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家事 作者:卫风 >

第102部分

家事 作者:卫风-第102部分

小说: 家事 作者:卫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人愿意接这烫手山芋,甚至有人隐约在背地里说,这俩丫头命硬,父母都给克了,这又妨了一个,谁再接手,只怕都得不了好结果,可是又不能扔着不管。
又林有很久都没见她们了,差一点想不起李心莲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停电停了一天。晚上才来电

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壶茶已经让朱慕贤喝得都没有茶味了。
茶楼在码头旁边,靠窗的这个位置非常好,能把来来往往的船和人看得很清楚。他已经在这儿坐了差不多快一个时辰。
并不是他等的人晚来了,是他来早了。
太阳升到了头顶,杨重光乘的船停靠下来,朱慕贤站起身来,杨重光似乎能察觉到他的目光,准确无误的往茶楼这边转过头。
朱慕贤嘴角动了一下,随即他想到,这个笑容实在太过勉强,大约比哭还要难看。
杨重光朝这边挥了下手,他登了岸,穿过人群朝这边走过来。一个面生的僮儿紧紧跟在他身后,想来是蒋学政夫妇给他指派的,从前在石家的时候,杨重光名为少爷,可是实际地位连个有权势的奴仆都不如,当然也没有小厮和僮儿贴身伺候。
等杨重光终于站在面前的时候,朱慕贤发现这位昔日好友似乎又长高了半寸,除此以外,与分别时没有什么改变。他的目光依旧沉静,两人相互见礼。
朱慕贤吩咐书墨,带杨重光的那个小厮去楼下也歇歇脚喝杯茶。那小厮嘴里应着,却不挪步。等杨重光说:“你去吧,这一路你也辛苦了。”那小厮才应了一声,有些不太情愿的地去了。
两人坐了下来,杨重光解释了一句:“姨母吩咐他要寸步不离的跟着我,这孩子很是听话,恨不得睡觉时也睁着一只眼。”
这可以解释为蒋夫人关心杨重光,但是可能还有另一重意思。
毕竟不是亲生儿子,只是个外甥,蒋夫人肯定不能完全放心的,这小厮多半是她放在杨重光身边的眼线。他倘若做什么出格的事儿,蒋夫人必定会第一时间知道。
杨重光说:“对了,我还没恭喜你夺了府试的魁首。”
朱慕贤勉强一笑:“要是你还在于江,这个头名一准不是我。”
说了这么两句。两人之间又陷入冷场。
朱慕贤攥着茶杯,已经五月底的天气,又是个艳阳天,可是他指尖冰凉。
“我愧对杨兄。有负你所托……”
杨重光摇摇头:“这不能怪你。就算我当时见了信,大概也是要以前程为重……我也打听过,罗家也算是一个好人家,她有了好归宿,我也能放心了。”
他的目光坦荡,虽然眼底有一抹化不开的沉郁。那沉郁从朱慕贤刚认得他的时候就已经存在,那时是为了寄人篱下。前程渺茫。
现在是为了另一个原因。
杨重光虽然这样说,可是错过终究是错过了。假如他当时知道了,无论他的选择是什么,至少事后不会象现在一样终身抱憾。
两个人坐在这样热闹的地方,可是却与身周的热闹格格不入。
杨重光没有看到他去的第一封信,阴差阳错,事情再不可挽回。信是蒋夫人扣下了,不单他这一封。还有其他同窗写的信件,也都一起扣住了。等杨重光考完了,才把信都给交给他。
蒋夫人也并不是出于恶意。她是为了杨重光的前程着想,不愿他为一些琐事分了心,影响了正事。
两人又沉默了半晌,杨重光说:“我还没恭喜你,听说你定了亲,不知道是哪家的姑娘?”
朱慕贤说:“你也认得,是李姑娘。”
杨重光由衷地说:“李姑娘秀外慧中,贤弟好福气啊。”
相比朱慕贤那位于家表妹,李家姑娘除了出身稍逊一些,其他样样都强过了她。记得头回见她。她年纪还小,可是她看上去总是落落大方。甚至有些时候,她比年长她许多的人还显得更持重。
他和朱慕贤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失去了琼玉,朱慕贤也失去了于佩姿。
“蒋大人和夫人待你可好?”
“很好,姨丈为人方正。姨母待我极好,视如己出。姨丈又为我延请了一位明师,是安州有名的大儒程云安程先生。”
这回轮到朱慕贤恭喜他:“云安先生大才,杨兄能时时聆听程先生教诲,这是何等福气。”
喝了这一杯茶,杨重光不能多待,他有要事前往东潭,中途只能在于江停留这么一刻。朱慕贤生怕错过了,早早就出来等候。
