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嗜血的权杖 >

第13部分

嗜血的权杖-第13部分

小说: 嗜血的权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就把军权交到了吕颐浩手上!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秦桧与吕颐浩都非等闲之辈,而且都比较专权,极力排挤对方,扩大自己的权力!
  秦桧上台后的第一场真正的*即将上演了!
  仕途险恶啊!
  倾轧警报
  在官场上混,总得讲究个人脉,有个圈子,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没有人脉,提出的再好的主张,没有人在那给你附和、造势,也很难被皇帝采用!
  必须抓紧组建自己的执政团队!这是摆在秦桧眼前的头等大事!
  人啊,一旦要是得势,位居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愁没有人跟在屁股后面混吗?
  朝廷官员,干别的不行,趋炎附势都很在行。没事的时候,这帮官员就琢磨,谁在皇帝心目中有地位?哪个人能担任宰相?投靠谁对自己有利?
  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不多!
  这不,秦桧当了宰相,原本还是门可罗雀,眨眼之间就变成了门庭若市,登门拜访的人是络绎不绝!
  很快,就有不少人站到了秦桧的这天战线上!
  有了自己的团队,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不用自己亲自出面,打发个小弟办一下就完事了!
  自己想说,却又说不口的话,让小弟替自己说算了!
  要说这高宗,也是个糊涂虫。
  八月份任秦桧当宰相,九月份任吕颐浩当宰相,两人同居相位,职能交叉严重,工作分工不明确,都想管,又都管不了!
  这是个问题!
  秦桧分析了一下,这个吕颐浩在外带兵打仗,掌握兵权,自己在朝廷,主抓内务,应该算是各管一摊!但由于高宗没有具体明确是两人的分工,这就就给自己将来的权力带来极大威胁。吕颐浩一旦还朝,凭他的性格,不但不把兵权交出来,还会来横加干涉内政,给自己制造麻烦,影响自己行使相权!
  当务之急,必须把两个人分工明确,免得日后麻烦!
  秦桧直接向高宗提出这个想法,好吗?不好,那会让高宗及其他一些跟自己铆劲的官员误以为自己在排挤吕颐浩,独揽大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出仕(5)
还是让自己的小弟来说吧!
  于是,就有官员向高宗上奏,说:“周宣王为什么能够实现中兴呢?是因为他修内政、攘外敌,今天我们朝廷有两个宰相,应该把他们做一下分工,一个主内政,一个主外政。”
  这话没毛病啊,两个宰相,总得有个分工吧,不然这工作咋干啊,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天天争吵,啥事也干不了,国家还咋实现中兴啊!
  高宗也觉得很有道理,是这么回事,该给这两个人分分工了。
  怎么分呢?吕颐浩擅长统兵打仗,就让他主外政,负责军事工作,抵御外敌;秦桧擅长政务工作,就让他主内政,协助自己处理朝廷日常工作。
  高宗的意思是,让他们两个人像文仲、范蠡那样,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这个分工很明确!
  支持秦桧的人当然高兴得不得了,老大统领朝廷了!
  吕颐浩那边的人不干了,他们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想啊,这秦桧主内政,处理朝廷政务,用的还不都得是他那一脉的人啊!支持吕颐浩这帮人,怎么办呢?总不能跟着吕颐浩去打仗吧,那样多危险啊,哪有在朝廷里做个官好啊,既轻松又安全,银子还不少拿!
  皇帝已经定了的事情,改是改不了了,暂时只能自认倒霉了!
  吕颐浩这伙人不服气,矛头不敢对高宗,把怒气撒在了秦桧这帮人身上,说他们造谣惑众,意在夺权!
  就此善罢甘休吗?不,战斗刚刚开始,吕颐浩也不是省油灯,那些在朝廷的嫡系不断向他添油加醋的打小报告,说秦桧要怎么怎么对付他,用语言刺激吕颐浩,挑拨两个人的关系,制造紧张局面。
  看我回去怎么收拾这个秦桧!吕颐浩分身乏术,暂时撂下这话!
  先下手为强!吕颐浩开始着手研究倾轧秦桧的办法了。他向平江府守臣席益请教怎么样才能把秦桧赶出朝廷,席益就给他支了一招:“你把他们看做是朋党,党魁胡安国是个关键人物,把他除掉了,秦桧站不住脚了。”
  吕颐浩听了席益一席话,有种胜读十年书的感觉,顿时茅塞顿开,计上心来。
  他急忙命在朝廷的小弟们,抓紧搜集胡安国等人结成朋党的证据,然后上报给皇帝。
  皇帝最怕啥?最怕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怕下面的大臣搞朋党乱政。高宗一听到胡安国等人结党的消息,就明白了几分,这是两个宰相之间在搞斗争,他也没急于处理,只是在上朝的时候,告诫了一下百官:“我的用的两个宰相,都一样的信赖,一样对待,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他们所举荐任用的人,不得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从中挑拨离间,结成朋党,危害国家人政。”
  这实际上各大五十大板,给这两伙人提个醒,别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高宗这么一说,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
  秦桧隐约感觉到,事情越来越复杂、严重,该采取点防备措施了!
  必须做好战斗准备,防止吕颐浩的反扑!
  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相权保卫战即将打响!
  为了应对吕颐浩的倾轧,秦桧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一番研究,他认为,以目前手下的这帮人,说是乌合之众,贬低了他们点,但是在关键时刻能冲锋陷阵,发挥作用的人还太少! 现在是战争时期,谁有兵权谁就有话语权,在和吕颐浩对抗上,自己明显处于下风。要想在这场不对等的斗争中胜出,必须未雨绸缪,壮大自己的实力,攻击对方软肋,方是取胜之道!

