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机关的机关 >

第8部分

机关的机关-第8部分

小说: 机关的机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罢此言,李鸿章感到很吃惊,不解地问道:“还没有使用他们,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厅外有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忠厚老实、小心谨慎的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不需机变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同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
  后来,三个人的成长轨迹正如曾国藩所言。他所说的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有一首歌里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慧眼,原是佛教用语,指能领悟到过去未来的眼力,现在泛指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机关工作,非常需要这明察秋毫的能耐:别人不注意的现象你要注意,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要看见,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你要发现。对一个事物,只要经你一过目,就能洞察其中的蛛丝马迹,并且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迅速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对常规现象不熟视无睹
  人的知觉范围是个菱形,太熟悉的东西不想知道,根本不熟悉的东西也不想知道。我们最想知道的东西是有点知道又有点不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人的感官往往易患“熟悉麻痹症”,也就是面对司空见惯的常规现象,感官神经呈现蛰伏状,活跃不起来,兴奋不起来。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些现象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到一样。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熟视无睹”。正因为如此,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会从自己的眼皮下溜掉。
  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的。在牛顿以前,这一常规现象呈现在多少人的眼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或者注意到了却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所以说,真正有洞察力的人,感官神经时时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对任何现象都感兴趣,即使是对那些常规的、常见的现象,也从不麻痹大意,而是
  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再常规、再常见的现象,只要你仔细观察,必定能发现其中的区别和疑点。比如,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表露出来的形式也差不多,但在不同的人身上表露出来,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东西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表露出来,因时间地点不同,背后所隐藏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善于察言观色,是完全能够一眼看穿的。从古到今,这样的事例很多。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的故事:一次,齐桓公上朝谋划###卫国一事,退朝回到后宫,一个从卫国嫁来的妃子见到他,下堂拜了又拜,替卫国国君请罪。齐桓公问她为何如此,妃子答道:“我看到君王进来,趾高气扬,好像有###一个国家的志向,见到我,大王的面色变了,这说明是要攻打卫国。”齐桓公听了,十分惊讶,便打算取消伐卫的决定。第二天,齐桓公上朝,见到管仲作了个揖,然后请他进来。管仲问道:“君王放弃攻打卫国的打算了吗?”齐桓公问:“仲父,您是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的拱手礼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好像面有愧色,我于是知道了。”齐桓公听了,很惊讶。
   。 想看书来

