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嗜血的权杖 >

第16部分

嗜血的权杖-第16部分

小说: 嗜血的权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桧的主动示好,让张浚眼前一亮,这个人可以利用利用。
  在高宗亲征的路上,张浚就找个机会把秦桧的事向高宗说了。高宗也早有此意,只是考虑到舆论影响,没有操之过急。张浚的引荐,坚定了高宗的信心。等到达了平江,高宗立即召秦桧前往奏事。
  秦桧有戏了!
  再说那伪齐刘豫,一听宋高宗亲自征讨他,急忙向金求救。
  金能救他吗?此一时彼一时了,刘豫的无能让金吃够了苦头,每次两军联合攻宋,伪齐军都被宋军打得落花流水,这还不说,还严重拖累了金军。每次伪齐军在前面打了败仗,撒腿就往回跑,作为后援的金军阵脚也就跟着乱了起来,不战自败了。
  没招,谁叫他们两个穿一条裤子呢!
  可以说,自刘豫傀儡政权建立以来,金军没少帮他的忙,可是越帮越失望。
  刘豫这等无能之辈,算是死孩子灌牛奶,没的救了。
  金廷上下达成了共识,就连一手把刘豫提携起来的挞懒,也对他失去信心了。
  金也不指望伪齐这个政权对自己有啥贡献了,没了利用价值,也就没了安全保障。
  刘豫的求救,没能换来金的支持!
  与其窝窝囊囊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第四章 等待(6)
既然金军不支援,那只有放手一搏了,刘豫拼了老命凑足了三十万大军,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分兵三路向宋杀来。
  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确实有点唬人。
  向来就胆小的高宗怕了,在赵鼎等人的建议下,草草地完成了亲征,没敢继续前行。
  打伪齐的军队,宋军向来占有优势。
  但刘光世、张俊等将领面对来势汹汹的伪齐军队,变得胆怯了。张俊要放弃盱眙,刘光世要放弃庐州。
  一对胆小鬼!
  幸好这个时候宰相张浚态度坚决,在他的坚持下,高宗明确要求各路军马,必须严肃军纪,不得擅自退兵。
  在张浚的指挥调度下,刘光世硬着头皮和伪齐的军队开了战,他的部将王德、郦琼打败了伪齐军队,同时,杨沂中、韩世忠、岳飞等路军马也打败了敌人。
  在宋军的强力抵抗下,三路伪齐军队落荒而逃。
  伪齐真的是不行啊!此番受到宋军的重挫后,一蹶不振,再也不敢轻易南侵了。
  自此,大宋外部局势趋于稳定了,大规模的攻守战争告一段落。
  剩下的时间,高宗开始专心与金议和了。
  结怨张浚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高宗从出使金国归来的何藓那里听到父亲徽宗和宁德后的死讯,当场失声痛哭,此时徽宗已经死了一年零八个月。
  迟来的噩耗,让高宗悲痛不已,他穿着孝服向东北方向遥祭徽宗。
  落叶归根,父亲的根在大宋,梓宫却在金。
  儿子不孝啊,活着的时候,没能把你救出来,养老送终,死了以后,也没能及时让你的尸骨入土为安。
  高宗在深深的自责。
  我发誓一定要通过议和,来要回父亲的梓宫!高宗下定决心。
  该是秦桧出力的时候了。
  在知道死讯的当天,高宗就把秦桧任命为枢密使,待遇和宰执一样。
  距离宰相只差一步之遥了!
  享受着宰执的待遇,却行使不了宰执的权力。
  心里痒痒啊!
  伪齐军队被打败之后,按惯例,朝廷要进行总结,论功行赏,对作战不利的,还要进行惩处。
  刘光世虽然打败了伪齐军队,但是他在整个战争的表现很不好,消极应对,临阵退却,甚至一度放弃庐州,影响恶劣。引起张浚的极大不满,他建议高宗,罢了他的官,收了他的兵权。
  张浚的建议一提出,与他不和的赵鼎,马上表示反对。
  现在局势平稳,战事减少,防备武将的思想又在高宗脑里浮现,所以,在对待刘光世的问题上,高宗觉得可以借机收了他的兵权,因此,就同意了张浚的建议。
  赵鼎的反对无效,很是愤懑,自从张浚拜相以来,自己在皇帝面前说话,明显的不好使了,皇帝处处听张浚的,感觉自己被皇帝疏远了。
  与其压抑着自己,不如干脆辞职算了,眼不见心不烦。
  赵鼎就提出辞职了,高宗知道两个宰相矛盾较深,留下赵鼎,对谁都不好,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赵鼎的请求。
  刘光世也很自觉,听说皇帝要罢自己的官,赵鼎为了保自己连宰相也辞了,心里这个不好意思啊!
  这事整的,因为我这档子事,把人家赵鼎给拖累了,为了不再拖累别人,我啊主动点,自己上奏把兵权解了算了。
  经刘光世主动申请,高宗批准,这兵权就算解了。
  高宗心里踏实不少。
  战乱时期带兵,和平时期把兵权上交,自己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大宋建立以来实行的军事制度。
  不过,从靖康之难以后,由于战事不断,武将带兵打仗一打就是十几年,将兵之间形成了默契,将领在军队里培养了一批人脉,在士兵中树立起了威信。甚至出现了“岳家军”这样的称呼。要知道,军队是谁家的啊,都是赵家的!怎么姓岳了呢?高宗心里很是疑惑不安?只不过,战事未完,高宗还要依靠武将们为他出生入死。不能急于收兵权,避免将领起疑心,出现叛乱。

