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商-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在一次批斗过后,他突然想通、豁达了,改变了主意:既然如此残酷的折磨我都能忍受,世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吓倒我呢?于是,季老就这样坚持下来。文革后,他在学术上再次焕发青春,译出两部大部头的外国著作《糖史》和《弥勒会见记剧本》,还完成了个人的回忆录《牛棚杂忆》。
与季羡林相似,顾准和陈寅恪都是历尽磨难而品德不改之人。顾准在目盲足膑的情况下,凭借意志完成了《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以独特的角度看社会,写出极具个性和生命力的文字。无疑,他们均是德商高的赢家,他们的成就在于坚守德业、痴心不改。
做事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拥有一个坦荡而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人在尘世,难免要为琐事烦恼,为种种关系劳神。在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之际,很多人不由自主地与那大写的“人”字背道而驰了。
做人之难,难在不存私心。倘若暂时放弃私心,一切烦恼自会烟消云散。向善的、坚忍的、积极的态度,总会为我们点燃事业前进路上的明灯。
3。 德行:初入职场的试金石
一位条件优秀的年轻求职者,来到某公司应聘。由于自身优势突出,他得以脱颖而出,接受总裁的亲自面试。
求职者西装革履,充满自信地走进总裁办公室。总裁见到他,愣了一下,随即作出惊讶的表情,从椅子上站起来,走上前紧握住求职者的双手不放,还激动地说:“世界真是太小了,没想到在这里会遇上你!上次我全家在桂林游玩时,我的女儿不幸落水,幸亏你奋不顾身将她救起。当时我由于激动,竟然忘记询问你的联系方式。今天总算找到你了,了却我的一桩心愿!”
求职者开始听得一头雾水,后来很快意识到,一定是总裁认错人了。于是,他平静地回答:“总裁先生,我想你一定是认错人了,我从来没有去过桂林,更不可能在那里救过你的女儿。”
但是,总裁一口咬定,态度很坚决。于是,这位年轻人拼命解释,无论如何不肯承认自己救过总裁的女儿。僵持一段时间后,总裁微笑着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说:“小伙子,你的面试通过了,明天早晨九点就来这里上班,现在到人事部登记吧!”
原来,这是总裁精心设计的一项心理测试——制造一起莫须有的“救人”事件,目的是检验求职者是否足够诚实。
如今的职场竞争激烈,人心日益浮躁,诸多传统道德正在日渐沦丧。因此,企业挑选人才时,在同等能力下会更看重个人的品德。那些推功诿过、乘机揽功的人,绝不是公司需要的首选人才。由此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很多面试中,一些口若悬河、精通业务的求职者,会败给另一些少言寡语,甚至看起来有些木讷的求职者。
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认为,品德胜于知识,一个高德商的人,会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其实与著名企业家鲁冠球先生的“用人心得”不谋而合:
(1)有德有才者,大胆聘用,可三顾茅庐,高薪礼聘;
(2)有德无才者,委以小用,可教育培训,促其发展;
(3)无德有才者,坚决勿用,如伪装混入,后患无穷;
(4)无德无才者,做人失败,社会渣滓,难以生存!
这句话反映了企业家用人时的普遍心理,可以预见,德商在职场中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升级,也必将成为企业选拔员工的首要标准。
4。 以德服人是大能
中国书法界,没有人不晓得已故的书法大家启功先生的。人们推崇的不仅是启功先生书法和古文学方面的专业造诣,更佩服他博大宽广的涵养和品德修为。
一位书画友人曾问过他:“您对自己的书法被别人临摹有何看法?”
启功先生笑笑说:“这很好嘛!能因此养活很多人!”
“那么,您能分辨出您的书法与赝品之间的差别吗?”
“写得好的都是赝品,写得差的就是我的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老了,手指不灵活,写的自然没有他们年轻人好了。”
如今,很多书法名家当得知自己的作品被人临摹成赝品出卖后,都表现得异常气愤,甚至义愤填膺。相比之下,启功先生的修为才称得上是德高望重的大师!
