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加强边备,金是一个出尔反尔的野蛮之邦,对它不能放松丝毫警惕,应该调集重兵,把手关塞,坚决拒敌于国门之外,挫败金的不良企图。
再次,在与金签订和好盟约时候,措辞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好是召集百官,一起商议,不能因言语的疏漏,给金留下任何把柄,让金出师无名,在道义上没有立足之地。
最后,不能在礼节上屈膝受辱,要让金感到宋作为一个大国的威严,从心理上给敌人造成一种威慑,不让金使入城和上殿,让他摸不清宋的形势,了解不到宋的真正实力,用策略迷惑敌人。
第一章 涉世(14)
在就是否接受金提出的条件问题上,议和派和主战派争论不休,钦宗迟迟拿不定主意之时,秦桧抛出了精心研究的“秦四点”:一言金人要请无厌,乞止许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诈,守御不可缓;三乞集百官详议,择其当者载之誓书;四乞馆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门及引上殿。
不难想象,当时朝廷是怎样一个乱相,两派七嘴八舌的争论,上书直言的奏折应该海了去了,钦宗整日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秦桧的这四点建议,即使是看了,也已经麻木,不会做出什么特别的批示。
莫非就此石沉大海了!这可是秦桧的“处女秀”啊!
事情还不至于那么糟糕,秦桧的这四点建议,中心思想介于议和派和主张派中间,聪明的秦桧走的是中间路线,两派都不得罪,不管哪一派最终胜利,自己都不吃亏,免得落下个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下场。
显然秦桧这次议政,是有备而来,自己给自己留条后路!
官场险恶,不得不防啊!
正是秦桧这个既有议和内容又有主战内容的四点建议,赢得了两派一致认可,在这个非常时期,钦宗为了避免在用人问题上引起两派的纠葛,就把秦桧这个“中间派”任命为职方员外郎。
秦桧为自己主张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发表时间,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转身,从教育战线跨越到政治舞台。
从此,宋史上一个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正式登场!
迎接他的是掌声?还是叫骂?
让我们拭目以待!
坚守底线
在投降派和主战派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懦弱钦宗将天平倾向了投降派,决定派亲王和宰相出使金营做人质。
宰相好说,张邦昌极力倡和,使臣非他莫属。至于亲王能不能去,钦宗有点为难?毕竟做人质不是一件好差事,整不好容易把命都丢了!
恰好这时候,康王赵构在汴京,听到金军要求宋派亲王作人质的事后,认为这事躲是躲不掉了,与其让钦宗逼着自己去,不如自己主动点吧,给大家伙给个好印象,觉得这康王是条汉子,明知上有虎偏上虎山行,有点大义凛然、置生死于度外的味道!
于是,康王赵构就主动找到钦宗,慷慨激昂的说:“金人既然要求必须亲王做人质,臣作为皇室一员,理应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尽点自己该尽的义务,岂能逃避!”
钦宗一听这话,别提有多感动,那眼泪哗哗的,拉着康王的手说:“你真是我的好兄弟啊!”
康王一边抹眼泪,一边想,关键时刻玩命的都是好兄弟!
人质的人选落实了,陪同也要定一下,谁陪赵构、张邦昌去好呢?
钦宗琢磨来琢磨去,就把这差事交给了秦桧,在钦宗眼里,秦桧办事稳妥,处事圆滑,善于周旋,能进能退,到了金军那边不至于闹出什么乱子来。
秦桧怎么看这个差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这次出使金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割地,无条件接受金提出的条件,这是一种卖国的行为,尽管这一切都是钦宗皇帝直接授意的,但主战派不答应,百姓不答应,谁具体负责落实这件事,谁就有可能背上卖国贼的罪名,况且钦宗这个人反复无常,耳朵根子软,今天是被金逼到这份上了,才做出的割地决定,等金军退后,身边的主战大臣给他吃点后悔药,没准这屎盆子就全都扣在他们几个身上,不但自己身败名裂,还要株连九族!
咔咔!杀头!秦桧一想到这,就浑身发冷,这等危险系数极高的大活,还是留给别人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涉世(15)
秦桧打定了主意,连夜写好了辞职奏章。
第二天一上朝,秦桧就站出来向钦宗奏道:“这次出使的目的就是割地,与我的主张相矛盾,不符合我的心愿,我无法完成使命,请圣上另选他人吧!”
说完,就把事先写好的奏章递了上去。
钦宗一听这话,就有点生气了,好你个秦桧,敢和我讨价还价起来了,不合心愿就不去,脾气挺大啊,你说不去就不去啊,我偏说不行。
钦宗也没客气,在奏章上批了四个字:“不予准奏”。
秦桧见皇上不批,犟脾气就上来了,你不批,我还写,一直写到你批为止!又连夜把奏章写好了,第二天一上朝又递了上去!
钦宗一看,你还来了劲了啊,又大笔一挥写了四个字“不予准奏”。
秦桧想,好嘛,你不批是吧,我再写。
这一次钦宗犹豫了,这小子是铁了心不去,要是拿刀架他脖子非让他去,没准到了金营,他一不高兴,给我捅出什么篓子来,本来这金人就斤斤计较,要是出了什么差错,让他们抓住了把柄,这事就更难办了。干脆,还是让他在家老实呆着吧!
第三次,钦宗批准了他的奏章,安排别人陪同赵构、张邦昌他们出使金营了。
这边赵构、张邦昌等人前脚走了,那边的勤王之师却在越聚越多,宋军逐渐占据了优势!
