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件事是《老子》的翻译。《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经典。在唐代,为了宣扬〃天命〃,李唐皇室就把自己看成是老子的后人,因此把道教奉为国教,地位排在儒佛道三家之首。随着唐朝势力控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中原地区与中亚印度的交流也日渐频繁,戒日王的使者甚至抢在玄奘归国之前,于贞观十五年便来到长安向唐太宗纳贡示好,此后就有印度国王请求大唐能够赐予《老子》一书。印度国王为什么会对《老子》感兴趣,《老子》与印度宗教有什么关联,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大唐帝国的统治者,又是奉道家为正统的唐太宗没有理由拒绝这样一个显示大国恩泽、宣扬李家正统的机会,于是命玄奘会同道士蔡晃、成英等三十多人一起将《老子》翻译成梵文。
宗派之别,信仰之见,一心弘扬佛法的玄奘当然不太愿意为道家做嫁衣裳,不过这是皇帝指派的任务,他也不好当面反对,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了任务,然而在内心深处,玄奘根本不认同道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与道士们发生争论。当道士们向宰相要求把《老子》的序文也译出来时,玄奘坚决拒绝了。不久,大唐使臣王玄策就带着梵文版的《老子》第二次出使印度。
第二件事是《瑜伽师地论》的翻译。
《瑜伽师地论》既是玄奘西行求法的最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他在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部经书,之前一年多时间的翻译磨合期,其实就是为了这部《瑜伽师地论》。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瑜伽师地论》翻译完成,此时正值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归来,唐太宗便招来玄奘,再次要求他还俗做官,再次遭到了玄奘的拒绝。幸亏褚遂良从旁调解,唐太宗才收起怒火,让人取来玄奘刚刚翻译完的汉版《瑜伽师地论》,看完之后大加赞赏,还命令秘书省将汉文版《瑜伽师地论》抄写九份,分送九州郡县,然后由九所著名的寺院收藏,好让天下人一同参阅这部煌煌巨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瑜伽师地论》翻译完成后的那一年里(即贞观二十三年),玄奘遭受到了一生中最为沉重的两个打击。这两次打击,甚至比渡河失经和麹文泰的死更让玄奘痛心。
玄奘没有忘记唐太宗对自己的嘱托……撰写一部介绍西域各国风土民情的著作。所以在翻译《瑜伽师地论》之前,也就是整个译经团队还处在磨合期的时候,他就开始了《大唐西域记》的准备工作。
提到《大唐西域记》,就不能不提起玄奘的亲传弟子……辩机。
辩机的家世和生平都已不可考,但是从《大唐西域记》卷末的《记赞》来看,辩机十五岁出家,师从长安大总持寺道岳法师,后来道岳法师被任为普光寺寺主,辩机则改住长安会昌寺,十余年间潜心修佛,于贞观十九年以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的资格入选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
在玄奘的译经团队中,辩机不但年纪最轻,而且仪态风流、文采斐然。在玄奘眼中,辩机俨然就是年轻时的自己,因此对他格外器重。辩机也很争气,在出任缀文大德期间,由他译出的佛经就有《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佛地经》一卷,《天请问经》一卷;随后他又参与了《瑜伽师地论》的翻译,负责一百卷经文中的三十卷,随即被玄奘钦定为《大唐西域记》的执笔者。
▲虹▲桥▲书▲吧▲。
第84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7)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在取经途中亲历和听说的138个西域国家或城邦的情况,范围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地区,详细记录了各地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了解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重建印度古代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不仅众多印度古代社会、历史的著作主要依据《大唐西域记》保留的资料写成,甚至连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也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在印度,玄奘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玄奘本人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然而就在这时,风华正茂的辩机却因与高阳公主私通之事被揭发而被唐太宗下令腰斩,一颗冉冉升起的佛界新星就此陨落。辩机之死,不但让玄奘失去了一个最好的助手,也给译场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相传辩机腰斩那日,长安市民争相观看,一些人甚至开始借题发挥攻击玄奘和大乘佛教。
