来。
黎元洪除派王芝祥于7日到保定“请示”内阁问题外,并在颜惠庆、顾维钧二人中推举一人为内阁总理。他们互相推让,最后顾承担下来,并决定以接近保方的中国银行总裁王克敏为财政部长,冯玉祥为陆军总长。黎派人到国务院去找空白命令纸,却寻不着,原来张绍曾已将命令纸带走,以免继任有人,复职无望。同时,王克敏、冯玉祥都拒绝入阁,顾内阁因而不能成立。黎只得又派金永炎到天津挽留张绍曾。
13日上午张坏芝到总统府报告,冯玉祥对他说,总统不应指军警索饷为别有用心。本军欠饷已达11个月;而总统还要把持崇文门税收,不放本军全体官兵的一条生路。总统空言挽留是无济于事的,请于12小时内发给三百万元欠饷,否则本军自由行动,本人不能负责。张怀芝认为实力派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显,丝毫没有磋商之余地。张怀芝退后,黎叫秘书刘远驹将以上七道命令交印铸局发表,由于没有空白命令纸,除李根源副署外,黎元洪在命令上签名。同时,致函国会及外交团,声明本人在北京不能自由行使职权,自本日起,政府迁往天津。向国会提出咨文,撤回去年总统辞职一案。又通电全国,声明本人自去年复职以来,唯一目的在完成宪法,决无延长任期和竟选总统的用心,而此次个自由受到侵犯,不能行使职权;万不得已,只得将政府迁往天津,“所望邦人君子,鉴谅苦衷,主持正义,俾毁法夺位之徒,绝迹吾国”。
以上手续办理完毕,已经是下午一点二十分钟了,黎又害怕军警监视下不能逃出北京,便由金永炎托词到天津迎接张绍曾回京复职,出面向路局要了一辆专车,本人也托词出席众议院提出辞职,即在美籍顾问福开森、辛博森的掩护下,偕同金永炎及侍从武官唐仲寅上车出京。送行者仅有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三人。
黎出京后,国务院秘书长张廷谔马上到国务院来,找总统的印信没有找到,便打长途电话请王承斌在天津拦阻火车加以搜查。在天津的张绍曾马上上火车回北京复职,以便摄行总统职权,但是上车时接到曹锟电报阻止他回京,他又十分沮丧地下了车。下午四时,冯玉祥、王怀庆、聂宪藩、薛之珩在京畿卫戍总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议决根据黎的挽留命令宣布复职,负责维持北京治安。几天以来装聋作哑的曹锟致电北京军警长官,嘱其保护国会及各国侨民,俨然以北京城的新主人自居。
王承斌接到北京长途电话后,即同警务处处长杨以德率领大批军警乘车到杨村拦阻黎的专车。车子开到了,杨派军警把守车门,王到黎的坐位问黎为什么要携带印信出京。黎答以印信在北京,并未随身携带,王两眼露出凶光说:“你应当说老实话”。黎忿怒地说:“我不把印信交给你们,你们把我怎样”,王冷笑了一声,“那么总统还是回到北京好”。黎赌气不再回答。此时火车仍在开动,下午四时半走到天津新站,黎要开到老站下车,王却指挥卸下车头,请黎下车到曹家花园或省公署休息。黎象木头人一样不理不睬。王自己先下车回到省长公署。车站布满了全副武装军警,如捕江洋大盗,黎的儿子黎绍基前来迎接,也被阻不能上车。黎叫辛博森下车到电报局发电通知全国,本人已失去自由,并往英美两国领事署求援助。辛博森去后,黎一时气忿不过,曾开枪自杀,被福开森抢救没有打中要害,仅负微伤,不久英美两国领事一同来到车站,也被阻不得上车。
夜晚10时,王承斌再上车来索取印信,黎只得实说,已派瞿秘书带到法国医院。王走后,黎又派辛博森到电报局补发一个通电,声明被迫交印,以后如有北京发布的总统命令,皆是矫造,本人概不负责。14日清早,王接到电话,张廷谔、薛之珩已在法国医院取得印信,他又上车来,拿出代拟的分致国会、国务院和各省三个文件,要黎宣布本人因故离京,已向国会辞职,依法由国务院摄行总统职权。黎没有抵抗签了名。他获得自由回到住宅后,马上又把被迫签名的情形通告全国。
黎离开北京后,各省直系军阀发出了一片赞成内阁摄政和催促选举总统的呼声。
1923年6月直系驱逐黎元洪后,原拟定即进行总统选举。不料国会议员纷纷离京,不但总统选举无法召集,就是宪###议也因人数不足而经常流会。
黎元洪在直系军阀的支持下,1922年6月再任总统,但又在1923年6月直系军阀的胁迫下狼狈出京,算起来不多不少,刚刚一年整。
二度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下野后,在天津建了一个网球场,经常在下午打一小时网球。冬天到来时,网球场改为滑冰场。黎元洪一向爱好书法,各方前来请他题写诗文者不绝。退出政坛后的黎元洪自由自在地出入、看戏,借此机会和百姓接近。
1926年,黎元洪突患脑溢血,次年好转。1928年初夏,偕夫人到英租界看马赛,旧病复发,不能言语,6月3日去世,终年64岁。6月28日,南京国民党政府为黎元洪举行国葬,全国各地下半旗致哀,鸣礼炮17响。黎元洪成为国民党取得政权后享受国葬隆典第一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投袁发迹
1917年8月——1918年10月任###代总统。
一、投袁发迹
冯国璋,字华甫,1859年1月7日出生在直隶河间县诗经村的一个农民家里。在这个年代里,农民的儿子,要光宗耀祖,唯一就是科场功名。冯国璋开始也是走这条道路,进入书院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继续供读,勉强支持几年,终于停止了学业。
为了维持家庭,冯国璋经一个淮军的族叔介绍,到天津大沽投了淮军。淮军是李鸿章建立的一支军队,随着李鸿章的地位上升,淮军的势力不断扩大。为了训练新式军官,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武备学堂,挑选淮军兵弁入学。冯国璋念过书,有些底子,得到统领刘洪的推荐,考上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
冯国璋在军队几年,但他又想走科举之路,容易出人头地。1885年他回到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