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日-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终,明朝决定由中央政府统筹军饷,除此之外,还从国库专拨白银两万两,以作朝鲜流亡政府的日常开资。由于山高路远,辎重由大陆运抵朝鲜半岛费尽周折,以至于中途损耗粮草过多,前线所得甚少。明朝敦促朝鲜政府能够尽全力筹措,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中、朝双方对日本实力均缺乏准确了解,使得万历皇帝无法决定出兵规模。
四 情报不准,导致明军出师不利(1)
日军登陆朝鲜半岛两个月之后,明朝即正式出兵,且不论明朝国内纷乱不已,这在人类社会的农业时代,已经是很惊人的反应速度。最初阶段的入朝部队由辽东方面军组成,6月15日,官兵一千零二十九名、军马一千零九十三匹抵达朝鲜半岛。
明军渡过鸭绿江之后,朝鲜国王希望明军能够立即南下进攻日军,却不希望明朝将领拥有在朝作战部队的总指挥权。
明朝将领与朝鲜大臣之间发生了最初的纠纷。明朝将领认为战报不详,不可贸然出击,坚持要等到后续部队来朝之后才可出兵。由此可见,明朝方面对日本军力的判断是十分慎重的。
随后,明朝方面发来第二批援朝部队,与第一批赴朝部队汇合,共计兵士二千三百四十八人、马匹二千六百二十二匹。指挥官为辽东副总兵祖承训,后勤则由驻防辽东九连城的总兵杨绍勋在中国境内筹备。但这一批部队随军只带了火铳等轻型火器,并没有携带火炮等重型装备。
7月15日,祖承训率三千骑军从安顺连夜抵达平壤城外。至嘉山时,慎重起见,找来当地人询问:“日军主力是否还在平壤城内?”但对方提供的信息很模糊,只是用道听途说来的情况做了汇报。这一阶段,祖承训显然有轻敌心理,他在战前吹风会上举杯仰天曰:“贼尤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
16日拂晓,祖承训乘日军不备,派游击将军史儒率领千总马世龙、张国忠两名军官从七星门突入,手斩日军十余名。三千明军骑兵随后攻入城内,与上万日军展开激烈巷战。
由于城内多狭小街巷,明军无法施展骑兵冲锋优势,这种地形反却有利于日军装备火绳枪部队进行伏击,日军“左右发丸齐射”,以致明军陷入险境。
马世龙、张国忠等先锋军官被日军火绳枪击中身亡。
明军战败,只有祖承训等寥寥数人身免。退出平壤之后,祖承训一日之内跨过鸭绿江以东的大定江。
朝鲜流亡政府得知消息,急忙派出兵曹参知沈喜寿前往九连城面见辽东总兵,希望杨绍勋能下命令让祖承训留驻在朝鲜境内,但祖承训尚未得到命令就已退过鸭绿江回到辽东。
祖承训虽然兵败,却得到了第一手日军情报,在其上呈给辽东总兵杨绍勋的报告里面,对数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总结和分析:
一、部队后勤不足问题严重影响军队进度,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二、朝鲜对军事情报的掌握有重大失误,战前认为平壤城里只有日本守军千人,但经过实际交战后,估计日军兵力有万人之上;
三、日军轻火器装备率很高,明朝需要派出重火器部队予以压制;
四、平壤城里日军方面有朝鲜人加入,朝鲜方面需要予以解释;
五、中、朝部队不能做到协同作战,反而彼此相累,同赴平壤进行攻城作战的也有朝鲜军队数百人,但临战之时,已逃逸大半,其怯战、畏日心理可见一斑,做到战时令行禁止,首先就需要解决在朝作战部队的指挥权问题。
对于情报提供以及日军中有朝鲜人这两个情况,朝鲜政府立即出面申辩。说明情报是由朝鲜地方人员提供,而朝鲜人助日截击明朝军队,有可能是朝鲜兵器落入日军,或因朝鲜军士被俘受其胁迫所致。
初战失利,北京震动。平壤兵败也让万历皇帝认识到,单靠辽东军力已不足以对抗侵朝日军。
当时明朝有军队一百五十万左右,堪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但是军队缺编情况非常严重。明朝初年的屯田兵是一种世袭兵制,即“一旦为军,子孙后代皆为军籍”,这种军制本身就是一种权宜之策,不能保证部队战斗力。加上严重的土地兼并,屯田不断被官吏侵占,而且自身也不断遭受军官私役,导致明初兵制遭到根本性破坏。
四 情报不准,导致明军出师不利(2)
明朝中期对沿海倭寇和北方蒙古的被动应付,已经暴露出军队的软弱无力。随着募兵制代替世袭兵制,因为军官的贪腐,不对士兵进行日常训练,还夹杂着文臣武将不和、上下有隙等因素,致使军队战斗力更加削弱。一支部队的好坏强弱,就只能取决于军官素质的高低以及他在朝廷中政治资源的多寡。
张居正进行军事改革之时,他认为明军与蒙古军的战斗力比值为“百比一”。在这位强权首辅的支持下,戚继光将军进行军事改革,但其范围只能覆盖辽东和京畿卫戍部队,随着人去政亡,许多好的军事主张也被废止。
从装备上看,早在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南征交趾之时,明成祖就组建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火器部队建制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成祖在亲征漠北作战之时,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协同作战原则。
古代中国对火炮技术的研制和实用都很早。公元975年,宋军就使用火炮与南唐军作战。元朝时期,军队中更是装备大口径金属管火炮。至于明朝火器装备,从其分类来看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手持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小,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其射程为数十步至二百步。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大口径火炮,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有效射程都在数百步距离,主要用于守寨、攻城、野战,在水战和海战中也有应用。明军火器的普遍程度也是前代所不及的,特别是大型火炮的装备程度,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先进的。除此之外,虽然明朝也曾向葡萄牙购买火器,但装备的也只是少部分部队。
