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奥运结缘:杨澜奥运高端访谈-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 澜:训他什么呀?
李永波:张军挺高兴,赢了嘛。我说你笑什么呀,我说你乐什么乐,你丢不丢人呀。他场上精神面貌不好,嘻嘻哈哈把球赢下来。我说你这中国运动员,不光是赢球,还要赢人,人的精神。结果从那以后,他就很能拼,连摔带滚带爬的,反正他每个比赛都这样去打,去搏,反而搏出来了。如果他第一天因为赢了比赛就忽略了他表现不好这一点,你也不批评他,不告诉他,也许就没有这个冠军了,因为他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比赛。
手握四枚奥运金牌的李永波,在之后的几年中,又接连拿下了象征羽坛男子团体最高荣誉的汤姆斯杯和女子最高荣誉的尤伯杯。然而,到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首轮比赛,男单头号种子选手林丹就被淘汰出局。开场失利的阴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笼罩在中国队头上。李永波说,如果不是后来张宁为中国队拿到首块金牌,2004年的出征结果将不堪设想。张宁,这位当届奥运会的金牌功臣,其实在2001年就想退役,但是被李永波拦了下来。
杨 澜:你让她再打两年,没想到2004年的时候,真的是爆出火花来了?
李永波:当时她就觉得也打不出来,年龄又那么大,放弃吧。但是我看到了她的那种潜能,所以我就跟她讲,我说你不拿世界冠军太可惜了,我说你现在在场上跑,不是在打羽毛球,你没有驾驭羽毛球,而是让球驾驭了你,等你学会驾驭这个球的时候,你一定是冠军了。我说我对你很有信心。后来她就留下来了。然后2004年奥运会拿了冠军。当时如果张宁这块拿不下来,可能一块金牌就都拿不到。
杨 澜:真的?当时你真有这样的,最坏的心理打算了?
李永波:你是控制不住的,因为你不能替运动员去打。所以即便每一天的每一时你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得很细,但在那一刻你是无力的。
杨 澜:我很想知道这种感觉,就是你说的无力的感觉。
李永波:我能给他的就是,通过我的表情给他鼓励,然后我要跟他要很好地在一起,去互动,比如说我不能崩溃,如果我显得沮丧,我崩溃,我没有信心,把这种表情传递给我的队员一点点那都是失败,我一定要强顶着。
杨 澜:他们会在比赛当中,向你投来求助的眼光吗?
李永波:经常会,我问过教练员一堂课,我说运动员当回头看你的时候……
杨 澜:他到底在看什么?
李永波:他要什么?如果那一刻他需要你鼓励他,如果你对你的队员了解,你就鼓励他就好了。他需要你战术指点他,你就有必要非常准确地告诉他,要打网前,要打底线,要打对角,要进攻还是防守等等。你就要短时间内告诉他,他回头看你的时候,你指责他,他就变成场上要一打二了。
杨 澜:对,他还要回头琢磨你?
李永波:对。所以这也是我们教练队的业务课,每一个运动员回头看你的眼神是不一样的,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现在,李永波手捧着苏迪曼、汤姆斯、尤伯三大杯,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这三项羽毛球最高荣誉的国家。在李永波培养出的世界冠军名单中,已有58个人列于其上。他的目标是:再用十年,一共培养100个世界冠军。
杨 澜:我听说你现在队里还特别安排了一项训练,让队友互相来做边裁,故意会给正在比赛的运动员设置一些误判或者是刁难。你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李永波:锻炼他们嘛,因为就是更接近实战一点,培养他们的抗干扰能力——裁判他有意判你,你知道是有意的,你怎么扭转自己的心态,怎么使自己平静。
杨 澜:你的性格是比较直爽的,当你作为一个总教练的时候,经常会给你惹来麻烦,比如说你在场上对裁判的态度。
李永波:我是在充分行使我的权利。
杨 澜:但是你指出的方式肯定不是像我们现在说话这样的一个方式,你会是比较激动和激烈的。
李永波:不,通常开始都不会,因为我们做教练员的最清楚裁判是有意还是无意,有意的我必须着急。
杨 澜:让他有所畏惧?
李永波:对,让他知道,如果你一个裁判有意判我的队员,我不表现出来,我的队员会觉得他很无助。我这样做的时候,是告诉我的队员,你放心,我会盯他,我敢跟他干。
杨 澜:会给你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呢?
李永波:最多会说我这个教练员的修养不够呗。
杨 澜:你在乎吗?
李永波:如果是为了我的队员,我不在乎。
杨 澜:你觉得这十几年你自己的脾气有所改变吗?
李永波:改了很多很多。
杨 澜:已经比原来温柔多了?
李永波:太多了。我觉得起码改了百分之六七十了。
杨 澜:真的?
李永波:我觉得很正常,对,我都能够接受。我觉得还是个人心态的问题。
杨 澜:那你有没有自我反省的时候?
李永波:当然有,当然有,很多。也觉得确实是我自身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因为我确实个性也比较强,那个时候好像也比较霸气一些。后来就觉得算了,还是要改变,自己一定要改变,更艺术一点,更民主一点。
杨 澜:要改变自己可能是最难的。
李永波:对。
杨 澜:得忍着,不能说?