杨重光执意不让他送,朱慕贤就站在刚才那个窗口目送他走过。杨重光步伐很稳,他从小的经历令他的心志远比一般人坚忍。那个小厮亦步亦趋的跟在他后头,要一溜小跑才跟得上。
登船的时候,杨重光回过头来,遥遥朝这边一揖,朱慕贤在窗旁回了一揖,看着他登船离岸。
回去的路上,书墨见朱慕贤依旧有些郁郁不乐,心里也有些忐忑,想寻些开心的事情说。
“少爷,看杨公子现在的气色和穿戴,可比过去强多了。他这次听说也考得不错,可是没博得头名,比少爷差了一点儿。”
朱慕贤摇头:“你懂什么,正因为安州是蒋大人主掌学政,所以杨兄纵然文章锦绣,才气纵横,却也不能取头名。”
“蒋大人怕人说他徇私吗?”书墨想了想:“这也难怪。换了是我肯定也会多想。可惜了杨公子了,蒋大人虽然有心多关照,可是身份摆在那儿,反而碍了杨公子的事儿。”
“凡事总是有利有弊。”蒋学政能替杨重光延请名师,可在他应试的时候却不得不压低他的名次。不然以杨重光的才华,头名也是十拿九稳的。
书墨笑眯眯地说:“可惜杨公子来去匆匆的,赶明儿不知道有没有空儿,来喝公子的喜酒呢。”
说到自己的亲事,朱慕贤还是有些不自在:“还有一年功夫,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
书墨肚里偷笑,脸上可不敢露出来。公子再大度,也是少年人,脸皮薄着呢。
“是啊,算起来可不是还有一年呢。以前李姑娘还能出门,定亲以后倒是再也不见了,连小英姐都少露面了。就前两天,镇西头李家那边办丧事儿,她也没露面。”
李家这件丧事办得很大,镇上差不多的人家都去吊唁过。镇上出了这个么节妇,全镇人都脸上有光。朱慕贤虽然读圣贤书,可却对这种事情不以为然。倘若这件事出在自家姐妹身上,他是一定支持她们改嫁,好好过下半辈子才是正理。用一个人活生生的一辈子去苦守,过那种毫无欢乐的,等于是被禁锢一样的日子,太不值得了。
朱大太太也去吊唁过,回来之后和老太太说起来:“今天倒是见着了李四奶奶,只是人多事儿也多得很,没说上两句话。”
本来两家离得近,关系也亲厚,是常走动的。但这一做了亲家,倒不如从前随意了。朱老太太也不好过去串门,李老太太也不方便过来串门,倒是李光沛和朱老爷子还常在一处下棋。
“有两个姑娘在灵前哭得死去活来的,听说她们爹娘都不在了,跟着这个姑姑生活的,看着倒是怪可怜的。”
朱大太太一回来就忙着朱慕贤的亲事,尚不知道朱慕贤曾经被五老爷的闺女在街上当众纠缠过的事情,不然这可怜两个字得立马变成可恶、可恨。
这事儿朱老太太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她也知道儿媳妇是个不省事的,和李家已经成了亲家,现在倒不用再让她知道这个,省得节外生枝。
朱老太太把话岔开了,问:“你这几天就动身?东西都收拾好了吗?”
“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光说来时带的东西多,回去装的也不少。”小儿子的婚事一敲定,朱大太太挂念着京城那头儿,大儿媳妇还怀着身孕,朱大太太放心不下。虽然不是头胎,可是朱大太太期望着这又是一个孙子。她也怕二房那头使什么坏,丈夫是个不顾家的,大儿子就想护着媳妇,可是他也不能一天到晚的守着他不出去吧?
至于老太太给二房和三房捎带的东西,朱大太太罕见的没有嫉妒和不满。在她看来,老太太喜欢孙子们,可是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的小儿子。给他们的那些,不过是九牛一毛。真正的好东西,必然都是自己儿子的,二房三房那是想都不要想。
临行在即,朱大太太自然还是不放心儿子。可是儿子跟祖父母住了这几年,没病没灾,还越发出息了,看来他祖父祖母把他教养得很好,朱大太太只能这么安慰自己。她叮咛嘱咐了儿子很久,可还是觉得自己有疏漏的地方。朱慕贤只能耐心听着,虽然朱大太太的话已经翻来覆去的说了好几遍了。
他毕竟也不是孩子了,虽然也舍不得母亲,可是对于这种絮叨也着实招架不了。
等送走了朱大太太,朱慕贤长长的松了口气,不大愿意承认朱大太太一走,他的压力真的轻了许多。旁的不说,每天三顿带宵夜的补汤就喝得他吃不消。
——————————————————————————
这几天超冷的,据说明天还要更冷,大家注意保暖啊。

