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要做个大鸭梨 >

第5部分

我要做个大鸭梨-第5部分

小说: 我要做个大鸭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卡片,用针尖大的字在上面密密麻麻地把讲稿抄了一遍。经过两天精心地背诵,我准备好了第一次试演,唯一的观众是我母亲。万事开头难,这话说得一点没错。在餐桌前一站,我大脑中顿时一片空白。低头看看自己的“小抄”,之间冒着汗的手指头把上面的铅笔字迹抹上了一层均匀的石墨粉。于是第一次演讲以失败告终。不甘心,我又重新制作了几张卡片,把整篇演讲稿用圆珠笔工整地写了一遍。其实光是抄了那么多遍演讲词,自己已经基本能倒背如流了。但我每天只要有空闲时间,还是会下意识地拿出卡片默念。演讲比赛的前一天,我还特意通过电话让远在万里之外的老爸欣赏了我的杰作。“都挺好,明天可能会紧张,千万记住控制语速。”是他给我的评价和关键的建议。第二天演讲前我坐在教室里紧张地想敲桌子。到了台上除了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不停地跳动,其他什么也感觉不到了。由于演讲稿背得实在太熟,所以再紧张的心情也无法阻挡一个个单词从大脑里不受任何控制地往外跳。
  那次演讲结果不错,我被推选到区里参加一个为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设立的演讲比赛。可到达比赛场地时我才意识到,周围所有的人都是金头发小白脸。找了几个人一问,他们基本都是小学前从欧洲移民到新西兰的。可想而知那次比赛我没得奖。
  第二次演讲是参加学生会竞选。记得有一节课上,班主任(由于新西兰公立学校教师工资普遍低,我们在intermediate两年换了五个班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学生会”这个在我当时看来很神奇的“地下组织”。接着询问我们谁愿意报名参加竞选,她甚至连竞选流程都没有告诉我们。话音落下,班里一片寂静,没人举手。
  “我来。”一个平时很擅长聊天的小个子男生Jesse坚定地说道。
  “很好!加你一个!还有人么?”
  “老师,我也报名。”还没说完我就已经有些后悔了,不知道当时一时冲动的自己是怎么想的。
  “Yiran; 你竞选……好的好的。加油吧。”老师有些犹豫,好像想说什么,但还是把我的名字也写在了白板上。
  竞选内容很简单。首先给参选者一周的时间,到学校各处拉拉选票。第二周,在校会上每人发表一篇三分钟以上的竞选演说,说明竞选成功后你将如何表现。演说完毕,全校同学全体投票,得票最高的十名候选人最终入选。
  我的一时“糊涂”是要付出代价的。报名以后的几天里,我和上一次在班里发表演讲一样,精心地准备讲稿、制作卡片、背诵、给母亲试讲。这次不仅需要讲得流利,还要保证内容吸引人、幽默、有气势……十一岁的我,只能说自己尽力做到。
  竞选那天,舞台上整齐地摆放了几十把折叠椅,最前面是一个演讲台。我们三十多名候选人来到舞台前,学生会负责老师给我们按照姓氏顺序排列了出场顺序。所有候选人都坐在舞台上,一个人演讲时,其他人坐在舞台上等候。我被安排到了第七位。记得我前面演讲的是学校橄榄球队队长毛利人Jordan。整个讲话很不连贯,经常忘词或者读错字,最后还说了一句我没听懂的毛利语。以一句很多人听不懂的句子结尾,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失败的做法?因为没有人会记住这句话。如果竞争对手都是这种人那我岂不是轻易当选?即使我英语再差,有两点我还是有把握的。一、我绝对不会说百分之九十的白人听不懂的话(自己汉语拼音的名字除外),二、我不会出现频繁的口误。但我忽略了Jordan下台时场下热烈的掌声。我满怀信心,走上讲台,台下师生的眼光都聚焦在了我的身上。我扫视观众,最终把目光定在了礼堂的后墙上,这都是事先排练好的流程。
  一口深呼吸。“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三班的一然?郭……”
  一段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开始了“if I were elected; I would…”的竞选演讲标准内容。
  “我知道体育运动对大家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当选,我会说服Mr。 White为我们购买一千个足球、篮球和橄榄球……”场下笑声一片。“也许不会那么多,但我要保证大家想运动时一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器材!”
  回家后,我打电话给老爸。“说得很棒,和观众有互动,没出口误!”我兴高采烈地跟他说。第二天,结果公布,我落选。Jordan和其他九人当选。
  第三次演讲,是和五位同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制作的“文化宝盒”。里面放置十样我们想展示给一千年以后人类的、自己国家的独特物品。每个班推选一名同学在全校展示自己的作品。记得我在自己的盒子里放了橡皮泥做的饺子、筷子、中国名胜古迹的照片。我拿着自己的橡皮泥制品在班里同学面前一一解释他们的作用和意义。由于我的出色表现,被全班同学一致推选在学校校会上展示。那次演讲获得了校长颁发的特别奖状。
   txt小说上传分享

