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蒲草的记忆-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村里老年人说,过去村里只有老爷庙,并没有老姥庙。因此我认为:老姥系老爷笔误。碑文所列本村六十八人,共捐款一万八千六百文,其中邢姓四十一人,张姓二十三人,霍姓一人,李姓一人,姚姓一人,潘姓一人。张姓二十三人中,有四人为十五世祖,他们分别是:张士香、张士英、张士瀛、张士法。在我与父亲整理出来的张氏族谱上,可以看到他们闪烁的名字。我以为张士法,与十五世祖张士发同为一人,系发与法同音所误。碑文中还有四人为十六世祖,他们分别是:张世兴、张式科、张世旺、张富荣。碑文中另有张姓十五人,不知前“因”后“果”,他们分别是:张士通、张世光、张士秀、张汗臣、张士礼、张士进、张法名、张大经、张士锦、张行敏、张宗O、张有名、张士泰、张国忠、张士忠。
据我理解,张士通、张士秀、张士礼、张士进、张士锦、张士泰、张士忠为“士”字辈,应与十五世祖同属一辈。另外八名前辈,很有可能为十六世祖。但是,有关子随父、孙随祖之细节,因无文字资料说明,我就不能凭空想象。这些疑虑,有待于后辈进一步考证落实。
五间戏房已不存在,也成为历史的废墟。
在大庙山门门前,还有一块残碑,下面也实录附后,残缺文字,以“O”符号或省略号代替。
令出惟行
州主严禁令
照得食为民天农民终岁勤O乃以有秋近有无业……割田禾更有任意牧放牲畜践踏坟墓者扰害闾(音同驴)阎……示严禁为此示仰该村乡保巡夫人等知悉嗣后如……登时当场拿获实有脏证确据可凭许尔等立即……踏坟墓亦属不合一律禁示尔等亦不得挟嫌妄……
同治九年八月……
公议凡遇坟内毁伤草木牧放牲畜田中偷O……草者一经拿获即许执赃物鸣钟本年会首乡……示扭送赏拿获人钱壹千文凡牧公牧公罚钱出公费……
儒学生员尧……
本年仲……
碑文中所提到的同治九年,应为公历一八七一年。州主是谁?不得而知。据《明史》记载: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县入。另据《忻县志》记载: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升为忻州直隶州。这样说来,所谓州主,应该是忻州直隶州州长。石碑左面落款处的“儒学生员尧……”,应该是书写碑文的人。“本年仲……”后面为秋还为夏?还是另有其字?因其残缺,下面那一半又不知去向,也只好留给人们一个想象。不过仅从这半块残碑内容来看,还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告诫村民不得“任意牧放牲畜践踏坟墓”,也不得毁伤坟内草木,更不准偷盗田禾,否则“鸣钟”示众,或“扭送”官府治罪。
碑: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碑: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现代汉语词典》(一九九九年修订本)五三页对“碑”是这样解释的: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如界碑,里程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由“碑”引申出来的名词有:碑额(碑的上端。也叫碑首或碑头),碑记(刻在碑上的记事文章),碑铭(碑文),碑拓(碑刻的拓本),碑文(刻在碑上的文字;准备刻在碑上的或从碑上抄录、拓印的文字),碑阴(碑的背面),碑志(碑记),碑座(碑下边的底座)……
村民为缅怀前辈生前功绩,最直接的纪念方式,就是将前辈的名讳、生平、事迹,以及生者与亡者之间的关系,依照旧例,至上而下,从左至右,成文刻石。喻石以情,借石千古。其中成文刻石,又有许多不变的规矩。
比如子为其父“竖碑”,称故显考。孙为其祖父“竖碑”,称故祖考。父名或祖父名前加“讳”,并向右挪半个字的距离,以示尊敬。在其母或祖母姓前加“妣”(音同笔。意为已故的母亲。有句成语叫:如丧考妣,意思为像死了父母那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样:生曰父母,死曰考妣),姓后加氏,意同敬重。也有将“考”、“妣”二字并列书写,也有将“氏”改为“孺人”或“慈君”,其意亦同敬重。
碑右面贴边书写村名。过去是:集贤乡路村二都三甲(张姓)或四甲(邢姓)寺庄村。现在是:忻州市豆罗镇寺庄村。
碑左面贴边书写“竖碑”时间。以前是:大清同治九年岁次庚午应钟之月上浣榖旦。现在是:公元一九九九年清明节立石。以上二个时间为例。
在石碑正中至上而下书写:故显考某翁讳某某某氏之墓。第一个“某”为亡者姓氏。第二、三个“某”为亡者名讳。第四个“某”为亡者内人之姓。其中“讳”向右挪半个字的距离,取意为晚辈不可直呼其父名或祖父名。非呼不可时,在父名或祖父名前加“讳”,以示敬重。然后从左至右书写子女名讳。
一般情况是,碑上只写子孙名讳,不写女儿名讳,而且书写排序为从右至左。如子有二,在石碑正文正中的右面为长子,左面为次子。也有特殊情况,一是子女名讳全写,子在右,女在左;二是子孙名字的排序,如子有二同上。如子有三,在石碑正文正中的右面为二行,挨正文的右面为长子,长子右面为三子。挨正文的左面为次子。如子有四,在石碑正文正中的右面为长子,长子右面为三子;在石碑正文正中的左面为次子,次子左面为四子。以此类推,不提。
孙随其父名排序。
此类排序,在村民邢姓碑文中常见。
村民对“竖碑”立传之事,非常神圣,又异常隆重。在此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为谁立?二是如何立?三是什么时候立?
