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家之言,从来,与真爱无关。
——接下来,宣公决定要斩草除根。宣姜没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她根本不愿意有谁死去,更不愿意死去的是姬伋。
然而,宣姜的哀求已经起不了作用了,姬朔告的这一状,正戳到卫宣公的痛处:他已经老了,害怕自己会死在正值盛年的长子手里。
卫宣公派姬伋出使齐国,并让太子使用一面特别的旌旗:“四马白旌尾”。以此为标志,派杀手在路上准备暗杀。
我一直不屑把唐玄宗和卫宣公相提并论,卫宣这个泯灭人伦的老混蛋哪里配!李隆基爱上了自己的儿媳,用了计谋,可是他并没有用强,事后也没有掩饰自己行事的意思,儿子面前,天下臣公,三宫六院,黎民百姓面前,他坦荡荡地爱宠着自己的儿媳,他没有想到去伤害儿子,去堵天下的悠悠众口。三郎真爱着玉环,愿意承受身前身后的罪责,真爱是芳香皎洁的梅花,无须向天地失色。
而宣公,他根本不爱宣姜,他爱慕的只是她年轻娆人的容颜。他爱的只是他自己。
宣姜得知了这个消息,连忙让自己的儿子姬寿去给大哥送信。这就是《二子乘舟》事的本源。
宣姜仿佛看见小舟在河上飘飘荡荡,她心中有深深的思念和忧虑呵,忧心忡忡不定当,船影已遥,流水送你们到远方,希望你们不要遭受灾殃。
HQREAD。←虫←工←桥书←吧←
第31节:史家之言,从来,与真爱无关(2)
姬寿追上姬伋,将消息告诉他。奈何姬伋是君子,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父亲,能对自己痛下杀手,坚持要出发。
姬寿决心为弟弟赎罪,在送行宴上,他将姬伋灌醉,自己代替他出发了。
杀手见到白牛尾的旌节,不分青红皂白,将姬寿杀死。姬伋醒来,终于明白事实真相,连忙去追赶弟弟。
他赶到的时候,姬寿已经倒在血泊里。
姬伋痛骂杀手,叹道:“误矣!君命杀我,寿有何罪?”
醒过神来的杀手一不作二不休,把他也乱刀砍死。
两人竞相替死,让人动容。卫国人伤其死而思之,作诗哀之——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然而死者已矣,他们成全了自己的仁孝美名,却给生者带来无限的哀痛。获知了爱子和爱人的死讯,宣姜痛不欲生。小儿子的心狠,老丈夫的手辣,一切历历在目,她被利用了!只是等她明白已经太晚。
《二子乘舟》中所指之事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宣姜念其子和爱人,有人说是姬伋的母亲夷姜惦念其子,想坐实此诗的本事,似乎总有争议;然而诗中心思想却十分明确,是送别的人作歌抒发对远行的亲人的思念及担忧,因此将其视为一首送别诗最合适。
有时候,知道诗歌文字背后的故事,并不会叫人快乐。
(下)
卫宣公夺媳杀子多行不义,卫之臣不耻他的行为,作《鹑之奔奔》来讽刺他。诗曰: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翻译成白话就是一通好骂——
鹌鹑双双共栖止,喜鹊对对齐飞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
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跳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
相传,此诗的作者为卫宣公的庶弟左公子泄、右公子职。咱们不管作者是谁,总之是骂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厮禽兽不如!全诗两章,每章四句,均以“鹑之奔奔”与“鹊之强强”起兴,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而卫宣公纳媳杀子、荒淫无耻,其行为可谓腐朽堕落,禽兽不如,枉为人兄、人君。全诗两章只有“兄”、“君”两字不重复,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兄、以之为君,貌似温柔敦厚,实则拈出“兄”、“君”两字,等于是对卫宣公公开进行口诛笔伐,畅快直切、鞭辟入里。
读《诗经》,还是可以看出当时的言论是相对宽松的,后世再难见这样抽筋剥皮式的讽刺。先秦时代的人们,高兴而歌,怨怒也歌,有撒泼直率的气息,那时虽有了周公制定周礼,可是像小学生学习礼貌一样,人却没有因礼而变得虚伪,相反却是恭谨可爱,看见花儿招手,看见太阳公公打招呼,看见鱼虾也要叽叽咕咕。后世之人不断在种种道德和标准之间自我肯定和否定,力求自我完善,又多了“为圣者讳”的虚伪。失却的,往往正是最初的一点真诚辛辣!
