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蒲草的记忆-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菜端上来之后,女方家长要给新郎、伴郎、娶亲三人酌酒。新郎与伴郎应站起身来,双手接过酒杯,以示感谢。厨房主厨师傅特意为新郎炒一盘菜,亲自端上,报菜名,然后站在旁边。新郎品尝后,奖赏一份小钱。厨师接过红包,说:谢赏!
席面因贫富有异,一般是“八八席”:也叫八碟八碗。八碟一般为冷菜,八碗一般为热菜。也有“盘碗席”:也*盒席。四方盒子,形似木床,内装十二个木碟,*盒。有盖有底,美观大方,很有讲究。此席一般为二十四道菜:热菜为十二个,冷菜为十二个。这种床盒席,我小时候也见过一二回,后来就不怎么见了。还有水菜盒子,“二眼睛”(此为村民戏语,意为二盘菜:一冷一热)等等。
花馍馍端上后,女方为新郎、伴郎、娶亲的留“子孙馍馍”,每人一对。另外,女方为男方还准备好一些东西:酒盅一个,筷子一双,金花两支,两条红绿绸交叉在肩上,胸前打结花。
饭后上茶,总管催促新娘上轿,放炮的小伙子在彩棚外放第一声炮。这时,新娘母亲吩咐女儿:以后做事要小心谨慎,在家要孝敬公婆,听从公婆的话。
这时候,第二声炮响了。新娘坐在炕桌上,炕桌上铺大红锻被子,女方家着两名至亲年轻男子,舁上新娘,小心谨慎,慢步上轿。这时候放第三声炮。娶亲队伍依次待命。娶亲与新郎及伴郎在彩棚作揖告别。
然后门外鞭炮大作。
然后门内鼓乐大响。
迎亲家长,按礼节送出大门。女方送亲之人各坐一辆轿车,不走重路,直奔男方家。
女方送亲的人,也有规矩:男的是叔叔,女的是姑姑。无叔叔与姑姑的,哥嫂代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男婚女嫁:幸福的“开始”(一)
男婚女嫁:幸福的“开始”(一)
祖先对幸福的理解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究其形式而言,最基本的不外乎这么几种: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田种。谷不生虫,人不得病;小有所养,老有所终。正所谓: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这是祖先用诗歌形式,简要总结出人生四大喜事。尤其是洞房花烛夜,对成过亲拜过堂的男女来说,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对未成家的青年男女而言,无疑是令人神往又心旷神怡的美妙仙境。洞房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神奇而迷恋;洞房给人的感觉,又是那么美妙而不可言传。
一对新人喜形于色,这种喜气所带来的气息,影响着周围所有的人,无不欢欣鼓舞,无不为之兴奋。这种喜悦是互动的,牵挂着无数关爱,寄托着无限希望。
大婚这天,村里人像过节赶庙会一般热闹。鞭炮震天,鼓乐齐鸣。男女老少喜笑颜开,人人脸上挂满喜气。老年人围坐在响工旁边听曲儿,小孩子跑前跑后嬉玩,小闺女和小媳妇则翘首踮足,以睹新娘美貌为幸事。
骑马宴后,婚礼逐渐进入高潮。彩棚内开始布置桌凳,准备就餐。这时,总管吩咐各执事将酒菜按序摆好,总管面向彩棚内,高声喊道:现在由我主持,以彩棚正面“喜”字为中,左右分开,我举右手为首席,我举左手为次席,首次席高桌坐四人,方桌首次坐八人,混席高桌坐五人,方桌坐十人,圆桌参照方桌排列。
男首:内兄或内弟。
男次:表兄或表弟。
陪男首:姐夫或妹夫。
陪男次:连襟。
女首:妻嫂或弟媳。
女次:表嫂。
陪女首:胞妹。
陪女次:妻姐或妻妹。
其余各席按亲疏远近,辈份高低,年龄大小,互让入座。这时,父母要给首次席的客人酌酒。
厨师或响工向男女首次酌酒道喜,可得一份小礼。
娶亲队伍回到自己村口时,放一声炮。众人一听,笑逐颜开:娶媳妇的人回来啦!新媳妇回来啦!早已等候在村口的灯笼队伍,与火把队伍欢呼雀跃,引头的大红灯笼走到巷子口时,大门前的旺火已经点燃,婆婆端着一碗麻油,将油泼在旺火上,意味着“兴旺发达”。
迎娶队伍进大门时,男方大门顶上还有人扔喜糕。一位男人手拿一个竹簉篱,里面放着七个喜糕,往下扔三个,留下四个。这种“扔三留四”的乡俗,不知是何原因。
迎接新人的,引送新人的,这时候全部站在大门外。仪仗队,鼓乐队分别站在大门两侧。奏鼓乐,放鞭炮。一乘轿和二乘轿在大门口停下,娶亲与伴郎自动下轿,第三乘轿与第四乘轿一直往里走。这时,伴郎急忙在轿前接下新郎,新郎手握弓箭,指向前方。
引新媳妇的人,快步走到第四乘轿前,搀下新娘,铺红毡的人急忙将毡子铺在地上。这时候,唱喜歌的人就出来了。唱喜歌的人,一般是村里有文化又有声望的长辈,手端盘子,盘子内放些五谷之类的农作物,边走边唱喜歌。村里人也叫唱“下轿歌”。
炮响三声吉日开,
请得新郎下轿来。
新郎下轿喜盈盈,
抖弓搭箭你英雄。
披红挂绿样样新,
新科得中状元公。
你在花堂略等等,
待我随后引新人。
鼓响咚咚锣响鸣,
轿里请出月宫人。
看了前,再看后,
新人红鞋穿牢固。
看了左,再看右,
看那陪嫁够不够。
金童*两边排,
婶子嫂子搀架来。
怀里抱得大喜壶,
亲戚朋友乐悠悠。
