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天空中下着比风雪更骤的沙 >

第1部分

天空中下着比风雪更骤的沙-第1部分

小说: 天空中下着比风雪更骤的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对网络寻乐趣
1。静对网络寻乐趣

  七孔猪蹄是我的网名,也是网站的网名。

  2007年12月16日,七孔猪蹄飘落人间,从“思好达”到“心相聚,情相依”,再从“心相聚,情相依”到“七孔猪蹄”,短短五个月,我完成了网络平台的三级跳。

  (一)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七孔猪蹄开始潇洒上路。

  1月26日,咋暖还寒,南方的暴雪冻雨,演变成她特别关注的热门话题。

  2月7日,温暖祥和,节日的文字传情,记载着她其乐融融的热切关爱。

  3月14日,两会期间,拉萨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让和谐的中国笼罩上不和谐的阴影。

  3月22日,台湾大选,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胜出,昭示着两岸关系开始迈上新的台阶。

  3月24日,点亮火炬,08年奥运火炬的希腊传递,预示着世界体育盛会进入了快车道。

  4月1日,祥云启程,奥运圣火踏上了为期一个月的境外传递。

  4月4日,清明时节,改革后的第一个传统假日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4月7日,NBA赛场,麦蒂的神勇率领火箭跨进季后赛的门槛。

  5月1日,国际劳动节,每年的三个长假从此被缩减为二个。

  5月12日,四川汶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着中华民族的坚毅。

  。。。。。。。。。。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七孔猪蹄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履行着记录昨天、今天和明天生活的职责。

  (二)

  七孔猪蹄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者,更是平凡人物的生活记录者。

  《眼中影像》,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普普通通小人物的平淡岁月。

  《龙城烟雨》,详实地再现了城市改造带给那些街巷的社会变迁。

  《温馨家园》,展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现代人的幸福生活。

  《育儿真经》,记录着教育子女的超前理念以及孩子长大的人生轨迹。

  《童真影像》,反映90后的孩子一步步成长的人生轨迹。

  《动漫专区》,呈现出一个个反映普通人追求时尚的视频生活。

  《笑啃猪蹄》,运用幽默网文折射普通人的生活趣事。

  。。。。。。。。。。。

  家庭是社会最稳定的载体,而构成家庭成员的家人们的平凡生活,则是七孔猪蹄快乐创作的原始动力。 

  网络是根线,连接你我他。

  网络是份情,责任化其中。

  静对网络寻乐趣,乐此不疲永相随。

  
  2。 神奇的网络

  网络是什么?

  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回答!

  网络是人见人爱的时代宠儿。

  因为网络每时都能创造一个个神奇童话,诞生出一个个网络富豪。

  网络是人见人怕的洪水猛兽。

  因为网络随时都会击碎一个个少年的梦想,毁灭一个个家庭的幸福。

  网络是什么?

  如果在五个月前,要是有人来问我,我会回答——

  网络是传播信息的载体。

  因为那时我从不玩电脑,更不想上网。

  网络是游戏天地的玩吧。

  因为那时我从不玩游戏,更不会去上网。

  网络是什么?

  五个月后的今天,要是有人来问我,我就会回答——

  网络让你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是你认识世界的窗口。

  因为这时我已建起网站,每天去网上狂抖一圈,开阔眼界已成为我的功课。

  网络让你足不出门可行天下事,是你省时省力的工具。

  因为这时作为网站站长,每日到网上发稿跟帖,规划管理更是我的必修课。

  网络是什么?

  几年后的日子,要是有人来问我,我则会回答——

  网络是一匹人人驾乘的千里马。

  因为他不仅考验着你横扫千军的骑术,更检验着你横空出世的耐力。

  网络是一眼无孔不入的行若水。

  因为阳光、空气和水是自然界的三大宝,而网络、手机和电视则是现代人的三大件。

  网络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回答。

  神奇的网络,他改变了我的日常生活。

  神奇的网络,他实践着我的人生梦想。

  如果你再来问我,我最想说上一句——

  网络,网络,我爱你!

  
  3。  小人物

  我们是一群小人物。

  我是这群小人物的一分子。

  我笔下的这群小人物,都是生活在我身边很普通的凡人,都是平时和我打交道碰到的琐事。

  之所以说是小人物,因为我们既没有政界要员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军事将领的胸并百万;既没有商界精英的亿万家资,也没有文体明星的光环笼罩;既没有外交铁腕的口若悬河,也没有宗教领袖的顶礼膜拜。。。。。。。。

  与大人物相比,我们是小人物。

  可是,小人物不小,因为我们和大人物一样,都是有名有姓;因为我们和大人物一样,都是有血有肉。

  毕竟,小人物就是小人物,小人物不大,我们的名字,只是一种符号,带不来多少经济效益;我们的人生,只是一个线段,说不出多少惊天大事;我们的生命,也不怎么值钱,告别人间就象世界少了一只蚂蚁。

  小人物不平凡,因为——

  我们活的很真实。因为我们都是真人真事,或许我们没有考虑过海啸山洪,但我们考虑着柴米油盐;或许我们没有考虑过地震疫情,但我们考虑着住房问药;或许我们更没有考虑过国防航空,但我们考虑着上学就业。。。。。。。。

