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蒲草的记忆-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渡河。晚,*设果乞巧。听村里老年人讲,以前村里也有这个习俗。现在,这天又演变成了新时代的中国情人节。相传,夜晚人静时,村民爬在葡萄树下,还能偷听到牛郎织女说得悄悄话呢!
农历七月十五,书上称中元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鬼节。取意为秋天将至,一来要给亡人送过冬寒衣,二是给亡人过夏。村里人对这个节日,不怎么重视,或许是避免触景生情,引发悲伤。
农历八月十五,称中秋节。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正好处在秋季中间,因此而得名。中秋节,村里人又称拜月节,它与春季的春节,夏季的端午节,并称一年之中的三大节日。
拜月渊源,可追溯到远古人类对月亮的崇拜。在原始社会,每当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昏黑,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把银色的月光洒向人间。于是,人们便把月亮看作是带来光明的天神,虔诚地顶礼膜拜。之后,又将其列为祀典,记入史册。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8226;舜典》里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肆类于上帝,涅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据孔颖达注说:六宗,是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由于月亮:
十二度圆皆好看,
其中圆极是中秋。
在周朝,人们便开始了拜月活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这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神。《礼记&;#8226;祭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这里说得就是月神,被后人理解为女性的象征。
古人对月球世界的想象,从月中有蟾蜍之说,后扩展为玉兔捣药、吴刚伐桂,最后以嫦娥奔月的故事,将月宫胜景推向巅峰。
村里人过中秋节,月饼既是祭月的供品,又是全家人欢度节日的食品,还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天上月圆,地下饼圆。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村里人特别注重此刻的全家团聚,外出的人们一般都要在这天回家过节。
村里人拜祭月神,除过月饼之外,还有西瓜等水果,毛豆等杂粮。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毛豆指黄豆角,村里人习惯叫黄豆。连皮煮熟,剥荚而食。传说兔子爱吃黄豆,是专门为月宫玉兔准备的。其中,也包含村里人庆祝庄稼丰收,提前品尝新鲜的喜悦心情。煮毛豆时,村里人还习惯煮一些嫩玉米。真可谓:
饼豆瓜果几案陈,
全家团圆拜月神。
有的地方还要对月祈祷“拜月歌”:
八月十五月儿圆,
西瓜月饼敬老天;
有吃有喝又有穿,
全家团圆都平安。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说:九为阳数。日月都逢九,故名重阳。村里人也称重九节。重阳节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日,古人将这个节日定在九月初九,可能含有惜秋的意思。九这个数,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人们称为“至数”。古人特别讲究物极必反,九月九日,双阳重合,也意味着阳衰阴盛。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雁来燕去,相逢路上话春秋。
《续修崞县志》中记载:九月九日,祭城隍神。过去村里人,在这天就有祭祀天地或城隍的习俗。在其它一些地方,有采*的习俗,也有登高的传统。。 最好的txt下载网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四)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四)
农历十月初一,村里人称寒衣节。它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重在祭祀祖先。十月为孟寒,十月初一又是进入冬季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联想到亡人的防寒需要,尊祖孝先,表示悼念,应该是送寒衣节来历的根源。过去,传说还有这么一首歌谣:
粘纸做衣细剪裁,
送往坟头化尘埃。
都说阴间可御寒,
遍地哭声随风来。
说得正是十月初一人们上坟的情景。
还有流传在村里的《光棍哭妻》,形容这天一个光棍的心情:
人家上坟般般样,
光棍上坟心难活(难活为村民土语,意同难受)。
娃娃们哭闹着要亲娘,
好像刀子绞肚肠。
人家吃饭变花样,
咱家顿顿熬稀饭。
白天受上一天苦,
黑夜还得补衣裳。
一人偷偷哭一场,
没老婆的好徆惶(徆惶为村民土语,取意为可怜)。
