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育名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中国)《论语》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中国)《大学》
。 想看书来
3.只有你孝顺父母,孩子才会孝顺你(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应该知恩报恩、孝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就是要让父母活得安心、开心。要时刻记得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对父母长辈尽孝,是人性善良最根本的体现,是为人子女的本分。父母对我们的爱最无私、最伟大,它是人伦底线。孝顺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是对孩子最重要的言行教育。连你自身都不孝顺父母,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孝顺你呢?
『经典事例』
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每当他受到父亲、继母责骂时,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仔细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他的异母弟弟刁难他,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还经常自责,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心。
相传他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弟,多次想害死他:舜的父母和弟弟趁着舜修补谷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而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他们又在舜掘井时,往下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友爱。
尧帝知道了舜的孝行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把帝位传给了舜。舜登天子位后,仍然恭恭敬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父母,还有弟弟。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谁?我又是谁?舜能够这样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心。假如我们能以大舜为榜样,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一定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教育感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这个字一直得到很高的重视,如《三字经》说:“孝于亲,所当执。”《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孝经》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充分说明了“孝”在传统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中国人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的身体健康,作为儿女的应该时刻挂念在心。但是,根据一些数据显示,现实的情况却不容我们乐观。针对北京某中学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
有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有些家庭甚至出现了“倒孝”现象,有人对此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和心酸。很多孩子不会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在生日的那天大都会受到父母的祝福和礼物。但是,父母的生日孩子却很少记得。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父母忽视了对孩子孝心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父母自己的孝心就不够,没有给孩子作出好的榜样,致使孩子认为不孝父母理所应当。
孝心,对于人来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一个不会尽孝的人同样不会尽忠。中国有句俗话,“忠孝不能两全”,但请试想一下,一个连至亲的父母都不懂得孝顺的人,能对别人有真情吗?能为了集体的利益、国家发展而忘我工作吗?答案显而易见,一个不孝父母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勇于付出的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只有你孝顺父母,孩子才会孝顺你(2)
可见,是否懂得孝顺父母,不仅表示了一个人是否具备了做人的基本标准,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孝心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没有孝,其他美德就像空中楼阁。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孝,其为人之本也”,只有懂得孝顺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充满真情的世界,已经足够伟大。所以,我们要孝顺父母,给孩子也做一个好榜样。
『身体力行』
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孝心。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将老母亲装在筐里,准备丢到河里。他们3岁的儿子说:“你们丢完奶奶之后,不要把筐也丢了啊。以后我用它也好丢你们!”夫妻听后吓出了一身汗,立刻将老母亲从筐里扶出来,从此好好地伺奉。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对父母不孝不敬。要知道,这一切都烙印在孩子心中,很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孩子就会同样对待你。
所以,父母在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下一代的同时,不要忘记对上一辈老人的孝敬。父母对长辈的孝心如何,将直接影响孩子。真孝心,假孝心骗不了孩子。我们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就会撒播到孩子的心中。谁都有老的那一天,老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对老人都不孝不敬,怎能期望孩子对自己孝敬呢?
(1)从小事做起
孝敬父母并不一定需要做什么大事,孝顺与否是在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的。比如,不但要常回家看看,更要常回家干干,帮老人干点活,不能在父母家做吃等喝。时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给父母洗洗脚,陪父母聊聊天,在父母生日时献上一份礼物,说一声〃生日快乐〃,等等。
(2)给父母一个好脸色
孝顺父母,关键在于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论语·为政》有这样一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孩子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今天所谓的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父母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就可以算‘孝’吗?”
其实,给父母吃喝,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不难,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所以,孝顺父母并不是只给他吃的、穿的,而是随时都给父母一个好脸色,不是一张爱搭不理的臭脸。否则,即使让他们天天吃山珍海味,而对父母恶脸相向,父母也不会开心。
也许给父母一时的好脸色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给父母好脸色。所以,我们应该永远记得“色难”这两个字,永远给父母一副好脸色,让父母永远开心。因为好脸色是孝的基础,只有我们能时刻给父母好脸色,我们才会主动去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真正让他们感到宽慰。
(3)对父母的言语要恭敬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言行不恭敬,就谈不上是尊敬父母,更别说孝顺了。殊不知,我们粗鲁的言行会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所以,对父母孝敬,一定要言语柔顺。
(4)回报父母之恩
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位女士曾意味深长地说:“一直想给爸妈最好的回报,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努力做。我就是在为他们付出十倍、百倍,也难抵上他们对自己养育之恩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3.只有你孝顺父母,孩子才会孝顺你(3)
尽孝无法用物质来衡量,而要看我们对父母发自内心的那一份诚敬心。尽孝没有贵贱,只要有诚敬心就可以了。它需要我们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尽心尽力地做到让父母开心,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更不惹父母生气和伤心。我们不仅要重视父母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5.尽孝不能等待
孝敬父母不能等。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的生命有限,千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孝敬父母。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尽心尽力去做一些父母喜欢的事,哄他们开心,让他们有一个安详的人生!
『教子参考』
孝心,可以让家庭和睦,幸福温馨。有调查表明,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间一代人孝敬长辈,那孩子一代就会懂得孝敬父母、祖辈。这样,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就会有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非常有利。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懂得孝顺父母长辈,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1.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给孩子多讲一些古今孝敬的故事,也可以给孩子剖析一些反面的“教材”,让孩子通过形象去理解。要让孩子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懂礼貌,平时让孩子适当分担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等。另外,用餐时遇到自己喜欢的食品不独占,礼让长辈。
2.教给孩子“孝”的细节
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还要注意教给孩子孝心细节。比如,教给孩子每天早起向长辈问好,上学、放学主动打招呼,如:“爸爸、妈妈我上学去了。”“爷爷、奶奶我放学了。”晚睡前主动向长辈问好。父母下班回来主动问候“您幸苦了”,并送上一杯水。让孩子知道长辈的年龄和生日,长辈生日时要主动问候,力所能及地为长辈准备礼物,如为长辈做菜,自制礼物、购买小礼品等。能主动照顾生病的长辈,如端水,喂药,做简单的饭,会安慰病人。每天主动地和父母交谈,有事和父母商量,不对父母发小脾气……
3.让孩子有一颗“大孝”之心
自魏晋以来,就提倡“以孝治天下”。关于孝道,最著名的书就是《孝经》。《孝经》告诉人们:不仅孝敬父母,还要“大孝”,即孝天下,爱天下所有的人。也就是说,孝敬父母长辈是“小孝”,成家后用同等的心去孝敬双方的长辈算是“中孝”。普天下的人都会老,孩子也要做父母,所以,要能用平等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视天下父母如自己的父母,正如《弟子规》上说的“事诸父,如事父”,这才是“大孝”。
让孩子懂得“大孝”,孩子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视领导为父母,做了领导后视员工为子女,就会更好地工作。
『教育名言』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中国)孟子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中国)《孝经》
。 想看书来
4.具备强烈的责任感(1)
责任感既是一个人习惯性的言行一致,又是一种社会和自然给你的一种责任。它是一种内在的潜质,是获得幸福和成功必备的条件。作为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才有敏感度地去引导孩子。而责任感既然是一个习惯性状态,说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我们忽视。所以,请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和孩子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