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暴君的伟大 >

第25部分

暴君的伟大-第25部分

小说: 暴君的伟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这一点,是最为不可信的。因为连人的出场都好像有错,根据《隋书·元岩传》记载元岩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已经在益州总管的长史任上死了,难道在相隔十多年出现的这一个元岩是另一人,但是为什么没有关于这个元岩的任何记载呢?

    另一个柳述,是杨坚重臣柳机的儿子。他少年聪颖,有才干,早年以父荫为太子杨勇的亲卫,后来娶了杨坚最小女儿兰陵公主,成为杨坚的女婿。兰陵公主是杨坚和独孤皇后最为宠爱的公主,所谓爱屋及乌,杨坚对于这位女婿也是非常器重,不仅提拔柳述,而且还让他伴随自己左右,杨坚晚年有什么政令传达,都是通过柳述。柳述少年得志,怙宠骄豪。当时朝中杨素受宠担任左仆射,兼与太子杨广相善,朝中大臣大多惮忌他。但柳述倚仗是当朝驸马和杨坚宠婿,竟敢当面凌辱杨素,并常在杨坚面前析其短,杨素遂与柳述结怨。

    杨素与杨广算是一个政治派系,而柳述与前太子杨勇亲近算是前**人。谁能相信一个前**的人会去找现任**的人并且这个人还是与自己结怨的人来商量着废掉现任太子,这不是扯淡吗。

    关于所谓的仁寿宫变还有有个最重要的的问题就是杨坚是被杀的,还是自然死亡的。这在史学界一直存疑,而杨素与张衡一直被支持杨坚是被杀的人认为是凶手。
第三十七章 历史真相(二)
    先看杨素,杨素临死之前,杨广派御医每天来探视,位极人臣的杨素知道皇帝杨广的用意,便停了药,临死之前对弟弟杨约说:“我岂须更活耶”。意思是我难道要继续活下去吗?而薛道衡对于杨素之死也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根据杨素临死前的这句话,以及薛道衡的话,后人因此推测杨素是自知参与弑君,罪孽深重,所以心虚。这种推论怎么看都有点牵强,杨素一生以严酷著称,他为将为臣虽然立下无数功勋,但是却也做了不少坏事,直接与间接害死过很多人命,即使是临终忏悔,所忏悔的也未必是指弑君之事。还有杨坚临终的时候无论是爵位还是官位杨素都已经是无法再升的了,已经位极人臣的他有必要去杀杨坚来向杨广邀功吗?

    再看另一个张衡,前文提到了他,他算得上是杨广的绝对心腹。按照史书记载,张衡是杨广派去直接控制杨坚的人,后来杨广登基即位后,又被杨广所杀,临死之时说“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有人据此认为杨广是为了杀人灭口,而张衡的遗言也暗示似乎是因果报应,暗示其弑杀杨坚。但是仔细分析,张衡之死已经是发生在大业八年,如果是为了杀人灭口,应该是尽快痛下杀手,不必等到八年之后吧。而且,在杨广登基之后,张衡便被委派去修建汾阳宫,在大业五年杨广临幸汾阳宫之时,甚至一度想要提拔重用张衡,此后又被派往修建江都宫。杨广即位以来,对张衡还是很信任的,多次委派各种大型工程的建设。而张衡被贬甚至被杀,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在修建江都宫的时候,有人举报残暴不仁的宫监,张衡把诉状直接递给了宫监,后来举报人怀恨在心,又全盘告诉了来此检查的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玄感因为与张衡有家仇,便在杨广面前诬陷张衡,说张衡为死去的薛道衡感到不平。杨广愤怒之余想处斩张衡,但没痛下杀手,直到张衡的小妾再次举报张衡对皇帝不满,这才招致杀祸。显然,张衡被杀,是另有原因,并非是杨广的杀人灭口。

    有趣的是后来李渊入主关中后,为张衡平反,谥号为“忠”。李唐王朝是尊崇杨坚贬低杨广的,如果张衡真的参与谋杀杨坚,给他“忠”的谥号不是矛盾吗?

    其实关于这件事更接近真相的就是《隋书·高祖本纪》的记载了,而隋书的其他列传的那种模糊且藕断丝连般的记载是因为唐初史官为了抹黑污蔑杨广进行的某些涂改和编撰,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相同的事件在同本书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记载了。

    至于其他书籍的记载那都是没法相信的,就算是正史的《资治通鉴》也是没有可信度。

    《资治通鉴》中对于这事的记载主要都是援引《大业略记》与《通历》的材料。但是这两本书,却都是小说性质的,是经不起考究的。《大业略记》中把强奸案的主人公陈夫人,换成了蔡夫人,他连主人公是谁都搞不清楚,还谈何可信度?同样还有其他诸多错误,比如杨坚的发丧日期,将二十一日发丧误作十八日。而两本书对于死亡时的情况,各执一词,而且极尽文学渲染。《大业略记》说“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是毒杀的办法,而在《通历》说“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这里有说是拉杀,而且血溅屏风,杨坚的呼喊声都传播到了宫外,既然是阴谋,又怎能如此血腥,杀喊声震天又如何是阴谋?事后又如何做到秘不发丧呢?