第一百四十六章

又林整天关在屋子里,感觉与门外的世界都要脱节了,玉林的消息都比她灵通。李心莲姐妹俩的去向还是玉林告诉她的。
“她们现在住哪儿?”
“还住原来姑姑的老房子里头。”玉林说:“他们自己家的的房子空着很久了,里面能抵债的东西听说都给拉走变卖了,空荡荡的,两个姑娘家住那儿不合适。”
但是姑母已经去世,她们住在那老房子里头就合适吗?也没个长辈看顾,显然是不合适的。
如果五老爷和五奶奶以前不是那样神憎鬼厌,如果李心莲姐妹俩不是声名在外,一族里谁家就缺这两个小姑娘的
又林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心她们。
四奶奶突然发现自己有这么多事情还没来及教会女儿。婆家门第越高,这媳妇儿就更加难当。更别说又林将来头上是两重婆婆,不但有朱大太太,还有朱老太太。而且朱家现在还没有分家,京城的宅子里住着三房。而且朱慕贤上头还有兄嫂,下头还有弟弟妹妹——虽然是庶出的,可是这只代表关系更复杂。
算一算,朱家是四代同堂,大小主子加起来二十口人了,又林嫁进去当媳妇儿,这上上下下的关系轻易可搞不定。
整个夏天忙忙碌碌的,李老太太也没有出去再避暑,而又林压根儿没感觉到暑热难耐,似乎就是那么一晃眼,盛开的花朵又纷纷谢幕,遮天匝地的浓密绿荫被西风吹得渐渐泛黄。
中秋的时候,又林帮着四奶奶料理节礼的事儿。这些事儿以前她也帮着四奶奶做,但是以前是又林给四奶奶打下手,现在是四奶奶把主要的事情都交到又林手里,自己只从旁指点一下。
刚上手又林有些慌乱,但是渐渐就镇定下来了,一桩桩处理的井井有条。本家亲戚送什么。远一些的亲戚又送些什么,邻里之间当然也不能耽误。至于李光沛那边,也把一些应酬往来礼节拿来让又林学习。
在自己家出什么岔子都不要紧,有父母教导着。有他们兜着护着。要是等到了婆家再出错儿,谁能这样体贴理解她?
又林有个做笔记的好记惯,她自己做了本表格,把各家往来的亲戚填入其中,下面的空格一格一格的是历年送了什么礼,对方又回送了什么。后头还有小的空格里,就把新增添的成员加上。
比如舅舅家里头。三表哥名字后头现在又加上了已经变成表嫂的周榭,大舅舅家又添了个孙子,也不能忘了他的那一份儿。
真是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又林晚上把册子再拿出来翻开,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过到了四奶奶那个地步,也就用不着什么册子笔记了,所有的亲戚故旧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