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无极化境-sunline >

第47部分

无极化境-sunline-第47部分

小说: 无极化境-sunline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我对我体验到的道略微作了一点补全,至于是否真正地补全了,这就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做到或者能够保证了的了。

  这篇文章至此也应该结束了,不是吗?但真的结束了吗?

  2008年2月1日星期五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问候托尔斯泰
问候托尔斯泰

  Sunline

  我没有看托尔斯泰的原著,看的是《名人录》,作者:罗曼·罗兰【法】,作者曾获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

  该书分三部分,最后一部分是托尔斯泰传,对全文表达的思想我有另文描述,在此不谈。

  我读的那本书的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家乐福有售,促销价元。

  首先注明:下面注明引用的文字不是我写的,请不要先来骂我,我为什么要引用,请看完全文再说。

  【引用开始】

  “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只有在不窃取任何权利而只知义务时才能结出硕果。这只是因为这种活动就是这种情况,只是因为他的真谛就是牺牲,因此人们才称颂它。被召唤去以精神劳动服务于他人的那些人始终在为完成这一使命而痛苦,因为精神世界只诞生于痛苦和折磨之中。牺牲和痛苦,这就是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命运。因为其目的就是众人的福利。人们是不幸的,他们在受苦,他们在死亡。他们没有时间闲逛和享乐。思想家和艺术家从来不会如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坐在奥林匹克山顶上;他们总是处于烦乱和激动之中。他们得下定决心,说出什么能给人们以福善,什么能把众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可他们并没有作出决定,他们并没有说出来;而明天,也许就太迟了,他们将死去…。。并非在培养艺术节和学者的学校中造就出来的人(说实在的,那儿培养的是一些科学和艺术的破坏者),也不是获得一纸文凭享受俸禄的人将会成为思想家或艺术家,而是那种自愿不去想,不去表述内心所藏而又不能不去表述的人,因为这种人被两种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它内在的需求和它对众人的爱。没有心宽体胖、追求享乐、洋洋自得的艺术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用结束】

  在阅读该书的时候,同时见证了我的思想。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即使语言、文化,环境有所不同,只在此基础都存在真实,某个特定的基础不变,或者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总有人会疑惑,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发现。那么最后都会出现一道道随机的潮流,可能真实不会被人为而最终掩盖,希望通过这样的潮流来展现自身吧。

  如果没有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人们将自己的疑惑以各种方式加以表白,和试图以固定来解释,即使结果是部分的、相对的、还有人可能认为那是彻底错误,那么现今存在的基础就不会是这样的。

  认为他们无知的人,如果没有这类的无知的奉献,那么你现在所谓的知道的那点又从何而来,你存在的基础何来,基础不是一个人可以搭建起来的,是历往无数随机的潮流构建了现在你认为这必然存在的基础!

  我不但提出问题,还试图尽力地提供一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但这也仅仅是可能而已。我试图补全,从自我,从内在,补全,如果没有托尔斯泰一样的人们的努力,可能不会有我现在思想存在的基础,那么现在你看到的我描述的思想,就根本不会存在!

  托尔斯泰以讽刺现实的部分的方式来揭示真实。

  有人可能认为,不少讽刺的部分,太绝对化了,所以其本身绝对是错误的,至少不应该是“只有…才…”这种关系,但在他这么认为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去发现作者希望通过那讽刺的部分真正探索的东西呢?

  被讽刺的部分当然要被去除或者弱化一些他认为不重要的特征,而将他认为可能引发思考的关键特征加以强化,就像识别具象的一个模式,探索,作者自己也在探索,以此期待发现什么啊!请注意,不要以为模式就是具象。

  我不具备托尔斯泰那么强大的智力和智慧,即可能智力低下,也不具备他存在的基础。我有时也讽刺,力度和准确却掌握得一塌糊涂,如果有人发现,请原谅我,只是我可能有心而无力罢了。

  如果对托尔斯泰的文章的部分进行精神分析,可能得出他有X病的结论。再换一段,分析,又有可能得出他有Y病的结论。其实如果对每个人言语、行为、记录进行深入的精神分析,都有可能得出他有病的结论,只是病的轻重不同而已。我自问什么构成了我的一个具体的言语、行为或记录潜在的基础,结果却发现了无数的可能,具体是哪个呢?我自己都不知道。而能够被我精神分析分析出来,以具现化加以描述的只能是有限的,甚至只是一个、两个?

  我想,这么搞,可能就完全违背了精神分析的初衷,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异化,促进发展的可能当然就变得相对的微小了。

  当然我也不是说这么搞,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并促进了发展。现在美妙的东西,其实不知道有多少是从战争中发展出来?