到了万历年间,明军虽然在名义上沿袭了明成祖时期定下的“二分习火器,三分习刀矛,五分习弓箭”比例,但火器都是在作战前才发下,平时疏于训练,也不让士卒随身携带。虽然在公元1450年,大臣于谦建议朝廷允许士兵平时接触火器,以免上战场时空有优良兵器却无法发挥战力,但明英宗却因为于谦在蒙古掳走自己时拥立新皇帝对其怀恨在心,不但没有采纳其建议,反而藉此诛杀于谦。
万历年间,明朝部队最精锐部分当属戚继光留下的蓟门军和李成梁的辽东军。
戚继光将军较为重视火器,在他的辎重兵部队中,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占近一半。在其战车部队中,每一战车营有车一百二十八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炮(利用欧洲技术仿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开花炮弹,公元1537年明帝国装备达到三千八百门)二门、鸟铳四杆、火箭手四人,平均每十二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骑兵营官兵约二千七百人,装备有六十门虎蹲炮(轻便机动,射程不远,主要适用于山地作战,炮弹前装,是迫击炮之前身)。在精锐骑兵部队中,火器装备比例近一半,骑兵虽装备鸟铳数量极少,但多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由于明军大量使用重型火炮,因此官兵均装备轻型铠甲,甚至不配甲胄。
后来明军入朝对日作战也基本以以上两支军队为主。事实上,明军也只有这两支部队可与骄悍日军一战。但两支军队总兵力不过二三十万,且其精锐还要留下拱卫京师,防卫蒙古。
在海军方面,即明成祖时期,大明帝国的郑和远洋武装舰队不仅远涉南洋,宣扬国威,而且比西班牙舰队更早探测到非洲海岸。
自成祖死后,朝廷却将公元1421年前郑和式先进远洋武装巨舰悉数废除,只留下近海防卫舰队,制造图纸也被焚毁。废除的原因是现实性的投资与实际收益产生了巨大悬殊,帝国财富不堪其累。
此外,明朝历代朝廷对海军建设不够重视,在对倭寇的海盗船作战中就显得极为被动。只能等其登岸之后以陆军进行对抗。戚继光将军也提出了“御敌于海上”的科学防御政策,但随着倭患的平息,海军建设再次终止。南部沿海一带为防御葡萄牙人,对海军建设比较重视,并仿造了欧式战舰,但规模很小,不能对朝鲜战场进行有效支援。
综合来看,当时的明军虽然在海陆军数量上要远远多于日本,但能战之兵并不多,大多数部队的战斗力与作战经验丰富的日军有差距,再加上日军欧式火绳枪装备率颇高,明军在装备方面就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利用大型火炮。
万历皇帝在北京对入朝部队进行新一轮部署之时,又传来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这就使得明朝对接下来的朝鲜战事更加重视。
五 中日巅峰对决:血战平壤(1)
朝鲜战事的主导权正式上升到大明王朝中央政府手中。
北京向全国发出新一轮动员命令,并晓谕朝鲜国王,大军集结需要一段时日,请他对北京中央政府的作战信心予以充分信任,但是朝鲜政府也应该尽己所能予以配合:“如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秋凉后方可发大军前进剿灭,偌大军留义州及你国,则你国粮料不敷,你国今且省了粮料,留备大军之用,发兵救援已有明旨,我天朝无有内外之别,不可能做有始无终的事情”。
除此之外,明朝的部分官员还同期进行外交攻势,7月起,兵部尚书石星多次派遣沈惟敬到朝鲜与日军接触,沈惟敬甚至亲赴平壤,与日军进行谈判,其目的本来在于探听虚实,探寻和谈的可能性,入朝明军本来对此坚决反对,但最终将其作为拖延时日,进行备战的机会。
由于朝鲜当地所能提供的军粮极其有限,不足以支撑大部队日常消耗,所派出的又一支六千人先锋部队只能暂时驻兵在中国辽东境内。其中包括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的二千四百人,以及原本计划派往建州卫防卫女真人的南军炮手六百人、游击将军张奇功所旗下三千人。
9月,万历皇帝特使晋见朝鲜国王,以作大战前最后之协调,从皇帝特使的话语中可以看到,明朝已对朝鲜政府的动员能力不抱任何奢望,只希望对方能够尽力配合:“天朝兵马十余万就要赴朝,千里运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计划以银钱在朝鲜当地换取米粮,国王陛下意下如何?”
朝鲜国王的回答让特使彻底泄气:“朝鲜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除此之外,依照朝鲜国家习俗,很多人还没认识银钱之利,虽有银两,恐怕也换不来米粮。”
这就意味着明朝进行这场“抗日援朝”之战,不仅要出人、出枪,而且要出粮——银钱在战时朝鲜已经不能购买物资——朝鲜国内之窘迫、经济发展水准之有限可见一斑。
辽东方面的地方官员也就类似问题咨询过朝鲜大臣:“你国粮料可支撑几个月?”
对方答曰:“可支撑一万军士一个月时间。”
再问:“一月之后怎么办?”
答曰:“如果剪除平壤之贼,则忠清道、全罗道的存粮就可以被取用。”
朝鲜官员的这种答案就等同于告诉中国辽东军,要想缓解军队后勤问题,得先拿下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