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作文三书 >

第30部分

作文三书-第30部分

小说: 作文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综 合(2)

  就以上的例子举一反三,我们不免要问:是否记叙、抒情、描写、议论可以不再划分了呢?是又不然。

  尽管记叙可以和抒情、写景、议论综合运用,那以记叙为主的,仍是记叙文;

  那以议论为主的,仍是议论文;

  那以写景为主的,仍是描写文;

  那以抒情为主的,仍是抒情文。通常,我们先考虑写什么题材,也就是采用生活中的那一部分经验。如果由老师命题作文,他必定先考虑同学们有这个经验没有。他不可能要我们写“喜马拉雅山去来”。

  有一个插曲。有一次,班上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哥哥》,一位女同学立刻举手发言:“我没有哥哥。”老师就问她:“你是不是希望有个哥哥呢?你有没有幻想过有个哥哥也很好呢?”答案是“有”。老师说:“写你幻想中的哥哥吧。”幻想也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题材选定了,你得决定,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呢?以抒情为主呢?以描写为主呢?还是以议论为主?

  有时候,出题目的人连这个也规定了。题目是《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你大概就不能放手描写了。题目是《祭抗战八年死难的同胞》,你大概就不能“记事本末”了。题目是《垦丁公园游记》,你大概就不能鸿论滔滔了。这倒也解决了问题。

  不过也可能引起问题。像“植物园里的荷花”,原不止有一种可能。你可以写成“植荷”,以记叙为主;你可以写成“赏荷”,以描写为主,你可以惋惜残荷,以抒情为主,你可以写成“荷池对于景观之影响”,以议论为主。如果题目下面有括弧,注明“记叙文”,你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倘若训练有素,几乎什么题目都可以作文。有一年,联考的作文题目没有印在试卷上,改为在考场中临时宣布,以防漏题,但是试卷上“作文”项下有一句话,注明“文言白话皆可”,这句话当然是加上括弧的。有些考生临场紧张,没看见黑板上的作文项目,只看见试卷上的“文言白话皆可”,以为这就是作文题目,居然也写出满篇文章,真也多亏了他。

  又有一次,国文试卷上不印作文项目,临时在考场公布。办理试务的人希望考生作文时先把题目抄下来,不要一出手就是文章,因此在考卷上加注“把题目写在答案纸上。”试题和答案用纸是分开的,考生做出来的文章也是一种答案,这是试务人员的想法。但是有些考生忙中有错,以为“把题目写在答案纸上”是作文题目,居然也能写好出几百字的“答案”。

  我当时觉得这事有趣,就去拜访几位阅卷的老师,问他们可曾看到根据“把题目写在答案纸上”做出来的文章。有位老师说他看到一篇,写得还挺不错的呢。那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阅卷老师想了一想说,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有题目就有答案,有答案就有题目。这像是鸡生蛋、蛋生鸡一样,两者有因果关系。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就是说,先有题目还是先有答案?我想,在命题委员心里是先有答案的,他心里先有了山涛、阮籍、稽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名单,再问竹林七贤是谁,看我们是否记得。但是对我们考生来说,却是先有题目、后有答案,我们是根据题目作答的。

  不管谁先谁后,两者总是分不开的,没有答案,怎样出题目?没有题目,怎么作答?所以,在各门参考书里,题目和答案都是在一起的。如果只有答案,没有题目,答案又怎能算是答案呢?

  “整洁为强身之本”是个答案吗?我还以为是个作文题目呢。……以上“答案”,文字是我的,内容是人家的,虽然事隔多年,应该出入不大。这样的“答案”能得分吗?讲究“格律”的阅卷委员认为连题目都不对,如何能成?“性灵派”的阅卷委员却说:“就文论文,应当给分!”

  这也是一个插曲。

  在正常的情形下,究竟抒情、记叙、描写抑或议论,要看生活经验的内容。

  “历险记”总该以记叙为主。你心爱的小狗死了,你为它营葬,自然以抒情为主。别人对你有不公平的批评,或者对你热爱的事物有不公正的批评,你动了感情,但是写文章辩驳仍须明明白白讲道理,不能只感叹呐喊,除非是有口难言。风景必须描写,如果记叙,风景是死的,如果议论或抒情超过描写,那不啻你站在一幅好画前面挡住了别人的视线,未免不智。

  综 合(3)

  如果他埋葬了他心爱的狗,他要写一篇抒情文,他为何还要把记叙和描写“装配”进去呢?这因为文章除了整体效果还有局部效果。

  抒情是这篇文章的整体效果。为了得到这效果,他可能要写出爱犬和他的亲密关系,例如蟑螂咬他的书,狗居然替他捉蟑螂。例如他夜晚迟归,狗总是在村外等着迎接,并且进了客厅就替他“拿”拖鞋。“亲密关系”是局部效果。想写出亲密关系,他得记叙。葬犬之日,他的心情应该沉重,心情沉重的人觉得风是凄风,雨是苦雨,如果那天天晴,他觉得连阳光都发黑,好像长了霉斑。他要把天气写得阴沉,这又是局部效果。要造成这个效果,他得描写。