  而是说,这么搞而看不到全体,如果用同样的精神分析来看看这么搞的人,可以得出一个他们自己经常会自认为的结论,他们都有病。

  被精神分析的人不是神,他们是人,他们有人类具有的各种缺陷,他们具有弱点,他们有时可能毫不知耻,有时又为发现自己的缺陷而痛哭流泪,他们存在矛盾。也不要以为人能够时刻地符合真实,即使是伟人也仅仅是偶尔地能够和真实沟通一下而已。待分析的对象不是神!也不是被你或者其他人虚构出的自我的“神”!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么认为的呢?

  2008年1月15日星期二

希望从格雷欣法则发展的历史发现些什么
希望从格雷欣法则发展的历史发现些什么

  Sunline 

  【引用开始:经过本人修改和整理,本文引用数据全部来源自百度百科。】

  古罗马时代有了带锯齿的货币以防止人们以切割金属货币的微小部分,积少成多,谋取利益从而导致的被越切越小的货币,即劣币取代那些未经切割或者切割得少得货币,即良币,在市场上流通的现象。

  在中国,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现象,这里的“奸钱”即劣币,“正钱”即良币。

  16世纪英国金融家兼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顾问托马斯·格雷欣于1580年提出了“格雷欣法则”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法则。

  二十世纪,意大利作家、思想家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写道: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白羊群中出现了一只黑羊,这只黑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

  莫里斯最早建立了非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所得税模型,并因此荣获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莫里斯同获诺贝尔奖殊荣的维克里大概是最早应用非对称信息的经济学家,他曾设计了信息不对称时的最优拍卖机制。

  【结束了吗?】

  我没有详细地搜寻过这方面的资料,也没有作这种研究的目的。仅仅是试图从这些零星的资料中发现什么。我从上述资料发现,中国人的发现意识不可谓之薄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将发现总结起来,系统化,论证,构成书面文件的却相对地少,这方面的意识相对前面的意识好像反而不强,至少未在一定范围中流行开来并持续下去。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缺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人来说,他必死。一个人发现的基础,大规模地传递给其他的人的可能很小,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建立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终究覆灭,绝对或者相对的覆灭,流传下来的就变得越来越少,越练越难以理解,误解倒是变得越来越多了。

  2008年1月16日星期三

  造成这样情况的关键在于哪里呢?

  我认为其中之一可能在缺乏有效的联系可能。

  对个人来说,这完全是私人事务,外界的干涉可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对群体、更大的群体……来说,如果不断建立并发展,支持、鼓励、促进的个人发展的更加完善的基础的话,那么社会中也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思想的发展可能,可能也就更大。

  2008年1月17日星期四

劣等思想驱逐优良思想的“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及其反法则
劣等思想驱逐优良思想的“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及其反法则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在思想领域的射影

  Sunline

  
  哲学中的“劣等思想驱逐优良思想”现象又称之为“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这是“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在思想领域的射影,它是以21世纪中国思想家兼新时代的无产阶级人士沈雷(Sunline)的名字命名的。Sunline认为,实际优劣不同但是具有同等的存在和发展可能的思想当被人们赋予了公认价值,且不等于其实际价值时,实际劣等的思想必然会取代实际优良的思想成为主要的流通思想,即主流思想。这个规律主要发生在真实被割裂人类社会中,人们以公认的形式规定了思想的优劣,当公认的优劣与实际的优劣不相同时,这个现象就会发生。公认上被低估的思想(实际价值高于公认价值的思想,即“优良思想”)必然会被人们私下珍藏、不示于众、以各种形式加以毁灭或者在其他的基础上生根发芽,公认被高估的思想(实际价值低于公认价值的思想,即“劣等思想”)必定占主流。

  在真实下,没有任何公认形式干预,也没有所谓的公认价值作为衡量的标准,各种思想由于实际优劣不同,可能相互促进,自由发展,最后趋于平衡,同一,即公认价值等于实际价值。这些思想由于平均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平均发展速度较快的思想,由于发展势头坚挺,实际拥有价值较大被人们认为是硬思想,即“优良思想”;反之,平均发展速度较快的思想,由于发展势头疲软,实际拥有价值较小,被人们认为是软思想,即“劣等思想”。在真实下,人们根据理性,往往乐意接受硬思想,即“优良思想”,而不愿意要软思想,即“劣等思想”。从而实现了优胜劣败,形成了“优良思想驱逐劣等思想”的局面。此可谓“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的反例,也可称为 “反沈雷第一法则” (Anti Sunline’s 1st Law)。

  请注意一下几点,否则可能完全误解上述的法则

  注解:

  1.“反沈雷第一法则” (Anti Sunline’s 1st Law)的假设的是在真实下,而不是在实际中。如果实际中,即在真实被割裂人类社会中,人类不一定时刻掌握着理性,即使某刻掌握着也不一定遵循它,人类是情感动物,促使他们作出选择的不一定是理性、情感,同样还有无数的可能因素。

  而且在真实被割裂人类社会中,人类看不到真实,他们只能看见部分,即使根据理性,他们也只能在他们看见,且被他们所理解的,不管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