。HQREAD。▲虹桥▲书吧▲
第32节:八卦的开始,一生的结束
八卦的开始,一生的结束
——墙有茨,不可扫也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啵纾壳接写摹贰
卫宣公作孽太深,在杀子之后不久就一命呜呼。姬朔继位,是为卫惠公。
惠公即位后立刻罢免了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公子洩和公子职先因世子伋与公子寿之死,后因免职一事,对惠公心怀怨恨,於是借惠公离国会盟之时,迎立公子黔牟,拒惠公于国外。惠公闻二公子作乱,吓得脚底抹油,连夜投靠齐国找他老舅去也。
姬伋和寿遇害以后,宣姜也随着他们的死变得了无生机,和当初失去爱妻的姬伋一样整天沉默寡言。
姬朔出逃以后,宣姜落在了卫国左公子的手里。此时的宣姜已然不是那个情窦开时人事不知的小女生了,早已看穿,她这个人,和她的婚姻一样,不过是男人们用来争权夺利的棋子。她厌倦了一切,心如死灰,请求左公子杀了她。但是卫国的贵族们并不想得罪齐国。齐国一直是诸侯之中的大国。
彼时齐僖公已死,齐国当下的国君已经是宣姜的哥哥齐诸儿(齐襄公)。齐襄公这个好事之徒对外甥的求救本想予以相助,可是此时襄公正向周王室求婚,而卫国新君黔牟亦同是周天子之婿,不便兵戎相见。襄公为防卫国臣民因恼怒杀掉宣姜,更为了维护齐国和卫国旧族的关系,居然力主让宣姜再嫁给和她原来许配的未婚夫伋一母所生的兄弟昭伯顽,这在后世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当时好像并不算太出格的行为。
虽然名为公主,实际上只不过国家间的政治工具,宣姜在茫然中再次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而卫国臣民得此消息,心想能借此贬低宣姜名号,皆欣悦。独公子顽(昭伯)顾念父子之伦,拒不服从。所谓顾念父子之伦是儒家的刻意美化罢了,我看是嫌弃的成分多点,盖因公子顽不比娶不到老婆的平头老百姓。光棍一条,实在没得娶,猪八戒的阿姨也得将就了。他身为王室公子,身边姬妾众多美女不少,实在犯不着捡老爹的破鞋,娶一个身败名裂的女人。
公子职见公子昭伯不从,恐怕齐国一旦怪罪下來,会使两国关系破裂,于是心生一计,借此邀公子昭伯赴宴,然后灌醉他,再将他移至宣姜的寝室。公子昭伯酒醒后,见事已至此,只好纳宣姜为夫人。
当然也有人说是宣姜不同意,“被灌醉的宣姜,强行被关进了新房”。但是《左传》上记载:“齐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强之。”是男方不同意,《东周列国志》的故事上也说:“宣公儿子昭伯被人灌醉,拖到宣姜房中,梦中与宣姜成事,遂结为夫妻……”不管谁强迫谁,反正这两个人最后是在一起了,还生了三男二女长男齐子早卒,次子戴公申,三子文公毁,长女嫁于宋国桓公,次女嫁于许国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我们将有别文着重介绍。
尽管宣姜和公子昭伯的婚姻是受外力胁迫促成的,他们的婚姻在当时也不算乱伦,“蒸”这种继婚方式在春秋时是被允许和认可的,但究竟是下辈与上辈淫乱,是最不齿于人的丑闻,卫国人民对这种败坏人伦的秽行,当然深恶痛绝,特作《墙有茨》以“疾之”。诗云: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本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紧附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本来,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却故意露点口风:丑、长、辱三字藏头露尾,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
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这是好诗,深合儒家委婉之道。然我最见不得这种自命道德警察的人,明明八卦得要死,还一脸正经。对别人口诛笔伐的人,自己未必就完美到全身无瑕疵。每个人的作为都有既定的轨迹和原因,有如深海上潜的岛屿,外人所见不过外在形貌,无从得知内在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更替变迁。
诗中虽惺惺然地表示言之“丑、长、辱”,实际上八卦得眉飞色舞,唾液横飞。大家都知道宫闱私事之所以是私事,正在于它不可道,不可祥,不可读。可是越乱越脏越有人爱看,宫闱之外的人所津津乐道的也正是这种水烟迷离,乃至于血腥癫狂的特质。
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死。宣姜死于何年,没有记载。对史家道德学家来说,她只是个不淑的无德女子,无足轻重,死了该额首加庆人间少一妖姬。
宣姜,薄命如花的女子,她一生被人摆布,不能忠于自己。当容光褪尽,她终于能够如愿地死去,无声而寂静地湮灭在风尘中,像坠入深海的流星,不再受到任何流言恻目的侵扰。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宣姜这样的女孩子,其实应该上天堂。
虹桥书吧HQREAD。
第33节:惊才绝艳,女中豪杰(1)
惊才绝艳,女中豪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危E由苹常喔饔行小P砣擞戎陂厍铱瘛!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啵纾吭爻邸贰
(上)
她有母亲的倾国容貌,更加才华横溢;她有娘姨的热情开朗,却没有她的放荡不检。在政治眼光方面,她不像她的母亲,却更像她的姨母一样有眼光,长袖善舞。
春秋时的女人没有地位,泛化到连具体的名字也没有,然也不似宋明时期那样深受礼教束缚,所以当时的女性是不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许穆夫人,是一个奇特的女人。她的青史留名,惊才绝艳,不是因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