第四章 等待(7)
刘光世主动上缴兵权,是个好榜样!
  收了刘光世的兵权,谁来领导这支军队呢?
  高宗这时候很赏识岳飞,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想让他和秦桧组成一武一文执政班子,作为他的左膀右臂,来维护他的统治。
  有了这两个人在,大宋的根就扎稳了,谁也别想撼动。
  金军来了,有岳飞抵御;金使来了,有秦桧接待。
  现在缺少的就是岳飞在高宗面前表露忠心,因为高宗吃不准,岳飞到底忠不忠于自己?
  岳飞每次朝见高宗,讲的都是光复中原,收回失地,还都开封,迎回二帝。
  从来没有明确表态:誓死效忠高宗皇帝!
  没有这句话,高宗心里没有底啊!
  再说了,岳飞说迎二帝,可二帝回来了,我赵构该去哪呢?
  岳飞只顾研究复国大计,却忽略了皇帝个人利益。
  人都是自私的,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的就把个人利益放到了国家利益之上。
  高宗也不例外。
  在没摸透岳飞的底牌前,高宗还必须倚重岳飞。
  为了激励岳飞,高宗在岳飞入朝觐见的时候,就当面答应把刘光世的军队交给岳飞指挥。
  岳飞这个高兴啊,一个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最高兴的事情当然要属兵权扩大,统领的部队多了,打起仗来,也就更有底了。
  但是,岳飞毕竟是一介武夫,只重视军事战术研究,忽视了领导科学,他天真的以为,高宗把刘世光的军队给他,就是让他好好打仗,挥师北上,匡复祖业。所以,他兴匆匆的起草一份北伐计划,呈送给高宗,算做报答高宗的恩宠。
  高宗要的是这个吗?不是,他要的是岳飞那颗忠心,那颗忠于自己的心。
  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高宗失望了,犹豫了,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他想听听另一个重点培养对象枢秦桧的意见。
  自赵匡胤建宋以来,走的一直都是崇文抑武的路子,秦桧是通过科举考试爬上来的文人,对武将向来没什么好感,在他看来,武将的兵权宜少不宜多,特别是岳飞这样战无不胜武将,给他太多的兵权,一旦有异心,试问南宋哪个将领能敌?
  我们现在讲岳飞是如何如何的忠心,可是在当时那种乱相之下,谁又能把谁看得透彻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站在今天的这个高度,来看待历史,当然有一千个理由赞扬岳飞,有一万个理由贬低秦桧。
  如果换做你是秦桧,在当时那种情景,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越是岳飞这样的常胜将军,越是需要提防。
  秦桧建议高宗分配军队支配权时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合并军队,让一个人统帅过多的军队,容易造成拥兵自重,失去控制,古往今来,前车之鉴举不胜数。
  这话说到了高宗心坎上。
  看来只有秦桧最了解我的心啊!高宗啧啧赞叹。
  兵权不给岳飞,那让谁来领导这支军队呢?
  由于秦桧没带过兵,不了解军队内部将领之间的关系,所以在高宗征求意见时,秦桧提议王德为一把手,郦琼为二把手,毕竟都是刘光世的部下,对军队情况比较了解,而且两人对伪齐战争中表现突出,从直觉上认为应该是这两个人,秦桧与这两人不接触,不可能知道他们之间有矛盾,而且他作为枢密使在张浚领导之下,他只是提点个人意见,只供参考,分量不重。
  而在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张浚,由于他对伪齐战争立了大功,高宗很信任他,军事上的事情一般都听他的。张浚本人也认可让王德当一把手,郦琼当二把手。 。。

第四章 等待(8)
张浚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还征求了岳飞的意见,岳飞因为这个军队没划归他,心里肯定不满,所以,他就认为王德、郦琼有矛盾,不能把这支军队领导,言外之意就是除了我岳飞,谁也领导不了这支军队。
  张浚根据岳飞等人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王德任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派吕祉去监督他们,实际这吕祉是张俊的安插的心腹,他把这支军队控制在了手上。
  高宗一直对张浚比较信任,他提的处理意见,高宗也没有说什么,就同意了。
  祸根就此埋下。
  王德和郦琼最终矛盾激化,吕祉处置不当,导致郦琼带四万大军投靠伪齐!
  刚刚振作的宋军,又遇到一次大的挫折。
  我那四万精锐部队啊!高宗气得直跺脚!
  大宋有严格的责任追击制度,官员们也很有自觉性,犯了错误,不要皇帝说,自己就引咎辞职了,不像今天的个别干部,犯了错误,能掩盖就掩盖,掩盖不了,就找借口推脱,推脱不了,就赖着不走,最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在没办法,暂时回家休息,等风平浪静,找个机会东山再起。
  尊敬的各位领导,古人给你们树了个榜样啊!
  郦琼投降伪齐,这事根源在张浚,是他一手处置的,而且他是从增强个*力角度来做的安排,属于严重失职行为,要承担责任。
  而秦桧虽然是枢密使,但没有决策权,只是提点意见,采纳与否是张浚的事情。也不存在秦桧背后使坏的可能,关于王德、郦琼的使用问题,张浚自己也是认可的,皇帝在军事问题上,信任张浚的程度要高于秦桧。
  张浚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别等着皇帝追究了,自己主动提出了辞职。
  张浚罢相了,心情不大好,一肚子气只能撒在秦桧身上。
  因为秦桧提出过任用王、郦二人的意见,张浚就认为这是秦桧在故意坏他,暗地里捣鬼。
  秦桧真的这样做了吗?处理意见是你张浚自己提出的?怎么埋怨起别人来了!
  这不是明显的气急败坏,无理取闹吗?
  高宗罢了张浚的相,但没把他彻底否定了,还很相信他,在继任者问题上,专门征求了他的意见。
  高宗问:“你辞职了,谁可以代替你啊?”
  张浚沉默不语。
  高宗问:“秦桧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