借来一双慧眼(2)
还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计划征讨莒国,他们的计谋尚未宣布却已在国内传扬开来。齐桓公对此十分气愤和奇怪,因而向管仲询问其中的原因。管仲说:“国内一定有智慧高超之人,否则是不可能有人知道我们的谋划的。”齐桓公慨叹道:“唉!在白天侍奉的人中,有一个人向台上观看,大概就是这个人吧!”于是下令让这些人重来服役侍奉,不让其他人代替。不久,通过观察,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了。”就命令引领宾客的侍从前去迎接他进来,此人名叫东郭垂。
  管仲说:“您就是传言说要征讨莒国的人吧?”东郭垂如实答道:“是的。”齐桓公说:“我并没有说要征讨莒国,您根据什么说要征讨莒国呢?”东郭垂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要善于谋划,服劳役的人要害善于猜想,我是私自揣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征讨莒国,您根据什么这样揣测?”东郭垂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有三种神色:优游欢悦的,是喜庆快乐之色;凄怆沉静的,是悲丧灾祸之色;奋发激动的,是猛厉征战之色。白天我遥望您站在台上,神色昂奋激动,这是要征战用兵的神色;您在说话时,发音如吁而不是吟,所说的应该是莒;您抬起手臂所指的方向,正是莒国所在的方向。我私下盘算,在小诸侯国之中尚未征服的恐怕只有莒国吧?所以说您将要征讨莒国了。”齐桓公听了他的话,对他十分尊重,就走下台阶,让他坐下,与他一起谋划国事。
  还有一个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的故事。有一次,赵匡胤的姐姐魏国长公主穿着贴有翠羽的衣服来皇宫拜见他。姐弟相见,家常话说完,赵匡胤又对姐姐说:“你该把这件衣服给我留下,今后不要再穿这类服饰的衣服。”按理说,作为王公贵族的服饰,做皇帝的本不应该干涉,穿好一点,外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所以长公主笑道:“我这衣服也不算特别,这才用多少翠鸟的羽毛?”赵匡胤说道押“我只怕后宫诸妃、亲戚甚至乡里妇女转相效仿,翠羽涨价,百姓以卖羽取利,杀生日益增多,实际都是你带头。”赵匡胤的眼光确实敏锐,他知道姐姐穿用翠羽的衣服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个先例一开,带来的副作用却是很大。因此,他果断地阻止了姐姐穿贴翠羽衣服的做法。
  下面这个故事比较沉重,但却令人警醒:那是中日甲午海战前夕,战云密布,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和火力上都胜于日本。日本虽想挑起事端,但不知实际情况如何,迟迟不敢轻举妄动。此时清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自己在武器装备上占先,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为了刺探情报,掌握我海军的底数,日本便派出了间谍实地查看。这间谍老奸巨猾,化装到船上打眼一看,只见清海军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地晾着诸多短裤、袜子等杂物,心中暗喜:“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多大战斗力。”他把上述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坚信不移地分析道:中日双方作战,胜利必然在日军一方。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从上面这几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善于观察的人,能从别人的动作、口形、神色中,窥测别人所说的事,想做的事;能从别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中,看穿内在的东西。机关干部如果练就了类似的“火眼金睛”,能从类似言谈举止、吃住行医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就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甚至引导并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对反常现象不麻木不仁
  有人说,科学的起点开始于非常、反常。我感到,认识的切入点也应格外关注反常。一个有敏锐眼光的人,对一些反常现象都是格外警惕、格外敏感的。
  先讲一个年羹尧的故事。公元1723年,清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率军至青海,平定叛乱,连连获胜。但年羹尧十分机警,认为敌人未灭,不可懈怠。一天夜入三更,万籁寂静,官兵发出甜美鼾声,突然一群大雁发着凄惨的叫声,从营帐上空飞过。这一反常现象引起年羹尧的高度警觉,他迅速断定,一定是敌军趁夜前来偷袭军营,车马疾驰惊得大雁疾飞惨叫。他马上唤醒官兵,全副武装,埋伏起来。四更时分,敌军果然疾驰而来,年羹尧挥军四起,歼敌大部,打了一个计划外的漂亮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借来一双慧眼(3)
还有一个地震学家预测地震的事例。1975年隆冬时节,营口地区突然出现冬眠的蛇出洞、老鼠成群结队迁移、井水冒泡等反常现象,引起了地震学家的高度关注,科学家们立即对其进行了客观分析,认定这是地震的前兆。果然,2月4日地震发生了。地震学家就是依据动物和自然的“反常现象”准确地测报了这次地震。
  关注反常现象,还要注意不相关的偶然情况。一些反常现象,似乎与事件本身无关,实际上却有必然的联系,应当密切关注。1967年,日本在苏联常驻的商务人员发现,在近两三个星期的时间里,苏联外贸部门的司局以上的官员没在公开场合露面。他们把这一情况上报后,立即引起东京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他们马上给日本驻各国的有关人员发了电报,要求尽快查清苏联外贸高级官员的去向。结果发现,苏外贸高级官员都聚集在美国,进行秘密的粮食贸易谈判。得到这一情报后,东京马上意识到,苏联派这么多高层人士谈判,一定是一笔很大的粮食买卖。如果苏联大批购买粮食,就会引起国际市场粮价上涨。根据这一预测,日本抢购了一大批粮食。结果正是如此,在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之时,日本人好好地赚了一笔。
  现实生活中,反常的现象很多,处处留心皆学问,切忌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善于洞察的人,大都注意透过“反常”看“非常”。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谈判,毛泽东知道蒋介石厌烦吸烟,所以,他在与蒋介石谈判或见面时,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一支烟也不抽。蒋介石也知道毛泽东的烟瘾很大,平时总是口不离烟,烟不离口。而与他在一起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不抽一口,从这一反常的举动中,蒋介石看到了毛泽东超人的毅力和自制力。他深知毛泽东是他最强有力的对手,重庆谈判还未结束,他即已下令向我解放区发起疯狂进攻。但他却不知自己不是毛泽东的对手,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军队不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的对手。战场最能见分晓,真枪实弹地较量了三年,蒋介石被赶到了台湾岛上。
  对虚假现象不浮云遮望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非常复杂的,一目了然的情况实在很少。不论人和事,表现出来的既有真相,又有假相。假相有时表现得比真相还能迷惑人。古人“莫为浮云遮望眼”的诗句,是很好的警示。
  比如就人来说,自古以来圣贤哲人都说识人最难,“难就难在内心与外表差异很大。有的人外表温和善良而内心却虚伪奸诈,有的人外表恭敬顺从而内心却缺乏诚信,有的人外表勇敢而内心却胆小怯懦,有的人外表尽职尽责内心却图谋不轨……”
  当然,古人也讲了一些识人的方法,比如,孔子说,随随便便许诺的人,给人的印象是为人爽快,实际上这种人却少有信用;什么事都要插一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艺,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会露馅;吹毛求疵的人,好像很精明,实际上只会添麻烦;动不动就答应给人这样那样好处的人,好像乐于施惠,但这种人常常说了不算;当面百依百顺的人,貌似忠诚,然而这种人大多是阳奉阴违之辈。老子也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