被玄奘视为衣钵传人的辩机死了。辩机不是玄奘,在世俗的诱惑面前,年轻的他沦陷在了热情美貌的高阳公主裙下,三十年短暂而华彩的生命换来的只是身后无尽的叹息和小说家们无穷的想象……
就在辩机死后不久,第二个打击紧随而至。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一代名臣房玄龄去世;随后,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案被揭发,辩机被腰斩……一连串的事件让唐太宗的身体和情绪越来越坏,他想到了玄奘,想让他来陪自己说说话。
接到唐太宗的传诏后,玄奘立刻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星夜兼程的赶去陪驾。玄奘关心唐太宗,希望能够用佛法让这位伟大君王的身体好起来,同时,他也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辩机之死不但给译场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也让玄奘看清了政治的冷酷无情,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只有终日陪伴在皇帝身边,才能避免有人趁唐太宗精神恍惚之际暗中攻击佛教。来到翠微宫后,玄奘一边给病重的太宗讲经说故事,一边在喜安殿继续翻译佛经。然而让玄奘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后,戎马半生、叱咤风云、奠定大唐盛世基业的一代英主唐太宗便去世了,终年五十三岁。
玄奘对唐太宗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是自己译经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他又无情的处死了自己最器重的弟子,但是在心底里,玄奘对唐太宗还是充满了感激和景仰之情。
在命运面前,人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繁花璀璨之后,留下的就只有心底的那一份坚持。
辩机和唐太宗的先后死去让玄奘突然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年近半百的玄奘突然明白了〃五十而知天命〃的真正含义,能够陪伴他的,就只剩下那无穷的经卷和佛祖像前那盏跳动的青灯……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仍在长安慈恩寺翻译佛经的玄奘担心数量巨大的佛经遭遇火灾,于是请求唐高宗在寺内西院造一座石塔,用来保护那些珍贵的经书和舍利子。唐高宗很快批准了玄奘的请求。
这座石塔原计划有三十丈高,后因耗费太大而改为砖造,仿印度攀堵婆式设计塔形,每层塔的中心都储藏有大量舍利。半个月后,砖塔建成,即现在的西安名胜大雁塔。次年,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的《述三藏圣教叙记》也被刻成石碑树立在砖塔南门两侧,书写碑文者正是贞观、永徽年间首屈一指的书法大家褚遂良。
玄奘在世时,这座砖塔并没有明确的名字,直到三十年后砖塔倒塌(当时玄奘已经去世),女皇武则天才与王公贵族们一起集资重修了一座十层高的佛塔,并正式命名为大雁塔。
从外型和结构上看,大雁塔与中国传统的砖塔石塔完全不同,玄奘在他的记载中也提到是模仿外国制式而建。那么,大雁塔的灵感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虫工←木桥 书←吧←
第85节:第十二章 圆满人生,职业成就事业(8)
在之前的讲述中我们曾提到,玄奘在那烂陀寺附近游历时见到过一座〃鸽子庙〃,在鸽子庙的东面有一座塔,就叫大雁塔。也许是大雁塔奇特的造型给玄奘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许是佛祖化身大雁舍身成仁的故事太过感人,也许是忘不了那段在那烂陀寺求学的美好时光;也许,他还想到了麹文泰,想到了辩机,想到了唐太宗……
玄奘是执着的,他会用一生来完成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玄奘是倔强的,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来追忆一些事、一些人。
随着时间而流逝,这些人和事都会化作历史的碎片,但是一千三百多年后,当我们站在大雁塔前,这座俨然已是玄奘法师化身的古塔在历经沧桑风雨之后依然耸立,依然是那般的倔强而挺拔……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一代高僧就此辞世。
玄奘的一生是成功的,从取经到译经,他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他的成功超脱了普通意义上的功利色彩,从个人角度来看,他做到了职业和事业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角度来看,他把个人成就与象征大唐、象征民族的时代精神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从这个角度看,玄奘是用职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又用事业成就了整个时代的精神,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高度,也让职业和事业的分界线不那么清晰,让二者都成了人生目标,这也是当代职场人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附 录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惑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