恶作剧
学校新购置了学生电脑,但立下条条框框限制我们的使用。这怎么能够难倒“英雄好汉”? 不让用光驱,我们在bios里破解;老师设了密码不能随意上网,我编程序记录键盘的输入;每天中午,我在计算机教室里设计人和电脑对话的小程序……
  学校里的教学用具基本上很先进、很齐全、很充裕:上橄榄球课人手一球,每人一块场地;艺术课的颜料可以论公斤使用;毛利语言课上有地地道道的毛利人和你交流……唯独在高科技方面有些落后,落后的代表便是这电脑。虽然说每个班都有配备一台电脑,但在2001年,依然使用1994年生产的,运行Windows 95的计算机和与之配套的打印机,有些令人抓狂。暂且不说那古董级的Office设计出的骇人的毕业作文Cover Page,或每分钟零点一张的打印速度,或还没有现在手机分辨率高的十三寸屏幕;单是那香皂般指东走西的鼠标,就足以说明这台电脑早已到了退休年龄。
  因此,学校在2001年圣诞节假期,悄悄地把图书馆的一角封闭,购买了三十台PIII电脑,并设立了学校首个计算机教室。这批电脑可能是Waikowhai中学多年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学校因此在计算机教室外设立了最严格的保镖——图书馆管理员大妈。学生只有上计算机课或有需要上网调查的课题并有老师的批准方可使用计算机教室。但由于每次来到图书馆,看到旁边空空的计算机教室,总是有资源严重浪费的感觉,并迫切地想利用这些资源,无奈无法穿越那位胖得足以把门口堵死的Mrs F。终于,我决定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自制计算机教室使用条。其实过程很简单,只需在家里把正规的使用条扫描后再打印出来即可,逼真至极。
  拿着山寨版的纸条,我若无其事地走到计算机教室,把它上交给管理员大妈。这成就感远远超过制作纸条本身。于是,从此以后的每天中午我都拿着一张新作的纸条大摇大摆地到计算机教室玩儿。其实所谓的“玩儿”,也不过是自己编一些小程序自娱自乐,或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每次上网需要老师输入密码而且有三十分钟时间限制。由于这样做对学生产生的极大的不便,我便编写了一个记录键盘输入的小程序,从此拥有了不受限制上网的权利。
  一次电脑课,我决定向我的同桌和好友Matthew展示我制做许久的大作:一个和电脑“对话”的程序。
  由于自己没有严格意义上学过编程,编写的程序非常基础,只是基于输入识别和输出的原理编制完成。例如:如果用户输入“How oldare you?” 电脑会根据关键词How、old、you和问号判断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并做出相应的答复:“I’m 11。”
  谁知Matthew这个对编程一窍不通的家伙见到这个新鲜玩意儿却大感兴趣。从此我中午在计算机教室里的生活多了一位伙伴。我们不断讨论着能够增加到程序里的对话内容,如何按照英语语法让计算机组合句子。Matthew想句子,我负责把这些句子编写成程序。每天下午上课前当我们运行一中午的成果时,总能被那些或有意、或无意、时而粗俗、时而幽默的计算机的回答逗得乐翻天。
  这样的快乐持续了一个月,随着学校将计算机室逐渐开放,我能抢到一台电脑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春游垃圾站
作为学校自然科学实践的一部分,每年8年级的学生,必须进行一次特殊的“春游”。
  乘坐公交车,一大早我们来到奥克兰最大的垃圾回收中心。要说新西兰是英国的后花园真是不足为过,就连垃圾站外都是绿树成荫、花草遍地。进入回收中心大门,一道铁栅栏挡住了回收塑料、玻璃、金属的大型器械和停放着的垃圾车,远处是一座足以充当停机坪的库房。
  老师给我们人手发放了一份垃圾回收中心的地图。我疑惑了,防毒面具在哪里?在垃圾场不是应该戴的吗?事实上,由于大部分回收作业都是在室内进行,我们并没有闻到想象中那扑鼻而来的、腐烂的气味。导游粗略地介绍了回收机械的工作原理后,我们被带到了那座硕大的库房,
  库房门口醒目的黄底黑字标志写着:注意!垃圾填埋场所,来者慎入。我心里咯噔一下:现在该发放防毒面具了吧?屏住呼吸,我穿过两道玻璃门,里面的场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靠墙,一排排整齐的垃圾桶大小的黑桶在传送带上缓慢移动,墙上几个脖子粗的管子向黑桶中注入貌似是粘稠的泥土的东西。传送带旁无数的黑桶像兵马俑一样一排排地码放着。这场景哪里是垃圾场,高科技工厂也不过如此吧!占据厂房一大部分的空旷地域被修建成一个巨型天井,下面放置了野营专用的连体木条桌和凳子。一个环形吧台竖立在中央最醒目的位置。几排参差不齐的环形灌木和热带树木,把周围的黑桶和传送带隔离开。如果不是因为走出灌木丛,站在环形传送带边上还是能够嗅到并不浓厚的腐烂的气味,否则游客也许会以为自己来到了某个五星级旅游胜地。如此优美的环境是如何处理奥克兰一半人口产生的垃圾呢?
  “是这样的,”导游对我们说,“来自每个家庭的垃圾被分类后,可以回收的送去回收,不能回收的垃圾,就在这间仓库旁边的一个巨大搅拌机里与泥土混合,再由墙上的管道输送到这些大桶里:它们能产生营养丰富的“果汁”,当然这“果汁”不是给人喝的。打开桶盖,里面漆黑一片,可仔细观察,“漆黑”居然在蠕动。“黑桶,或者用它的学名—化肥桶里产生的“果汁”是蚯蚓最喜爱的食物。因此我们向每个化肥桶中注入几百只蚯蚓,蚯蚓同时能够很有效地降解有机物。一个月后,这些蚯蚓就能将不可回收的垃圾变为一等的化肥。”导游一边讲解一边带领我们来到远处的一片青草生长得格外茂盛的绿地。“这片绿地是完全用蚯蚓降解后的肥料堆积出来的,我们每年都出售这片草地上的草坪。由于生长的格外茂盛,我们总是可以将它卖一个很高的价格。外加旅游和回收金属、玻璃带来的收入,我们把收废品做成了一个产业链。”导游最后补充道。
  中午吃饭的时候,不知谁悄悄地把化肥桶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