  有一位爱写作的年轻朋友对我说,他有一个题材。基隆某街有一座连一座的大楼,像长城一样挡住半边天,当然也挡住了风雨。大楼的“邻居”是一片空地,风雨总是掠过空地斜斜地扑到大楼的墙上。贴近大楼的墙根有一条窄小的水泥路。

  这是场景。在这个场地上,有一件事情使那位年轻的朋友想写作。每天下午,附近的小学放学,总有一个老翁牵着一个学童从楼下的水泥小径上走过。这是一位老祖父来接他的孙子。

  基隆几乎每天下午有雨,而且海港多风。大楼只能做这一边儿的屏障,另一边儿靠老祖父的一把伞。除了伞,还有他瘦弱的身体。他总是把孩子放在高楼和他的身体之间,由他做另一边儿的屏障。雨伞虽然在他手里,伞顶却总是偏到孩子头顶上。这样,细雨斜风就常常扑到他的身上,他的半个身子,自肩以下,总是湿的。

  后来老翁得了严重的风湿病……

  这个题材怎么写呢,写成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当然不能以议论为主。记叙,如我上面所写,难免粗疏,笔到而意不到。

  老祖父呵护小孩子是个令人心软的题材,两人年龄悬殊,孙子未来之日太长而祖父未来之日太短,恐怕孩子还没长大,祖父已经作古。——写抒情文怎么样?

  恐怕不能笔酣墨饱地抒情,因为作者是旁观者,不是局中人,虽然心中有情,笔下却只能点到为止,否则就是情感“泛滥”,失去美感。

  这个题材所以动人,是因为人物和环境配合起来。人物是一老一小,环境是高墙和空地。跟钢骨水泥的高墙相比,老翁何等孱弱,但是老翁担当的责任却和高墙相同:遮蔽风雨。看风雨在高墙上留下的剥蚀痕迹,真是“人何以堪”!于是祖父身上就有了悲剧英雄的光辉。

  这篇文章最好能把老人之老、幼童之幼、高墙之高、冷雨之冷都写出来,使之互相对映。这得描写。这该是一篇以描写为主的文章。

  单单使读者“见到”了老人之老、幼童之幼、高墙之高、冷雨之冷,还是不够。作者得使读者“知道”这一老一幼的背景历史,每天出现的原因,此地因何多雨。或者也得使读者“知道”路有多长,那把伞用了几年,修补过几次。要读者“知道”这些,得用叙述。这是此文的局部效果。

  如此动人心弦的题材,倘若作者只是让我们“知道”和“见到”,而不展露他内心的感应,他未免太冷静了。作者要节制,但是冷静则是过于节制。过于节制可能导致读者冷感,削弱了文章的整体效果。

  作者是内心先有了激动,才想写这篇文章。作者要在叙述描写之中选几个地方做自己情感的出口。他得抒情。抒情的文句也许只需要三句两句,就把自己的心打开了,也把读者的心打开了,读者在“知道”、“见到”之外又“感到”许多。这是另一种局部效果。局部效果加强了整体效果。读者在“知道”和“感到”的帮助之下,对“见到”的环境和人物,就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同理,在“见到”和“知道”的帮助之下,我们的“感到”可能刻骨铭心。

  在“见到”和“感到”的帮助之下,我们所“知道”的就更确切更真实。综合各种局部效果,“立方”似的形成整体效果,苏轼的《前赤壁赋》堪称杰作。这篇文章不但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皆备,还加进去诗歌。它首先是叙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然后是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然后是叙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窃窕之章。然后是描写: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然后是叙述:于是饮酒乐甚,叩舷而歌之。歌曰:然后是诗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然后是叙述: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然后是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扣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然后是叙述:苏子悄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然后是议论,议论之中有叙述,用叙述帮助议论,又用描写帮助叙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败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江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继续议论,用描写帮助议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架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继续议论,用抒情帮助议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如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下面是议论: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其消长也。盖将自其既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就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下面用叙述帮助议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得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继续议论:是造物之无尽藏也,惟吾与子所共适。下面是叙述,并且用描写帮助叙述:客起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们可以仔细观摩这篇文章。其中以描写、叙述、抒情来帮助议论,尤其值得注意。

  综 合(4)

  议论文是要使人想,使人信。

  把记叙、描写、抒情融入议论,可以增加说服的力量。

  议论文的骨干是一“条”普遍原理。(有一种议论文只推翻别人提出的普遍原理,只攻破别人的主张,自己并不建立什么。作文课堂上大概不写这类文章。)凡是“普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