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界的外面-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候甚至觉得,这些句子,就是属于我生命的,是注定要来让我的生命更美好的。
渐渐也开始喜欢读这一首。
喜欢这诗句里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名词都是一个朴实自然的意象,每一个动词都是一个优雅深沉的动作。很口语的感觉,拥有温润的质感和舒缓的节奏,散发出来的简朴诗性似乎还冒着热乎乎的白气。是生命的粮食而不是花朵。捧在手里有来自大地厚实,质朴的触感,散发着温热的气息,温暖顺着指尖流淌,慢慢就沁到了心底。这感觉,是那些花朵般装饰性的艺术作品不能比拟的。
脱落,不停的脱落,带来身体的轻盈和内在情感的深沉。这个动作一直在持续,树木把叶子和花朵交给秋风,蜕化的蝉蛾把残壳丢进泥土,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直到最后,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一般的永恒。
没有明确的情绪和意图的痕迹。但是非常深沉的优美。
像是一段路途。嵇康的诗歌是没来由的一跃而进入仙境,冯至的这首则像是一段现实的遥远朴实的路途。万水千山走遍,来到世界的尽头,什么能脱落的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一身轻盈,只剩下一颗心静默又深沉,和远方的青山遥相呼应。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如此深度的平和坦荡无惧,似乎是看见过永恒的心灵。
因为这些阅读,自己也渐渐放松了心灵,安适,清洁,平和,淡泊也渐渐不再是谈论和向往,而已经成为我身体里的品质。
虽然命中注定摆脱不了凡俗的身躯,但感觉渐渐向心目中的美好走近了一些,就很喜悦。快乐起来的时候,就会突发兴致的也写一些拙劣的东西,并且不害怕被嘲笑。
《心无》
无拘无束
无忧无虑
无畏无惧
无牵无绊
累生之物
悉数抛尽
心无所扰
自在逍遥
《跳出人类》
1.疏离
和别人喜欢那种行走和在路上的感觉不一样,喜欢旅行更多的是喜欢那种旁观着这个世界和它疏离的感觉。
比如一个又旧又小的古镇,有古老的建筑和居民,让你感觉亲切而没有陌生感。一切都很缓慢,你在这慢的氛围里呆着。静观,行走,发呆,或者什么都不做。在慢的节奏里,能够感觉到特别真实的自我。内心的节奏变得舒缓,人生似乎也变得豁达宽容。
看待世界的眼睛似乎因跟着发生了变化。优哉游哉的走着,或是慵懒的坐在咖啡店的沙发上,想想自己,看看别人,也被别人看,不管陌生还是熟悉,都显得亲切起来。听当地人咿咿呀呀说着你完全不懂的当地方言,但通过那种语气,那面部的表情,你能感觉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感觉到他们在过着日常生活,这生活是那么的永恒,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丝感动。
那种感觉,仿佛终日沉溺其中的世界此刻离我远了那么一点。
“我的出门,大部分都毫无目的。就是一个人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不说话,也不做什么事情。置身在人群中,但不与他们发生关系。我喜欢流动并且疏离的状态。”一个独立的女作家文字里写到的这一段,很喜欢,因为自己也喜欢那样做,喜欢那种状态。
喜欢穿一件洗薄了白色T恤,长裤剪短的牛仔,拖着十元的泡沫人字。听着最简单的音乐,吃着街边的零食,漫无目的的走着。穿梭在人潮中,看着不同的表情,揣摩他们的心绪。独立于他们之外,在拥挤中享受一个专属自己的世界。很美妙。
在公交极其闻名的城市武汉,有个乐队曾经唱过一首《Take a bus to nowhere》的歌。那也是我喜欢的一种感觉。会偶尔兴起的去坐一辆不知道去哪的公共汽车。不给自己一个目的地,只是坐在车上任由车子走动,趴在窗户上看着沿途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感觉自己好像在城市体内的游动的一团空气,身处其中却与它隔绝。直到终点站再原路返回。有时候一整天这样。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只是单纯的享受着这奇怪的享受。
迷恋在这种疏离的气场里,身处世界其中却觉得它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喜欢在黄昏的时候,坐在窗边,放起许巍的《平淡》。
昨天的事 昨夜的梦 早已经走远 我已想不起 好象手里 燃烧的香烟
推开窗 放一首歌曲 让柔和的风 轻抚身体
就道样坐着 望着那窗外 天边的云彩 让阳光温暖 我的心
平淡一天 平淡的心情 平淡一天 简单的心情
就这样坐着 望着那窗外 天边的云彩 随着风变幻
就这样坐着 望着那窗外 让轻风路过 这房间 就这样坐着 望着那窗外 让阳光温暖 我的心
是的,就这样坐着,就这样望着。再不需要什么。好像时空就此停止,我的心停留在永恒的空寂中。
仿佛来到一个没有生命也没有光的孤独星球,淡漠的灰色,坚实的躯体,寂静的空间,却非常平静,没有一丝不安。第一次到这个空间,没有陌生感。看见自己安静的蹲下来,看不到自己的表情,连五官也没有,一切沉默无言。
看见那人蹲下来,把自己的心轻轻的放在辽阔的灰色大地上,放在这孤寂的永恒里,然后那影子转身离开。
那心还是鲜红的,然而渐渐也变成了灰色,渐渐像石头一样坚硬朴实,融入了那时空。
2.没有观点