第一个问题中之谁,大多为村民之父或母,或村民之祖父或祖母。也有个别村民,为其叔父或伯父“立碑”,那是极其少数的。其中原因,仍脱离不开“非立不可”与“知遇报恩”的情结。
第二个问题里的如何,主要有二个内容:一是谁立,也就是谁出资。过去“立”一块碑,我不知道花多少银子,就是现在,也因“材”而异,一般是二千元人民币左右。二是石碑之大小、质量等内容。过去村里的石碑比较小,比如始祖那块石碑,高才一百一十八厘米,宽仅六十二厘米,厚十四厘米。现在村民讲究“碑同人高”,其高度也就是一米六七不等。
石碑的质量,也因家境而生。有的村民经济宽松,选用的石材也就比较高档;有的村民经济比较紧迫,所选石材也就近似普通。更有甚者,将水泥、石子、钢材混合成碑状,经济省事的同时,又有时尚与现代的成分。然而,却叫人体会不到“石碑”的那种历史与厚重感。一种“别扭”的感觉里面,似乎还有“轻视”祖先的意思,叫人说不出来……
第三个问题与时间有关。村民大多利用春节后走亲访友时间,探讨此事。然后筹划准备。“立碑”时间大多选在清明节这天。也有特殊,因情而定。
这里又有一说。所谓“立碑”,大多是村民为其父或母或祖父或祖母三周年之际而立。也有例外,因人而异。
现将村里保存的石碑,以及我看到的石碑,成文附后,以备后人查阅。 。。
碑:刻在石头上的家谱(一)
碑:刻在石头上的家谱(一)
一
在村南面的南沟梁上,有二块石碑。碑文为竖排,同为清朝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八年)所立。据村民记忆,这二块石碑所刻名讳,为异族叔父邢文玉祖先。
据石碑所刻名讳排序,再参照异族叔父邢文玉保存的“疏折”,整理成下文。
其一为:邢福照,石氏生一子为:家骑。
家骑,祁氏生一子为:步昌。
步昌,田氏生二子:长子旺忠,次子富忠。
旺忠,弓潘二氏生二子:长子贵生,次子云生。
富忠,冯氏,子孙不知。
贵生,芦潘宋三氏生一子:成春。
云生,张氏生二子:长子计春,次子喜春。
成春,宋氏生一子:明玉,小名叫小虎子,我习惯称其为小虎伯伯,孔氏生三子。
计春,降氏生四子:长子双玉,小名叫牛子,我也应该称其为伯伯,石氏生三子。次子安玉,小名叫二土牛,无传。三子良玉,小名叫三土牛,杨氏生二子。四子全玉,小名叫四土牛,无传。
喜春,冯氏生二子:长子五玉,王氏生三子。次子文玉,无传。
其二为:邢家旺,白氏生四子:长子步亮,次子步宽,三子步明,四子步林。
步亮,韩氏生二子:长子执中,张氏无传;次子全中,牛氏生一子:贵荣。
步宽,白氏生二子:长子体中,武氏。次子尚中,胡氏。下有一子:贵福,不知为武胡二氏谁生,待考。
步明,赵氏生三子:长子启中,李氏。次子致中,岳氏。三子正中,王氏。下有四子:贵祯、贵生(芦氏)、贵禄、贵祥,不知为李岳王三氏谁生,待考。
步林,王田赵三氏生三子:长子运中,次子达中(武氏),三子诚中。
据异族叔父邢文玉保存的“疏折”记载,他们最“远”的祖先为:楼,邢氏生二子:长子元章,宋李二氏生二子(长子朋,王氏,子孙不知。次子威,王(?)二氏,子孙不知);次子荣章,氏子不知。据我推理,以上所列名讳,应在家骑、家旺两位前辈之前。
又记,在异族叔父邢文玉保存的“疏折”上,还有“贵根田氏”四字,可能系贵字辈。
又记,据异族叔父邢文玉记忆,步字辈还有步弓、步月等人。这是其一。其二,家骑与家旺,可能系同胞兄弟。
二
在村西面的西梁上,准确地讲,是在火车站对面的秃子沟上面,有一块坟地。坟地有一棵大柳树,树前有一块“蛟龙碑”(村民将碑额上盘着两条石龙的石碑,统称为蛟龙碑。据我理解,蛟龙碑并非普通村民的“权利”,一般为过去的皇亲国舅,或者是具备一定的官职,才有资格立此碑),碑文为竖排,以下实录碑文。
碑正中至上而下有一行大字:恩奖寿官邢公讳新荣字表正郭孺人之墓。其中“讳新荣”与“字表正”分二行并列。大字右面有一行字:男一德郭氏孙善书田氏、善才张氏曾孙如圭、如壁。大字左面有一行字:女适韩门婿韩高华外孙银、镒。
石碑最右面贴边处有一行字:集贤乡路村二都四甲人寺庄村。与“集”同高,在“集……”句左面有一行四字:辛山乙向。或为一行三字,山在上乙在下,组成一字。
石碑最右面贴边处有一行字:大清同治九年岁次庚午应钟之月上浣榖旦。榖旦;取意为吉利的日子。榖:音同鼓。
据村民记忆,此碑所刻名讳,为异族伯父邢教苟祖先。
书本篇时,我正好从京城返晋。回村那天,为二零零七年国庆前一天。在村里,我正巧碰上异族伯父邢教苟。与他老人家谈及此事,他确认并称他父亲名讳邢如意,与碑上所列如圭、如壁为同胞兄弟:长门如圭,小名叫喜成,田氏生一子,润安,薛氏生一子,根全。次门如壁,氏子不知。三门如意,小名叫喜元,郭氏生一子,教苟,李氏生三子。
大可浅见:
恩,为皇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