  大人物想的,我们打死也不敢想;大人物做的,我们根本无法做到。

  但是,我们是大人物领导下的小人物,我们在关键时刻是大人物冲锋陷阵的士兵走卒。

  我们活的很真情。大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们曾有过;大人物的酸甜苦辣,我们也曾有过;大人物的七情六欲;我们还曾有过。与大人物相比,我们更需要儿女情长,更需要温馨家园,更需要兄弟姐妹,更需要亲朋好友。。。。。。。。。

  大人物的酸甜苦辣,我们难以品尝,因为地位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大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们难以看到,因为表现的结果截然相反。

  我们活的很自在。大人物出行办事,有警车开道,我们却可以骑车步行;大人物抛头露面,有保镖护驾,我们却可以自由行走;大人物会客游历,有翻译随从,我们却可以自在游览。。。。。。。。。。

  大人物呼吸,我们也呼吸;大人物过一天,我们也过一天;大人物走完二万五千多天,我们也会走完二万五千多天。

  我曾想成为大人物,但这半辈子都没能做成大人物。

  我们都想成为大人物,但恐怕这辈子都做不成大人物。

  诚然,大人物出自小人物,但大人物做小人物时,先天具备了成大人物的潜质。

  可是,有的小人物再么努力也变不成大人物。同理,有的大人物怎么也还原不成小人物。

  小人物并不简单,因为我们活的真实,因为我们是历史长河的中流砥柱。

  小人物并不单纯,因为我们活的真情,因为我们是万花丛中的片片绿叶。

  小人物并不起眼,因为我们活的自在,因为我们是整个社会的牢固基石。

  小人物观注小人物,小人物还原小人物。

  我们是一群小人物,我更是一个小人物!

卷首语
七孔猪蹄物语

  
  漫漫人生路,悠悠世间情。

  当我们活过中年,不妨乘凉静下心来,

  有空去翻看自己的记忆,回望自己的脚印。。。。。。

  因为,记忆是流动的历史。

第一章    我的学生时代
年,伟人逝世的日子

  回顾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随着韶华的流逝,童年的快乐记忆,已被撕成了碎片。在我的记忆夹里,唯一保存完整的印象就是——

  1976年9月,毛泽东离开我们的日子。

  那年那月,我刚满12岁,记得是某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样,去村头地里割草,刚走出村口,听见邻村的大喇叭里,播放着沉闷而缓慢的音乐,我当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感到非常好奇。后来,才从大人们的嘴里,陆陆续续听到国家发生了大事。直到长大懂事后,我才真正知道那一天是1976年9月9日,那一刻是9月9日的下午2点,那一段令人心碎的哀乐是专为毛主席他老人家播放的。

  大概过去第九天,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学生同去大队部,参加村里统一举行的集体追悼会,那时的我,个头矮小,总是站在队伍头一排。大家都胸戴纸白花,表情肃穆凝重。全国的追悼会开始后,大队喇叭响起沉闷的哀乐,在场的每个人都低头默哀,不大一会儿,天空中飘落起细雨,大家心理难受到了极点,泪水和着雨水挂满了所有人的脸颊,出于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热爱,我们这帮孩子也随着大人们一起抽泣,因为他是那个年代我们在学校里唯一听得最多最熟的名字。

  迄今为止,我还能大段大段背诵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诗词,因为那时村里没有更多的课外书,唯一看到的就是家里和学校到处码放的红宝书。

  临近晚上,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相邀去镇上的扎花厂看电视录像,当时的村里人谁也没有见过电视机,唯一传播消息最快的渠道就是村里高高在上的大喇叭。

  步行了五里地,好不容易寻到厂子,走进厂里摆放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的大礼堂,里面挤满了镇子和邻村的好多人,跟逢年过节赶集似的。我们比旁人来的晚了些,只能站在靠后的地方,拨开人墙,透过人缝,瞭望前面并看不太清的电视画面,只是那场景,那氛围,那感觉,是我长大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

  1976年,不仅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拐点,也是60后我人生的拐点。在纪念毛泽东主席的日子里,我开始接触半土半洋的英语,当年数学成绩考了6分,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了初中。。。。。。

  这一年,周恩来总理1月8日病逝。

  这一年,朱德委员长7月6日辞世。

  这一年,唐山大地震7月28日爆发。

  这一年,“四人帮”10月6日土崩瓦解。

  1976年=伟人逝世+唐山大地震

  1976年,短暂而漫长。

  1976年,让人欢喜让人忧。

  1976年,32年前的记忆,儿女们的历史。

  1976年,我在沉闷抑郁的氛围里度过了自己12岁的童年。

  2。 1981年,高中肄业的日子

  高中,是大学的跳板,是生命的绳索。

  尽管读过二年高中,却没有拿到毕业证,真是窝囊废一个。

  这,罪魁祸首不是别的,就是高考前的预选。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那么五年,时兴来个预选。所谓“预选”,就是在高考前先统考一次,过关者方能参加当年的高考,而刷下者只有卷铺盖走人,1981年高考前的我,就是属于后者。

  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三年,也就是1979年,我以三门功课总分270分,又是全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镇上的省重点中学——临晋中学,而那年我们村子一共考取了5人,其中4男1女。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