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湘江-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荷龙是中革军委巡视员,一九三四年*月间与总动员部部长杨岳彬相继叛变投奔国民党。
蒋介石凝目望着窗外碧绿的湖水,喃喃自语说:“南瓜怕的就是从里往外坏,*内部的争斗,是他们失败的根由!国军若不精诚团结,一致对共,那么就会给毛泽东可乘之机!”
是啊,这几年若不是军阀混战,今日你打我,明日我打他,毛泽东哪里有容身立足之地。
临窗而立的蒋介石,两眼出神地望着窗外旖旎的景色,陷入了沉思。
从一九二四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如今,与自己的这位老对手毛泽东打了十年的交道,毛泽东却似神龙见首不见尾似的,只闻其名而未见其人。
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趁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之机,在湘赣边发难,举行秋收暴动,并一改*数年在中心城市叛乱的做法,将叛军引向穷乡僻壤的山沟沟盘踞,占山为王,乘自己与北方诸军阀大打出手之际,安营扎寨,扩张地盘,日益壮大。
一九二八年五月,当退居井冈山的*为拥有一支近万人的红四军而庆幸时(朱德率湘南暴动8000余人上井冈山),重新出山的蒋介石已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军阀携手,再度北伐,根本未将井冈山的*当一回事。
一想到这些,蒋介石内心涌起一丝自责之感。
的确,当时在他的眼里,真正的敌人应该是北方强劲的张作霖,因为张作霖占的地盘实在太大了。*的会师,只不过是在他的后院放了一把并不很大的火而已,是不足为患的。因为他确信经过一九二七年的春夏,他已大伤了共产党的元气。特别是八月初的南昌近三万人马的正规军暴动都被*下去了,更何况毛泽东率领的是一群没经过正规训练、只有几百条破枪的农民武装,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在他的心里,没有三五年的时间,共产党是翻不了身的。
当然,当时的蒋介石绝对没有想到,就是毛泽东的这点星星之火,愈烧愈旺,愈烧愈大,最终成为他致命的威胁,并彻底烧毁了他的蒋家王朝。否则,他早就调集重兵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掐灭掉了!
面窗而立的蒋介石长长地叹了口气,嘴里念念有词:“会剿、会剿……”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阴霾桂北 八(2)
嘴里念叨了数年的蒋介石在多次“会剿”的失败中终于醒悟过来了:毛泽东的农民武装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蒋介石忽然想起了发明“会剿”这个新名词的江西省主席朱培德。
早在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朱培德就向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呈请“会剿”的电报:
南京国民政府钧鉴:枢密。属省历年以来系无匪患,前因叶、贺溃军窜散,已分途次第剿清。嗣因粤、湘两省*披猖,横流溃决,适赣南师兵力单薄,防范不周,遂乘虚窜扰赣南、赣西多县。近由第五路军专调兵力两师,克期清剿,已次第将莲花、永新、泰和、万安、遂川一带匪众击退。唯迭据该师长等报告:被击之匪多窜入湘境郴县、桂东、茶陵、攸县、安仁、永兴等处,有联合湘境*朱德所部再图暴动之语,现已追至郴县。唯因湘省军事尚未结束,未便深入,以滋误会。业经属省政府电请湘省军政当局派队会剿在案。现有北伐方股,*乘机思逞,后方治安极为重要。应请钧府电饬湘粤两省,克日派兵会剿,多于最短期间,协同肃清,以唯三省治安,而予后方,顾虑大局,幸甚。江西省政府朱培德叩,梗印。
当时的湖南,李宗仁与唐生智正打得难解难分,而毛泽东“盘踞”的井冈山,一只脚踩在江西,一只脚踏在湖南,忽东忽西,进退自如。朱培德不敢贸然闯入湖南。
五月三日,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王牌军——红四军诞生的头一天,朱培德收到了经过蒋介石过目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复函:
径复者:前准贵处第1125号公函,奉委座发下朱主席培德电陈赣省历受共祸并进剿情形。请转饬湘粤克日会剿等情,函送查照等由,当经电广东省政府及汉口程(潜)主席派兵会剿,并函复各在案。兹准广东省政府马代电开往,函请第八路总指挥部派兵会剿等语,相应函达,即希。
查照为荷,此致。
国民政府秘书处
民国十七年五月三日
对于朱培德,蒋介石可谓是知根知底的。朱培德是云南盐兴人,曾参加过蔡锷领导的反清昆明武装起义,后又参加了护国反袁之战和护法战争等,一九二三年,朱部改编为孙中山大本营警卫部队,朱培德任建国军第一军军长,一九二七年任江西省主席,一贯仇视共产党。但就是这位*坚决的朱培德,最早认识到共产党的威胁的人之一。
朱培德拿到国民政府的“上方宝剑”,立即与湖南的程潜携起手来,调遣七个师的兵力,先后两次对井冈山进行了“会剿”,都被毛泽东指挥的红四军打败了。
正是湘赣两省两次“会剿”的失败,使蒋介石逐渐醒悟过来:山大王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农民军不可等闲视之!
蒋介石权衡再三:长痛不如短痛!
一九二九年一月一日,蒋介石一边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周旋,一边又腾出手来,委任何键为代总指挥,调集湘赣六个旅十八个团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
井冈山在铁蹄下呻吟!