    而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很多起义军,都打出反隋旗号,但是却没有一个起义者给杨广安上弑父的罪名。如果杨广真的弑父了,那么这无疑是最有渲染力的一条罪状,但是却没人引用,这不奇怪吗?唯一稍微沾点联系的是李密的《讨隋檄文》的第二条罪状。

    《讨隋檄文》:禽兽之行,在于聚麀,人伦之体,别于内外。而兰陵公主逼幸告终,谁谓敤首之贤,翻见齐襄之耻。逮于先皇嫔御,并进银环;诸王子女,咸贮金屋。牝鸡鸣于诘旦,雄雉恣其群飞,衵衣戏陈侯之朝,穹庐同冒顿之寝。爵赏之出,女谒遂成,公卿宣淫,无复纲纪。其罪二也。

    而这主要说的是杨广荒淫无道,败乱纲纪。把霸占了父亲的小妾,这种的事情都写进去了,为何却不提弑父呢?

    同样在唐朝初年,也无一人提出杨广弑父的观点。隋朝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说是当代史,为何却无一人提出呢?

    这么说来关于杨广弑父一说的史料来源根本查无实据,而从另有的史书记载中也能证明杨坚不是被杀的。

    《隋书·何稠传》:及上疾笃,谓稠曰:“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属此何益,但不能忘怀耳。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上因揽太子颈谓曰:“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

    何稠曾为独孤皇后参典山陵制度,杨坚看到何稠似乎也想起了独孤皇后。杨坚临终前非常欣慰的揽着太子杨广的脖子,把后事交代给了何稠。

    从这则史料看,杨坚临终前,非常的释然,也非常安详的,对太子杨广也很信任,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谋杀。

    综合所有的可能与推论可以看出在历史上所谓的仁寿宫变根本不存在的,杨坚是自然死亡,杨广也是正常即位的。至于杨广在杨坚死后,立即逮捕柳述等人以及毒死前太子杨勇,本人倒觉得这可能是与杨坚在弥留之际的这些人的表现有关。我觉得在杨坚弥留之际,身为杨坚重臣的柳述想凭借自己专为皇帝向朝臣传达旨意的机会为前太子杨勇翻盘,就像二十多年前的北周宣帝的重臣刘昉一样借皇帝弥留之际为杨坚策划政变,使得杨坚有机会建立大隋。然而柳述没有刘昉他们幸运,他们失败了。

    因杨坚死在仁寿宫,这距离真正权利中心长安城有着几百里,为了使即位不发生意外,杨广首先是对杨坚之死“秘不发丧”。然后在杨素等人的配合下逮捕意图不轨的柳述一干人,稳住宫禁中枢。在八天后杨广才初步掌握仁寿宫的局势,于是便在仁寿宫为杨坚发丧,并在杨坚的灵前宣读杨坚遗诏,遗诏曰:

    嗟乎!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王者非一人,书轨不同,生人涂炭。上天降鉴,爰命于朕,用登大位,岂关人力!故得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此又是天意欲宁区夏。所以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心亲览,晦明寒暑,不惮劬劳,匪曰朕躬,盖为百姓故也。王公卿士,每日阙庭,刺史以下,三时朝集,何尝不罄竭心府,诫敕殷勤。义乃君臣,情兼父子。庶藉百僚智力,万国欢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乐,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化政刑,犹未尽善,兴言念此,唯以留恨。朕今年逾六十,不复称夭,但筋力精神,一时劳竭。如此之事,本非为身,止欲安养百姓,所以致此。人生子孙,谁不爱念,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知无臣子之心,所以废黜。古人有言:“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若令勇、秀得志,共治家国,必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此虽朕家事,理不容隐,前对文武侍卫,具已论述。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内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虽瞑目,何所复恨。但国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礼。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凶礼所须,才令周事。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第三十八章 开皇盛世
    杨广按遗诏即皇帝位,但杨坚死了的消息还极限在仁寿宫的大臣知道。为防止长安城内听到杨坚死后的消息后发生政变的可能,杨广在仁寿宫登基后立即派杨素的弟弟杨约快马进入长安城,诈称带有杨坚的旨意赐杨勇死。弄死了杨勇就断绝了前**人在知道杨坚死后可能进行的政变,所以杨约在杨勇死后才陈兵集众宣布皇帝杨坚去世的消息,同时发布新皇杨广命令军队进入战备状态的旨意。

    八月初三,杨坚的梓宫至自仁寿宫运至长安城。十二日,杨广于大兴前殿为杨坚出殡。按照杨坚的遗愿杨广在十月分的时候吧他与孤独皇后合葬于太陵,同坟而异穴。

    杨坚死后的谥号是高祖文皇帝,他在位的二十四年被称为“开皇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时代才能配得上“之治”这个称号,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只有“文景之治”和后来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这几个被历代所承认的盛世。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杨坚一登上皇位,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当时的中国深陷五胡乱华之惨剧,杨坚用极小的代价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兵不血刃的光荣战争保住了中国元气,杨坚悉除北周苛政,行宽大之王道仁政,光复汉姓,沿用汉魏中国传统服饰、使汉人们重现昔日帝国荣耀。杨坚在建国之后不到三年就完成了经历汉朝五任帝王前仆后继才达到的军事成就——战胜了横扫欧亚大陆、当时最强悍、最有战斗力的突厥,被突厥大可汗尊为圣人可汗,成为东亚大陆的霸主,行使中华天子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