之后即兴发挥,见什么唱什么,惹得众人哄堂大笑。还有一例喜歌,以气收尾,别具用心。
时气运气赶吉气,
今天是个好天气。
新娘生得挺秀气,
新郎长得挺虎气。
身上穿得挺洋气,
俩位实在有福气。
满街满院尽喜气,
亲朋好友都顺气。
猫猫气,狗狗气,
现在开始拜天地。
一拜天,
小夫妻两永和美。
二拜地,
地久天长不分离。
一对新人,
二心相映。
三星高照,
四喜临门。
五彩缤纷,
六六大顺。
七巧相遇,
八面顺风。
九九归一,
实在称心。
本主持,
新理不懂,
旧理不通。
发音不准,
咬字不真。
丢三拉四难免,
还请诸位担待。
迎接女方送亲的长辈早有准备,客左主右,接回家中。引新娘回到婆婆住的上房,新娘坐在新人的红绸被子上,婆婆将早已准备好的红糖水,双手捧给新媳妇,意即高高兴兴,甜甜美美。新娘喝完糖水后,引新媳妇到彩棚拜天地。
彩棚正中挂茔,茔前面放一高桌。高桌上置一穿衣镜,镜子前面放一个大斗。斗里装满高粱,外面用红纸糊住,并插三个牌位,中间为天地神,上写: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位。右边牌位上写:供奉东王翁娶之神位。左边牌位上写:供奉西天王母嫁之神位。也有的地方是插七个牌位:中间同上所述,左边为三个,依次为:一切家神、不将、皂君大王。右边也为三个,依次为:东王翁西王母成婚、和合二仙、四值功曹(太岁)。
拜天地,拜月老,拜高堂,夫妻对拜,在村里都有讲究。唱喜歌的人还有唱词:
一拜天,是终身,
天复地在兴旺人。
二拜地,光照临,
日月普照四方人(“四方人”为村民土话,意为周边的人)。
三拜爹,与娘亲,
今日之事多费心。
四拜夫,夫拜妻,
依然十字古色喜。
拜罢天地喜气飘,
玉堂响工把鼓敲。
亲戚六人走一遭(“六人”为村民土话,意为朋友),
家人父子吃喜糕(“家人父子”为村民土话,意为本家)。
你先走,我稍后,
到了厨房不知道。
拜完天地,拜完月老,拜完高堂,夫妻对拜之后,引新人入洞房。入洞房异常有趣,若干年轻男子站在门口,不是问一对新人要糖吃,就是请一对新人表演节目,围观者有意为难一对新人,说唱逗笑,热闹非凡。村里人还有这个传统习俗,就是在洞房门顶上,用红线拴一对白面做成的小兔,专门让一对新人嘴咬,咬着后才能入洞房。
眼看时辰已晚,一对新人站在洞房外面心急如焚,新人父母有心帮忙,却也无能为力。最后还是借别人的帮助,新娘将水果糖抛向空中,乘其不备,快步跃入洞房。在这儿又有这么一个规矩,就是新娘不得踩在门坎上。这时候,新郎也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回到洞房,掀起新娘头上的红盖头。
此刻,家里人还为一对新人摆桌设宴,地点就在洞房内,一共两桌,新娘首桌,女送亲次桌,接送亲的,与引新娘的,各坐其侧。酒菜齐全后,家里由婆婆与新娘和女送亲的共酌酒祝贺,院里由男家长给男送亲酌酒祝贺。这时,响工吹奏“大得胜”。
同时,响工与厨师等男役要给男女送亲酌酒,各得一份为数不多的喜钱。陪客要为男女送亲及新娘子包好“子孙馍馍”。
接着就是极其隆重的“闹洞房”。
让新娘说些笑话,有时还让新郎与新娘做出一些夸张的动作。或猜谜语,或讲笑话,或绕口令,不亦乐乎!这时,不论长幼,都聚集在喜房,嬉戏新人,皆无禁忌。村里人有这么一个说法,新婚三天无大小,又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无论怎样喧哗,主人不得发怒。有时候,人们还要戏弄伴娘一番。
时辰已近半夜,多数人自动离开喜房。新郎与新娘准备蜜度婚夜,洞房花烛。有个别小叔子,或许是小姑子,或许是其它年青人,等候在洞房外面“听房”。据母亲讲,她与父亲新婚之夜时,就有许多“弟妹们”在外听房。祖母看见了,笑着将他们赶走,然后在喜房门口立了一把扫帚,就当那是一个人似的。
注1: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面轴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亦称“和合二圣”。
和合二仙是我国民间的爱神。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有讲究。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象征“好合”的意思,那五只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大吉大利。事实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几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德,寒山和拾德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脾性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德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德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