年轻时候喜欢读书,大概是内心空虚需要点精神食粮,结果一读起来就不得了了,书房的书越积越多,箱子里,地上,案头,书架。。。妄图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观点穷尽,好得到最终的真理。
每个作者你都试图告诉你许多道理,人该怎样生活,又多是相悖的信息,书虫转眼变书痴,书呆,最后的效果不是穷尽了真理,而是脑子变成了一团浆糊,各种思想见解胡乱的在里面呼啸着高速旋转,仿佛分子无规则运动。本来具体的个人都是不纯粹和有限的,本以为知识能够削减这不纯粹和有限,没想到削减了有限趋向无限,不纯粹反而变本加厉。或许纯粹本来就是空无。
最后你决定出走,把所有的书忘掉,电脑关掉,脑子彻底空掉,什么念头也没有,什么也不想,这些书在头脑中拥挤不堪,一团混乱,你真的要发疯了。你只能像一个日本电影名字说的那样--抛掉书本上街去。
后来看到被称为中国最寂寞的歌手张楚在采访中说到,他不喜欢中国人的博客,原因是“太有观点”。“其实应该没观点才对”,“事情是什么样子的就是什么样子”,他说。他更喜欢逛留学生或外国人的博客。“喜欢看关于自己生活的。比如他写自己参加一个古典音乐会,坐什么车,路有多远。这些过程和最后看到的音乐会是一样重要的,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他喜欢这些。
豁然开朗。原来同样是看一个音乐会,道行高的是在博客里写怎么坐车去路程有多远,中间发生了什么的那个,而不是唧唧歪歪谈论着演奏水平音乐层次显示自己学识,然后还要上升到更高的形而上层次试图和臆想中的敌人开战的那个人。
简单真实生活,就很舒服。
自言自语:那么多的流派,主义,观点。。。那么多的流派,主义,观点。。。这个世界怎么有那么多观点啊。
有时候,即使只是单单感觉到这一点,感觉到有那么多观点存在着,就无端的觉得很厌烦。还不要等到那些观点互相去征战,还不要等着它们大张旗鼓的去鼓动宣扬自己,去拉拢争夺自己的教徒信众,还不要看到它们滑稽里的极其有限去找到它们的瑕疵,我就厌烦而离开了。那么多观点,纷纷扰扰唇枪舌剑你争我夺,人类们,朝秦暮楚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我看着很没意思,还好笑。一切只是在狭隘里拼命挣扎。某些事物某些瞬间能够跳出狭隘臻于永恒无限,但只是片刻,就被接下来的狭隘淹没了。
到后来,渐渐没有想法,没有观点,喜欢大脑彻底空无的状态。
空掉的片刻,发现人完全不去思想是一件多么美好平静的事,如同窗外的那棵树,那些风中的野花,那片浮云,那个月亮,那个太阳,只是简单地存在着,从不抱怨,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你自己一霎那也成为它们当中的一员,无言,只是简单地存在着,无条件地快乐着,喜悦如一轮明月渐渐从心中升起,大地变得明亮清澈,静谧和谐。
“我喜欢赤身*的在阳光下奔跑,留下衣服在树荫下懒懒的乘凉。”一个喇嘛这样说。
3.不消费世界
这个世界会好吗?有时候看着这个著名的句子就想笑。好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世界每天发生那么多无意义的事情,让人无端觉得很烦。这个世界每个人都那么的热爱自己的生命生活,让人无端觉得很没意思。这是我的奇怪感受。
没有人能够爱这世界的全部。真正对这个世界的爱,必定只是爱这个世界的一少部分。
对我自己,我特别不喜欢消费生命消费世界的那种态度。
我不喜欢消费生活和文化,今天上映什么电影就去看什么电影。不喜欢消费生活,大家都在买什么用什么就买和用什么。
我所感兴趣的是围绕我的自我生活,是在这世界寻找和自己的灵魂息息相关的东西。发现自我建立自我享受自我。
有时候想到,也许,还有许多和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一致(相映照或是相关联)的事物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或许也是永远无法寻觅到的,甚至不知道它们存在着的。比如地球某个角落的一个人,某个已经消亡的文化的精神。这是生命里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我只是因这个世界有和我有关的事物而喜欢它。从一小部分去接触这个世界。从自己的角度去接触世界。
只消费这世界的一小部分,让消费变美好。节制,让享受变小,让享受变纯粹。
4。跳出人类
不只听到一个人说导演赫尔措格有跳出人类的视野。
“导演的处女作展现了他与其他导演的不同视角,摆脱了大部分电影中人物关系的演绎与情节的巧妙构思,站在一个安静的山冈审视着这个看似平静的世界。”
“赫尔佐格不满他看到的人类对自己现有文化定义和文明包装,他要‘从零开始创造世界’。”
“他深切厌恶体制内大众文化的庸俗琐碎、理性思考的局限、以及现代科技文明的冷硬机械;他所追求的是超绝的视野,不受法则拘束的想像,以及无可言喻的生命极限经验。”
“赫尔佐格电影的精神很接近于存在主义式的;是以个人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个人直觉接触这个世界,从而触及生之痛苦和存在之奥秘。”
这是我欣赏和喜欢的姿势。
文明里的各项事物都各有拥护者和反对者,但文明本身缺乏观察者思考者质疑者,跳出文明的视角不多,因为我们就是文明的组成,都身处其中,难于超脱界限。赫尔措格一开始就看到了这一点。有人说他像外星人一样看着这个世界。
能够冷眼旁观这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然后产生的爱,才是真实,正确,宽广,深刻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