李永波:不,关键是有的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时候,他就没法改变。最主要的是我自己已经意识到了,我一定需要改变,我改变了这个队伍才能更好。我的六届奥运的经历,使自己对北京奥运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我有信心这个队伍会成功,因为我相信我们的付出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姓名:李宁
体操王子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3年9月8日
出生地:广西柳州
运动项目:体操
1981年 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员自由体操和鞍马冠军,全能第五名。1982年 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获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首位取得如此好成绩的运动员。1982年 第9届亚运会体操全能、吊环冠军、双杠亚军、男子团体冠军。1983年 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跳马亚军和自由体操、吊环第三名。1984年 第23届奥运会自由体操、吊环和鞍马三枚金牌、跳马银牌和全能铜牌,男子团体银牌。1985年 第2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吊环冠军、鞍马、自由体操和团体亚军。1986年 第10届亚运会体操全能、自由体操和吊环冠军。1986年 第7届体操世锦赛全能鞍马和自由体操冠军,有“体操王子”的美誉。他独创动作“吊环正吊臂后悬垂前摆上接直角支撑”和“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被国际体联命名为“吊环李宁摆上”和“双杠李宁大回环”。2000年 被国际体联收录国际体操名人堂,成为中国运动员中第一个世界体操名人。他一共获得了14个世界冠军。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退役,进入了商业界,以其姓名命名的“李宁牌”服装及健力宝饮料多次赞助各种体育活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男子体操队正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时期,然而比赛中由于中国队发挥失常而错失团体和个人全能两项金牌。面对不利局势,李宁在随后的比赛中一鼓作气拿下自由体操、吊环和鞍马三枚金牌,不但振奋了中国队的士气,更以三金二银一铜的成绩成为这一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数最多的运动员。“体操王子”李宁那阳光般的笑容也深深地刻在了全国人民的心中。
杨 澜:那一年回来的时候,应该说举国上下对你们进行了一个英雄凯旋式的欢迎,当时给你留下很深的事件有什么?
李 宁:那个时候很特殊,那个年代跟今天不一样。今天中国人有很多可以炫耀的东西,跟世界交流的这些东西都很多,而且个人的发展、选择也很多。那个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确实我们跟世界相差比较大,跟先进的那部分相差比较远,那么中国人可能也是知道需要有这些表现的一些…… 一些东西……
杨 澜:来振奋民族情绪?
李 宁:为了民族情绪也好,还是说满足当时的民众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所以我们金牌的那个价值远远超出体育金牌,所以那个时候国人把我们当做英雄,把我们的成就当做中国人的成就,所以回来之后我们确实受到很高的待遇。我们广西拿了四个金牌,这个效率很高。
杨 澜:你一个人得仨,当然了。
李 宁:还有举重的,这样的话,我们回到家乡的时候,差不多像那个小说里面讲的,就是倾城出动。然后专门派辆车,我们进城的时候坐在一个敞篷车里来接受市民的欢呼,差不多在南宁市兜了一圈,每一个地方都是站满了人,放着鞭炮,拥挤着。
杨 澜:很享受?
李 宁:对,很享受,而且觉得这个人生没有第二次。
杨 澜:觉得值了吧?
李 宁:挺值。
微笑的含义
随着年龄的增大,已过运动巅峰期的李宁本想在1986年就退役,然而由于当时的体操队存在新老队员青黄不接的问题,他在体操队的安排下又继续带领队友远赴汉城参加第24届奥运会。在这一届奥运会上,李宁在吊环和跳马项目上连续的重大失误为他的运动生涯画上了句号。虽然失利后的李宁依然面带微笑,但是这一次与以前的微笑相比却是那么苦涩。而让他更加无法接受的是国人对这微笑的反应。
杨 澜:那你那时候为什么要笑呢?你觉得这是对观众和裁判的那种态度吗?
李 宁:我从一开始比赛就笑。我没有在比赛时哭过,无论是成功、失败,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性格和这个人对他做事情的一种态度。
杨 澜:但是这笑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出乎你的意料吗?
李 宁:有点儿,反正那个时候我觉得对我来讲确实失意大于挫折。我曾经作为主力,绝对的主力使中国国旗升起来。最后这个1988年,我作为这个队长,带领这一班人马,又把国旗降下来了,这对我来讲是有点儿刺激。所以到后面休息室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哭了。但是对我来说另外一个挫折就是回来以后国人的反应。
杨 澜:如此之强烈。
李 宁:就是由一个英雄变成一个罪人,这个对我来讲有点儿受不了。就是说有时候人获得荣誉了,就我刚才讲的人们倾城出动欢迎你、祝贺你的时候,你会很骄傲,很得意,非常享受。所以当人们突然把你变成罪人,对你进行谴责、指责,无情地对待你的时候,有时候就缓不过来。
杨 澜:很有意思的是,那一年获得金牌最多的是高敏,当我采访她的时候,她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但是在你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情,也使她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畏惧感。
李 宁:是啊,所以基本上你对一个老人的好与坏,会影响到后面年轻人对社会的看法,这个基本上我觉得对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讲,更多的是需要金牌,他不需要这个体育本身。作为体委来讲,他需要的是冠军,他不需要运动员,因为运动员可以随便换,只要拿冠军,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