在这个时候,李纲向钦宗建议说:“咱们呀,先坚守不出,金军粮草也撑不了几天了,等他们断了粮草,自己就主动回撤了,到那时候,咱抓住机会打他个措手不及,定能大获全胜!”
钦宗听这话,很高兴,拍手说:“好啊!就这么定了!”
要是真的这么定了就好了!
但是可但是,这时候偏偏冒出一个叫平姚仲,立功心切,还没等金军断粮,就对钦宗说:“金营现在戒备松弛,我们可以趁机劫营,把康王救出来!”
钦宗这时候也为弟弟康王安危担心,要知道,这可是他的亲弟弟阿!一爹一母生的,一旦两军交战,康王的性命恐怕难保!
可怜钦宗的这份手足之情啊!
劫营的事未尝不可,但筹划这等机密事情,一定要事先做好保密工作,在这一点上,钦宗和姚平仲等人犯了严重错误。
要知道,当时金军为了掌握汴京内部的情况,安插了许多奸细,专门刺探宋的军政机密。
这不,钦宗和大臣们刚议定好劫营的事情,那边就已经传到了翰离不耳里。
结果是可想而知,宋军的营没劫成,主将姚平仲一口气跑到四川做起了道士!
仗打败了就去修道,这引咎辞职后的生活真是逍遥洒脱啊!
营没劫成,这下可把金军给惹闹了,和谈的事有点悬啊!
钦宗使劲拍自己的脑瓜门,肠子都快悔青了!
翰离不首先要拿人质是问,赵构直发蒙,不知道钦宗葫芦子卖的是什么药,这边派他来和谈,那边就劫营,根本没把他的小命当回事!所以,无论翰离不怎么责问,他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心里发狠道:好你个赵恒,生怕我不死啊,你给我等着!
张邦昌一琢磨这事不太像钦宗的做事风格,肯定是李纲他们干的,目的就是置他们于死地,于是他对翰离不说:“这事与朝廷一点关系没有,都是李纲他们私底下干的!”
想找茬还找不到呢,劫营的事一发生,翰离不怎能放弃这个对宋施压的好机会!
金使来到宋责问劫营的事情,钦宗吓坏了,连承认都不敢承认,推说是李纲和姚平仲他们干的,与他无关。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涉世(16)
这样的皇帝,还值得为他卖命吗?
不但如此,为了表达自己的求和诚意,钦宗立即派人给翰离不送上了三镇地图,同时为了向金谢罪,还罢了李纲的官。
昏晕到了何等不可救药的地步!懦弱的大臣们能忍,太学里的愤青们忍不住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忍不住了!长期压抑的不满象火山一样喷发了!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五日,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次群体性抗议事件之一上演了!
由学生、群众、士兵组成抗议队伍涌上大街小巷,他们前进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宫。
前进,前进,再前进!
如果忽略了时间,忽略了长袍大褂,忽略了之乎者也的口号……
或许,我们会以为这就是五四运动,就是新*主义革命。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或许,只有不可逆转的事实。
恰好此时,包括秦桧在内的百官刚刚退朝而出,行至宫门,被抗议队伍迎头堵住了去路!
投降派的头头李邦彦见大势不好,撒腿就开溜,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稍晚一步,就有被撕成碎片的可能!
法不责众,这是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不知道,此时此刻,皇宫里的钦宗会有何感受?是不是会猛然间想起,唐太宗那句治国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
总之,最后迫于公众的压力,钦宗不得不收回罢免令,重新启用李纲!
人民,是人民赢得了胜利,创造了历史!
当宋使带着钦宗求和的诚意来到金营,向翰离不呈上三镇地图后,翰离不深知宋国内部强烈的反对声音,怕此事存在变数,就提出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由宋国皇帝亲自手书割地,以公文形势通告全国。另一个是把假亲王赵构带回去,派一个真正的亲王来!
怀疑赵构是假亲王?翰离不到底演的是哪出戏?
这一切都是赵构一手策划的。
原来,自从宋军劫营失败,遭到翰离不一顿责问后,赵构就寝食难安,觉得自己活着回去的希望渺茫,为了能活着出去,赵构就想了一个计策。怎么计策?就是装成一个普通人,没有亲王谈吐举止,没有亲王的威仪礼节,像个市井小人,又用重金买通看守自己的金人,让他们在金营离散布流言,说这个亲王是假的,反正也没有人认识他,说他是假的就是假的,流言很快就会传到翰离不那里,到那时候,再狡猾的狐狸,也得上钩了!
这就叫策划,而且是成功策划。就和现在商业策划一样,明明房子还没卖出几套,却整一帮人去排队买楼,在报纸上高喊快要售罄了,欲买从速;明明药是假的,却整一帮老弱病残的人,对着电视机一顿吹有多好使,比仙丹妙药还灵,吃上立马就见效,嘎嘎地!
赵构的成功之道,就是靠忽悠,把自己这个真亲王忽悠成了假亲王,让金人给退货了。
既然人家说假的要换,那就换吧,好在徽宗生育能力强,儿子不少,回来一个康王,再送去一个肃王!
小样,就不信这么多哥们儿,你能一个也留不下!弟兄们,给我上!钦宗下了决心!
这次让谁陪肃王去呢?钦宗又想到秦桧,心想,这次你不能再赖了吧!
秦桧接到了钦宗的旨意,一琢磨,反正皇帝已经正式颁布诏书了,把三镇割给了金,天下皆知,此次派我去金营,目的很简单就是护送肃王,顺便把割地的事情敲死了,别再发生什么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