德高望重乃是“大能”,真正的赢家,在这种能力上的修炼都是相当之高的。比如刘备,正因其“以德服人”,才能以弱势卓立于乱世之中。临终前,他还不忘叮嘱刘禅要“惟贤与德”,因为这正是刘备一生的成功心得。刘备的治国之能,远不及魏武帝曹操,却能收揽关羽、张飞、赵云及诸葛亮等一群文武奇才,皆因其以德服人使然。也是通过在下属和百姓中广播仁义,刘备才能由一个卖鞋小贩奋斗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皇帝。自打走上政治舞台后,刘备宽厚待人、仁义取信的处世理念(不管他心里是否真的这么想)就颇为人称道。作为政治家、领袖人物,宽厚、仁义、忠诚都是指引成功的最高法宝。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刘备的宽厚仁德,为他带来无尽的好处。曹操欲以威服人,人心不服;刘备欲以诚感人,人皆感动。
除了以德服人,刘备还善于“哭”出好多名堂来。隆中对后,刘备相约孔明出山相佐,孔明不从,刘备大哭,“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大为感动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如果刘备听从张飞之言“他如不来,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结果只能得诸葛亮之身,而难得其心,正如曹操之得徐庶。
还有,当刘备发兵西指,刘璋亲临涪城来迎。内应张松、军师庞统多次建议在涪城行事,刘备执意不从,他说得义薄云天:“季玉(刘璋)是吾同宗,诚心待吾,更兼吾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公此谋,虽霸者也不为也。”刘备说得很有道理:如果真在涪城设下“鸿门宴”,定要失信于川地之民,如此一来,后面的麻烦就大了。正所谓好事多磨,事缓则圆,万事不可急就。
不论是在古代的政治环境里,还是在今天的经济社会里,仁德待人都是成功者很高妙的做人技巧。反观某些人在某方面堪称能人,却因为自身人格问题而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汪精卫聪明倜傥,周作人才华横溢,但他们在人生的紧要关头,投敌叛国,成为了千古罪人。其中的周作人,虽然在文学上取得极大成就,与其兄鲁迅不分上下,但是做人的失败使他只能是一个作家,无法被称为文学大师。
由此,以德服人才是大能、大智慧。如果每天趾高气扬,对别人颐指气使,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一个失道寡助、不受人欢迎的异类。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心里面不去善待他人的人能够真正地获得成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1)
当初,在伊利工作多年的牛根生准备离开伊利时,总经理郑俊怀对他说:“你不是想辞职吗?那好,我免你的职。我们采取一个过渡的方式,公司安排你到一个大学进修,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你一定要呆在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的地方;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
牛根生虽然心里不情愿,还是如约进了学校,开始一个老学生的学习之路。后来,牛根生白手起家创立蒙牛,继续从事乳品行业。对于“老东家”伊利长时间的“围追堵截”和干扰,牛根生并不怨恨,反而喊出了“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口号。同时,他提出“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并且在公共场合提到伊利时,牛根生都把伊利放在蒙牛的前边。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是牛根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德”是获取人心的最佳利器:“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若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在伊利工作期间,因为业绩突出,公司曾奖励牛根生一笔钱,让他去买一部好车,结果牛根生却用这笔钱买了四辆面包车,使得其直接下属每人都有了一部车。据牛根生身边的人介绍,当时牛根生还曾将自己108万的年薪分给了大家。这其实都是牛根生给部下的一种心理暗示:只要我老牛能成功,绝不会亏待跟着我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也正是这样的做法,使得牛根生宣布单干后,曾经的老部下都义无反顾地投其麾下。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再次将自己的“德商”发挥到极致——他宣布将其个人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49%留作个人支配,并计划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这部分股份的表决权授予其后的集团董事长,家人不能继承其股权,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很多人质疑他:“难道你想建立一个乌托邦吗?”
牛根生的答案仍就是那“老套”的四个字:大胜在德。他接着解释说:“财富不装在口袋里,而是在脑袋里。”
无独有偶,步步高的缔造者段永平,也是靠着同样的品德获得人心。段永平曾讲:“我离开小霸王,肯定是有很大的不满,但是当我离开的时候,跟老板谈得很好。我没有忘记当年我一个穷学生初到广东,靠5元钱过了一个月,直到被老板收留。我和老板有一个口头约定,就是离开小霸王后一年内不做同样的行当,不和小霸王在国内竞争。这个约定是我主动提出的,老板也没有要求我必须履行。但我还是打算自己另干一番事业。”
离开时,他的老板问他:“你想不想带人走?”
段永平回答说:“你允许的话当然最好。”
老板说:“你带6个人行不行?”
段永平说:“好,生产3个,开发3个。”
也许在今天,有人会说段永平的决定是精明的,因为如今的学习机市场一直下滑并且持续萎缩。但是在当时,对于一个重新开始的创业者而言,放弃已经十分熟悉的领域和各种人脉关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
像牛根生、段永平这种“恩对旧主”的情怀,不仅是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化解彼此的矛盾,同时也为自己增添了强大的德商感召力。也许,这就是蒙牛和步步高快速增长背后的情感因素吧。
太多离开大公司、独自创业的经理人,似乎总在用谩骂、攻击、侮辱的言词来回忆和形容曾经让他们引以为豪的“老东家”。甚至一些人出走创业时,卷走了原公司的技术、人才和资源,却没有对原公司表现出最起码的尊重和认同。也许,正是现实社会的浮躁,让很多人都失去了“感恩的心”,忘记了“过去”对于未来的借鉴价值。大量事实表明,N多人的失败不是由于能力不足,而是源于做人失败和职业道德的丧失。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2)
人生发展的规律,是由高尚的道德形成高尚的品格,由高尚的品格成就高尚的事业,由高尚的事业成就高贵的灵魂。不管怎样,请一定要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