“国军”一度占领了井冈山,烧杀掳掠,抢劫一空。这时蒋、桂战争爆发,“国军”不得不撤离井冈山。
五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收复了满目疮痍的井冈山。
三次“会剿”井冈山,湘、赣两省军队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使原本以为毛泽东是秀才造反三年成不了事的蒋介石这才意识到:难缠难斗的毛泽东非一般“山大王”可比,确有他的过人之处。但仍认为*不过是一群打着劫富济贫旗号、啸居山林的亡命之徒,不过是趁着他后院守备空虚,乘乱偷放了一把火而已,是小沟里的泥鳅,掀不起什么大浪的。
阴霾桂北 八(3)
当然,此时的蒋介石没有先知先觉,他绝对没有想到,正是凭着几百条破枪“盘踞”在井冈山的毛泽东,竟然是他命运中最大的克星,日后会成为他一生的劲敌,俩人在经过二十余年的拼死较量后,毛泽东掀翻了他苦心经营的蒋家王朝,最后将他驱赶到孤岛上郁郁而终。
江西省主席朱培德
蒋介石思前想后,心底涌起一种苦涩的惆怅之感:是啊,悔不该当初对偏隅一方的*掉以轻心,让其日益坐大,以至弄成今日倾尽国力军力都难以剿灭的窘境。
蒋介石抿抿薄薄的嘴唇,憔悴的脸庞掠过一丝笑容。
好在自一九三三年九月以来展开的第五次“围剿”,虽历时年余,耗尽人力物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终于将*盘踞多年的江西老巢端掉了,逼得*倾巢西进。据目前情势来看,此番只要谋略得当,必能在西进途中寻机将*彻底剿清。
蒋介石迈着细步踱至作战态势图前,鹰隼的目光沿着江西向西移动:据二十日桂军李宗仁的电报,*红军主力直指江华、永明一带,龙虎关、富川、贺县同时吃紧,李宗仁特来电请求将桂军主力移赴恭城附近,以防*红军进犯广西腹地柳州。
蒋介石并没有当即答复,而是命令空军派机侦察两天后才下达命令。
今天下午,据空军侦察报告,的确发现红军主力正大规模窜往江华、永明一带。
蒋介石顿时感到困惑了:莫非*红军已得知自己在湘江东岸决战的军事计划,改变了原定西进湘西的军事部署,改向广西腹地进军,企图在广西重建根据地?
蒋介石思虑再三:管他哩,只要促使桂军主力与红军决战,就达到了预期目的!但若允许桂军主力南撤的话,湘江防线就会兵力空虚,只有命令湘军刘建绪部快速南下,占领军事重镇全州,接防桂军在湘江沿线的防御,无损于原定的作战部署。这样的话,*红军纵使是声东击西,也不足为虑了。再则桂军在湘江沿线还留下一部分兵力驻防,一时还能抵御一阵。
让蒋介石感到兴奋不已的是,没想到桂军原来一直拒绝湘军、中央军进入桂境,如今反倒主动请求湘军入境,何不将计就计,趁机派湘军大举入桂。
在蒋介石看来,不仅*红军是他的心腹之患,拥兵自重的桂军也是他的心腹之患,如今正是削弱桂军势力的天赐良机!可笑他“小诸葛”白崇禧时刻精明算计别人,与我斗还嫩了点!
蒋介石与幕僚们商榷半天后,下午十七时,下达了准许桂军南撤的复电:
衡州何总司令:
据德邻(李宗仁号)电,以“据迭报,匪主力由临武分经嘉禾、蓝山西窜,龙虎关、富川、贺县同时吃紧。仁部原在龙虎关以北防堵,故拟即将仁部主力移赴恭城附近,策应富、贺、兴、灌。但兴安、灌阳以北,仅能留一部,诚恐力量单薄,请转饬何总司令所部向全县推进,以期周密。”等情,除复电外,希即查照办理具复。
蒋中正
二十二日十七时
蒋介石当然清楚诸将听命而行是取胜的关键,对江西苏区几次“围剿”,败就败在诸将拥兵自重、不协同作战上。
蒋介石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四年前的一九三○年十二月九日,在这里成立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的,当时任命鲁涤平兼行营主任,调集第六、第九、第十九三支路军及航空队共十万人,于十二月十六日对江西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
阴霾桂北 八(4)
十二月十二日,上海《民国日报》的“南昌通讯”报道了蒋介石的这一动向:蒋主席为限期肃清赣境*起见,特电召十八新五新十五等师长来省开军事会议,并面授机宜,各师长将陆续由前方赶到,晚即总司令部行营开会,出席者有何成浚、朱绍良、鲁涤平及张辉瓒等十余人……
国民党兵力十万,红军兵力四万人,双方力量对比251。
蒋介石所采取的战术原则是: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
毛泽东的战术原则是:诱敌深入;
结果,蒋的战术不敌!
十二月二十七日,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因与公秉藩不合率部轻率冒进,在龙岗被红军主力聚歼,遂致第一次“围剿”失败。
一九三一年二月十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南昌行营主任,在这栋楼房里调集二十万人马,于四月一日向江西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
国民党兵力二十万,红军总兵力三万五千人,双方力量对比61。
蒋介石的战术原则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
毛泽东的战术原则仍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诱敌深入,集中兵力。
结果,蒋介石仍是不敌!
由于各路领军将领不协同作战,仅两个月的时间,三路大军先后在东固、东韶及广昌接连失利,第二次“围剿”以惨败告终。
两次“围剿”的失败,蒋介石恼羞成怒,除了将部下诸将痛责一顿外,于一九三一年六月下旬,亲赴南昌,主持策划进剿事宜。
连续三夜通宵达旦的“诸葛亮会”,蒋介石披挂上阵,调集一百四十三个团,共三十万人马,分左、中、右三路,于七月一日向江西苏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第三次“围剿”。
当时的红军主力不过三万多人,双方兵力对比为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