农历十二月初八,村里人称为腊八节。《风俗通》里是这样解释“腊”的: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也就是说,“腊”是古人一种祭祀方式,也称腊祭。过去是祭天地之神,也有慰劳农民的意思。《礼记&;#8226;郊特牲》中说: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过去祭祀物品是丰收的五谷,就是将五谷制熟分享,这种食物就是“粥”。佛教进入中国后,又有此说: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伽牟尼的成道日,在这儿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释伽牟尼成佛前,曾四处寻求人生真谛,苦修行多年。一天,他来到北印度摩揭陀国,也就是印度现在的比哈尔邦尼连河附近,由于饥饿劳累,晕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看见后,用自己的乳糜将其救活。释伽牟尼恢复元气后,到尼连河中洗了个澡,然后端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悟通了人生真谛,于十二月初八成佛。因此,佛教以这天为佛成道节,煮粥供佛,僧俗共食。清朝道光皇帝还专门写了一首《腊八粥》的诗: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疏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雅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马邑县志》中说:腊凡四十日,而以十二月之八日为胜。俗于前夜煮诸豆和米,杂以枣、核桃为粥,黎明食之。稍迟则忌之,曰犯红眼。
村里人的习俗是,腊八前一天,到河里“刨”一冰块,然后放进水缸里,或将冰块放在树杈上,也将冰块扔在粪堆上。原因为何?村里人都不知道。只是习惯。老人们从冰块上,还能看出明年种何种农作物收成好。至于做粥,原料又是五花八门,有人取八种豆类,如黄豆、黑豆、绿豆、红豆、豌豆、莲豆、芸豆、小米;有人取八种农作物,如红暑、红枣、核桃、杏仁、果脯、草霉、黄豆、糯米。大部分村里人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一般是用家里现成的豆类及米类,也有放红枣、红暑等物的,总之是就地取材。而且有这个讲究,意思是说,腊八粥吃得越早越好。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村里人称祭灶节。《马邑县志》中说:今俗以二十三日夜初,涤釜濯叠,设香楮、饴糖,又以黑豆、寸草为秣马,具祭告灶前,曰送灶君上天。村里人没有这么复杂,他们只知道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的节日。过了二十三,村里人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哪天打扫都没有说法,娶媳妇,嫁闺女,不用选吉择日,称为赶乱婚。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得:
岁晏乡村嫁娶忙,
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
守岁今年是洞房。
下来就是忙着除夕节的准备工作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腊月:寒冬里的喜庆
腊月:寒冬里的喜庆
以前,村里人过大年时,家家户户总要生一盆豆芽,做几瓶黄酒,做一锅豆腐,自家也吃,但主要是为了招待亲朋好友。
先说生豆芽,村里人一进腊月十*,先把绿豆拣好,放在盆子里,做晚饭时,烧一锅开水,放凉,手放进水里能定住为止。定在这儿,也可以理解成不动。晚上睡觉前,将凉水倒在菜刀上,然后再流进盆子里。或者是在盆子里放一个顶针子,顶针子是过去女人们做针线活时,手指上套得那个铁环儿,用来保护手指。村里人讲究,水过铁,生出来的豆芽没有铁豆(指不发芽的绿豆,用铁来形容其硬)。然后放在炕头上,有的人家还在盆子上盖一个棉被子或棉大衣,取保暖之用。
之后,每天早晚各浇一遍水。村里人自古以来就有珍惜水的良好传统:从盆子里流出来的水,还要再倒进盆子里。有的人家还想出一个更巧妙的办法,就是在盆子底下钻一个洞,往里倒水时,把那个洞用布堵住;往出放水时,把那个布取掉。这样不厌其烦地过上七八天,多则十天,豆芽就生好了。一般是一升绿豆,能生十升豆芽。就这个比例,然后根据家里的人数,再决定绿豆的数量。然后把生好的豆芽放进盆子里,吃的时候,捞出来,或炒,或凉拌,都行。现在人们很少种绿豆了,也就很少有人家生豆芽,一般是买上几斤现成的,人们图省事,却没有了生豆芽那种乐趣。
小时候,我见过母亲生豆芽。
做黄酒的方法,基本上和生豆芽的程序差不多,只是将黄米煮熟后,放进一个封闭比较好的容器里面,倒上水,也是放在炕头那儿,也是在上面盖一些衣被之类的东西,为取暖,也为其发酵,还加一种叫“粬”的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捞出碴子,然后就做成了黄酒。小时候,见外祖母做过黄酒,初喝不习惯那个酒味,多喝几口,感到还行。外祖母说,冬天喝一二口黄酒,对身体有益,补身,暖肚,还健胃。现在人们不怎么做这种酒了,可能是嫌其麻烦,也有可能是不会做。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喝白酒,个别家庭也喝啤酒和红酒,那是极其少数的。
做豆腐的程序也不复杂,先将黄豆拣好,然后在粉碎机上打成四六瓣儿,再倒上水泡着,然后再放进粉碎机里磨成糊状,然后放进锅里煮。煮熟后,还放一种卤水,村里人称点豆腐。所谓的点,就是用那种卤水点。点好后,放在架子上压,过一段时间,就做成了豆腐。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放进锅里煮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灶火里的火,不能太急。火急了,豆腐会老;也不能太慢,火慢了,会没有豆腐。其二是点豆腐放卤水时,一定要均匀适时。
由此,想起村里人在冬天用的一个东西,它叫烟筒盖子,当然这是过去的事情。在数九寒天来临之际,村里人家家烟筒上都安着一个烟筒盖子,每天睡觉前,把盖子放下来,也就是不让烟筒把坑里的热气抽跑,其作用不外乎保温。每天早晨一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拉开烟筒盖子,否则不能做饭。我原以为一个木头做得烟筒盖子,怎么能在高高的烟筒上放住呢?别说是数九寒天的西北风,就是早晚这一拉一放,还不把它给拉下来?
父亲的解释之词,在我意料之外:先在烟筒上放一块坑板,中间掏一圆洞,把烟筒盖子放在上面,然后用泥抹住。这么简单的答案,我都想不出来,可见我这个人是聪明不足,糊涂有余。
由过年做黄酒,生豆芽,做豆腐,我想起烟筒盖子,说明过年在我小时候的印象是非常美好的。男孩可以放炮,吃好吃的;女孩则喜欢穿新衣,吃糖块。
人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