第三章 出仕(6)
吕颐浩有什么软肋?他这个人刚愎自用、专横跋扈,人缘差,名声不好,不被舆论赞许!
  秦桧琢磨着,要想在吕颐浩的软肋上插刀子,就得招纳一帮知名人士,也就是清议之士。可别小看这些人,他们就像今天的学者、专家、评论家、时评家、杂文家等,经常有事没事就站在人群里头,扯脖子发表言论,抨击这个不是,攻讦那个错误,掌握舆论的话语权!
  如果把这些人争取过来,关键时候,让他们发动舆论,对吕颐浩一顿猛攻,一定会使他在大家的口水中沉没。秦桧如此分析。
  一切按既定方针办!
  当时比较有名的清要有胡安国、程瑀、张焘等人,秦桧都把他们一一拉拢过来,成为座上宾!
  秦桧一方面做好了战斗准备,一方面开始主抓内政。他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自己得干出点成绩来,要不无法向高宗交代,更不能让反对派看笑话!
  新官上任三把火,秦桧觉得自己这火得有点新意,搞点制度创新!
  怎么创新呢?秦桧把目光放在了机构上,就是设个修政局,自己任一把手,副宰相任二把手,一起来管理这个机构。
  何谓修政局?实际就是一个政策研究机构,研究如何节省开支,富裕国家,如何加强国防,休养生息,就是为决策层提供参考意见的机构。
  这个机构有必要设立吗?那要看怎么看,设立有设立的理由,不设立有不设立的借口。如果真能像设想的那样,研究些国家大政方针、国富民强之类事情,为皇帝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设立这样的机构,只是为了集中权力,安排些官员,解决一下失业问题,那就没有设立的必要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想的时候是一回事,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
  是秦桧不想把这件事做好吗?也未必!
  王安石变法不好吗?好,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触及利益集团利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朝廷里的反对派跟着乱搅合,指手画脚,说三到四,设置障碍,制造阻力,有这样一帮人在,变法还能行吗?
  秦桧也是这样,自己刚拿出一个制度创新的举措,就招来了一些人非议,说什么的都有,秦桧是为了专权,是为了排斥异己。
  人言可畏啊!
  就连和秦桧站在一条线上的监察御史刘一止也唱反调:“周宣王修的内政,是修所谓的攘外之政,现在薄书狱讼,官吏差除,土木营缮都是什么紧急的事情。”
  这话说得有毛病,秦桧是想修攘外之政,可他能修得了吗?那是人家吕颐浩的份内工作,秦桧修攘外之政,不是抢吕颐浩的饭碗吗?再说,虽然是非常时期,可是朝廷的正常工作也得干啊,国家机器也得运转啊,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还得实施啊,这些都是内政,都是秦桧该干的,他不修这些修什么?
  还有个屯田郎曾统也劝秦桧:“你都已经大权在握了,还设什么修政局啊!”他单纯的以为秦桧设置修政局就是为了揽权!
  秦桧面对这些内外压力,顶住了!
  高宗让参知政事翟汝文与秦桧一起掌管修政局,一正一副,很合适。
  人事问题是个敏感问题,必须由一把手亲自来定,这个二把手翟汝文以为,秦桧事情多,忙不过来,自己在下面搞点小动作,没人知道!
  太低估秦桧了!
  翟汝文处理一个堂吏,没有和秦桧商议,自作主张处理了。
  太不像话了,没把我这个一把手放在眼里,这哪行啊?得给他点颜色看看,老虎不发威,你拿我当病猫呢!

第三章 出仕(7)
秦桧于是就向高宗弹劾翟汝文,认为他以下犯上,不守规矩,目无领导,越权办事。
  这个翟汝文也自知理亏,主动申请离职。
  离职?没那么简单吧,专门挑毛病的谏官孟卿,好久没有发表言论了,在朝堂上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这是谏官的最大痛苦。
  翟汝文这事一出现,孟卿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兴奋:让我等好苦啊!他抓住这件事就是不放松,一再在朝堂上议论,把高宗耳朵都磨起糨子了!
  高宗有些烦了,罢免翟汝文!
  耳根终于清静了!
  罢相风波
  *讲究什么?讲究借题发挥,小事夸大,东拉西扯,添油加醋,老账新账一起算,置人于死地而后快!
  因为这个修政局,不少人就拿它说事,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朝廷花大把大把银子,养了这么多满肚子花花肠子的文官,平时不嚼嚼舌头,怎能对得起手中的饭碗。
  他们的目的如果真是为了江山社稷安稳、黎民百姓福祉,也可以肯定!可他们最终的目的,无外乎,斗来斗去,为了自己的那点小利益!
  什么事情都让皇帝定夺,皇帝有时候也发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皇帝又不是真理,没办法,就凭个人感觉来定夺。
  误差那是相当的大!
  高宗在修政局这个问题上,原本是支持的,有这么机构,给自己当当参谋,也不是什么坏事!
  不过,修政局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不断有人站出来,说修政局这不好,那不好。
  这些人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很明显,就是冲着秦桧来的!
  到底是真不好,假不好,高宗不可能亲自去查,只能在上朝的时候,听听大家的意见!
  监察御史刘一止和检讨官林待聘先后上疏,力陈修政局如何如何好,有存在必要,千万不能废!
  你说这个刘一止,你不是前后矛盾吗,前面说修政局没必要,后面又说不能废,废与不废都让你说了,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